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分析
(一)要理解央行是如何“扩表”和“缩表”的
2002年之后,央行的“扩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年之前,外汇占款是央行“扩表”的主要方式。2014年5月,央行外汇占款余额达到峰值27.30万亿元,较之2002年初增加了25.50万亿元,与此同时,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28.37万亿元。
第二阶段:2014年之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成为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途径。2014年之后,随着外汇占款的下降,央行主要通过MLF、PSL、逆回购等工具扩张资产负债表。截至2017年5月底,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资产由2014年5月的1.39万亿元增加至8.58万亿元,累计增加7.19万亿元;外汇占款下降5.75万亿元,净增加1.44万亿元。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增加1.35万亿元(见图2)。
此外,央行还通过其他方式“扩表”。如2007年,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由2856亿元增加至1.63万亿元,增加了近1.35万亿元,系当年央行购买特别国债1.35万亿元所致,对应央行资产规模增加1.35万亿元。
同样,央行的“缩表”也是通过减少资产的方式来实现。2015年,央行外汇占款减少2.2万亿元,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减少2万亿元;2017年2、3月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共计净回笼资金9185亿元,对存款类公司债权减少1.06万亿元,同期央行资产规模减少1.1万亿元。2015年的“缩表”主要是外汇占款减少导致的央行资产规模被动减少,而2017年2月、3月,央行主动减少投放,由此资产规模减少。
由此可见,外汇占款、购入国债、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逆回购、MLF、PSL、再贷款等)是央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央行对于购入国债和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具有绝对的主动权,而对于外汇占款管理的主动权较弱。
笔者认为,在目前外汇占款较为稳定的背景下,央行的“扩表”与”缩表”与其货币政策选择有关。换言之,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收缩主要取决于央行逆回购、MLF、PSL等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情况。
(二)需要明确央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投放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投放量反映在央行的负债端,不仅受到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增减的影响,还受到负债结构变化的影响1。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主要包括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发行现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中央政府存款、自有资金和其他负债。相比而言,发行债券、自有资金、其他负债、金融性公司存款绝对规模较小且变动不大,规模变动较大的是货币发行和中央政府存款。货币发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构成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量。
直接决定资金面松紧,并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是央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由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组成。超额准备金的多少实际上就决定了资金面整体的松紧程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