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起底千亿私募巨头高毅资产,冯柳和邓晓峰的“作业”不好抄

2013年5月,一家名为上海高毅资产的私募基金公司低调成立,随后两年就迅速“破圈”,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

它的初始团队异常豪华。在高毅资产成立之前,邱国鹭、邓晓峰就已是基金业的“顶流”,他们分别身居南方基金和博时基金要位,在圈内的地位难以撼动。冯柳则靠重仓茅台一战成名,是草根出身的传奇投资者。

自2015年2月发行第一只产品,短短五六年后的今天,高毅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跻身中国最顶级证券私募行列。

2023年以来的一些热门股,上海家化、海康威视、紫金矿业等公司的十大股东中,高毅资产旗下产品都赫然在列。

从0到1000多亿,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这个私募明星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01 冯柳树大招风

在高毅资产众多基金经理中,冯柳和邓晓峰的管理规模最大,二人的合计管理规模可能占到高毅资产的半壁江山。冯柳因为持仓集中、调仓迅猛尤其引人关注。

近半年时间,冯柳就两次深受传言困扰。

2023年11月17日,一则“GY被查”的传言迅速在投资圈传开,而后甚至传出冯柳被查。高毅资产迅速辟谣,澄清传闻,冯柳更是在当日下午4点左右转发微博,变相证明自己一切安好。

距离这次风波还不到3个月,冯柳就再次陷入“漩涡”。

2023年2月2日,大白马上海家化午后跌停;与此同时,市值近150亿的太阳能概念股东方日升亦一度暴跌20%,收盘仍跌超16%;另一只LED封装龙头木林森亦跌停。此外,安防一哥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也纷纷遭遇重挫。2月3日,大华股份放量下挫近8%;海康威视跟随下滑,尾盘跳水,跌超7%。

2023年三季报数据显示,上海家化等五只股票的十大流通股东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股东——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就是冯柳。上海家化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冯柳仍持有上海家化2300万股,位列第二大股东。

暴跌让市场上流出了高毅资产旗下产品遭强制赎回的传言。高毅紧急辟谣,表示根据基金合同,不存在“强赎”条款。目前冯柳的产品已处于封闭申购状态,且绝大多数客户为三年以上的长期锁定期,月度开放赎回金额占比小于1%,并称三季报的持股信息很滞后,不具备可参考性。

冯柳有招黑体质,一方面源于其庞大的管理规模,另一方面也和他的操盘风格有关。

1999年,冯柳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进入娃哈哈担任销售,期间通过自学对股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冯柳辞职成为一名专职股民,并在闽发论坛、淘股吧等平台分享其投资心得,逐渐成为超级牛散。

2012年12月,冯柳在淘股吧发文表示,“过去9年取得了93%的年复利回报”(也就是9年370倍)。2015年,冯柳以合伙人、基金经理身份应邀加入高毅资产。

冯柳的管理风格相对科班出身的基金经理要凌厉许多。他以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集中投资、逆向投资见长,不控制回撤,大进大出也已然成为其重要特点。

冯柳通过自我感悟形成了一套“弱者体系”,并以此开展投资。他假设市场上的大多数东西就像盲盒一样看不穿,没法去做深入的研究,只能利用公开信息去做判断,然后利用持仓过程中的感知和变化调整进退。

他自述,有时候买股票是在碰运气,有时候是怕忘记先买了再研究,甚至有时是为了满足高仓位需求的填仓。

冯柳的调仓非常快,换手率极高,很多散户跟着季报等信息抄作业,经常抄在山腰。

冯柳始终保持着这种大开大合的操盘方法,与高毅资产创始人邱国鹭的管理风格密切相关。

02 超豪华团队

2014年下半年,从南方基金投资总监位子离开的邱国鹭开始着手组建团队。彼时,冯柳还是互联网上一名神秘的传奇高手,一直过着很自由的日子。在邱国鹭之前,曾有机构请冯柳出山,但由于其不愿受到束缚而作罢。

直到2014年—2015年,市场风格几经转变,冯柳感觉到自己有拓宽思路、找高手交流的需求,恰巧邱国鹭找到了他。

邱国鹭在网上看到了冯柳的文章,发现冯柳对投资的理解不亚于任何研究员和基金经理,于是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随后二人一拍即合。

邱国鹭是国内知名投资人,他有着与冯柳平行的另一种传奇经历,因此两个怪才的结合,也被业内视为“天作之合”。

与冯柳不同,邱国鹭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厦门大学财金系教授,如今活跃在投资一线的很多大佬是他父亲的学生。受到父亲影响,邱国鹭在很小的时候便已博览群书,并在成长之初就近距离接触过很多金融界人士。这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1992年,邱国鹭进入厦门大学财金系学习,19岁的他组织同学通宵排队购买厦门“老四家”股票认购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四年后,邱国鹭大学毕业来到美国深造,拿下了塔夫茨大学经济学和罗切斯特大学金融学双硕士学位。

1999年正值纳斯达克泡沫顶峰之时,美国就业形势一片大好,邱国鹭借势加入了一家私募机构——韦奇资本。刚到这里,邱国鹭就获得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务——老板助理。

然而,入职后不久,邱国鹭就赶上了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年纪轻轻的他见证了泡沫的膨胀与破灭,也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彼时美国资本市场一片狼藉,而韦奇资本却在老板的带领下躲过一劫,并实现了业绩攀升。

由于常伴老板左右,邱国鹭对资本市场的认知起点很高,因此成长得也很快。在此期间,他的投资框架逐渐成型。

经过5年的沉淀和积累,2004年底,邱国鹭被提拔成了公司合伙人,还拥有了一部分公司股份。不过,年轻气盛的他不想过按部就班的生活,而是希望像巴菲特一样出去闯荡。不到一年,邱国鹭放弃了所持有的韦奇资本股份,与两个合伙人创设了一家对冲基金。

成立之初,除了投资,邱国鹭还要忙于应付运营、渠道、客户等各种问题,公司运作得非常辛苦。后来,他干脆收了两位合伙人的股份,将公司私有化,然后与一家金融集团合作,到对方的资本平台上去运作。

由于对方提供种子资本和运营资本,帮忙做营销和运营,邱国鹭只负责投研。脱离了管理琐事后的他如鱼得水,生活质量和投资敏感性也得到了提高。这段经历为邱国鹭打造高毅资产提供了范本,而合伙人制公司的从业经历,也令邱国鹭对公司利益分配产生很深的感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经济遭遇重创。受外围股市影响,A股大跌令股民人心惶惶。当年10月,邱国鹭临危受命,从华尔街直接回国,加入南方基金担任投资总监,并负责管理专户产品。

邱国鹭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公司投研团队“改头换面”。他在业内首次提出基金经理负责制,放大基金经理的权限,让他们拥有更好的展示平台。

事实上,公募行业深陷人才流失困局已久,而邱国鹭的举措令南方基金在引进人才上斩获颇丰,同期南方基金的业绩也实现了突破。

这是邱国鹭对于人才管理制度改革落地的雏形。而这次尝试,也为日后高毅资产的平台化运营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2014年初,邱国鹭离开南方基金,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搭建高毅资产投研团队,邱国鹭将这次合体称为“梦之队”群英聚首。

最先加入的就是“草根”冯柳。随后,邱国鹭拉来了时任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邓晓峰。当时邓晓峰已是博时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着公募基金和社保组合超百亿的资产,在客户当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业绩。邓晓峰的加入,一度引发业内巨震。

在拥有了两员大将后,邱国鹭没有急于开张,而是不断扩充阵容。2015年初,原中银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孙庆瑞加入。再后来,原景林资产合伙人卓利伟和原高瓴资本总监王世宏相继加盟。

至此,高毅资产的初始团队集结完毕,星光熠熠的合伙人为高毅增色不少。

03 基金经理“当家作主”

2014年,私募基金风起云涌,明星基金经理成立私募渐成主流,但运营模式大多以“作坊”为主,基金经理要身兼投资研究以外大量的琐碎工作。

与大多数私募不同,邱国鹭将高毅定义为扁平式的平台化机构。公司为基金经理提供运营、渠道等基础性设施,基金经理只需专注研究和投资。

此外,高毅的基金经理们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邱国鹭为邓晓峰、冯柳等基金经理提供了合伙人职位以及高毅资产的股权。

据天眼查App显示,邓晓峰、冯柳、卓利伟以及孙庆瑞通过上海高骐资产等四家公司分别持有高毅资产9.56%、3.18%、3.37%和0.68%的股份。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是公司名副其实的股东,与公司利益形成深度的绑定(王世宏已于2023年9月底离职)。

高毅的基金经理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可以自主选择配置个股,无需经过投委会的批准,只需通过合规审核即可。公司也极少开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