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序伦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我国会计事业、人才培养的先驱。1985年11月8日,潘序伦病逝。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评价:“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
一、江苏才俊,海归一枚
1893年,潘序伦出生在江苏省宜兴县蜀山镇,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12岁前读私垫,后入蜀山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浦东中学,经常考第一名,颇得校长、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的赏识。1921年,潘序伦考取了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二人在上海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招考的留学生,启程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就读。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并回到祖国。先是受聘于大学,后参加过政府工作,推行其会计方面的抱负。1930年12月,潘序伦任国民政府主计处筹委会委员。1931年3月至7月,任主计处主计官。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
二、将现代会计的复式簿记方式及其理论引入中国,奠定了中国现代会计学的发展道路
1924年秋,潘序伦回到中国,任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和上海国立暨南学校(现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等职,致力于引进并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与技术。1927年1月,辞去了教授职务,在上海爱多亚路39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三、对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潘序伦先生的一生出版专著译著30多部,学术论文百余篇,逾千万字。其代表作包括《立信会计丛书》《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公司理财》《基本会计学》等。
一是设立“思源帮学基金” 帮助大学生。潘序伦受聘暨南大学教授,月工资500银币,加上《簿记与会计》《公司理财》两本书,15%的稿酬版税,不到两年就有了2.5万元存款。捐出一万元,以简先生名义设立“思源帮学基金”,帮助过五十多名寒门学子。
二是大筹资办学。1927年,深感我国会计人才匮乏的潘序伦在上海设立了簿记训练班,此后一直到1947年,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共计举办了40届,学生35259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为我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而立信会计学校的品牌也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937年,筹办设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筹集了17万元,准备在徐汇区新建永久校舍,经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后,当年7月开始招生。但随之而来的抗战打断了这一计划。在抗战期间,潘序伦先后在北碚和重庆建立了两所立信会计高级职业学校。1941年6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潘序伦先生出任社长。专门出版立信会计丛书和印制发行会计帐册报表。
四、与“改良派”徐永祚的争论
20世纪30年代,潘序伦与徐永祚之间曾展开一场争论,焦点是中国会计要不要与国际接轨。徐永祚为代表的“中式簿记改良派”,主张在保存中式簿记核算形式的前提下改良,而潘序伦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会计属于一种科学技术,是不分国界的,也无所谓中西之分,而要看方法科学与否。
1928年,上海暨南大学《会计学报》创刊号发表了徐永祚的《改良中国会计问题》。认为中式簿记具有古代“四柱结算法”原理的优点,应用“改良簿记”。1933年元月,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并主编《会计杂志》月刊,介绍国内外财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随后,徐永祚的《改良中式簿记概说》出版,此外他还发表了《改良中式簿记实例》《改良中国会计问题》《改良中式簿记缘起及简章》等文章,并在上海举办改良中式簿记展览会,掀起了改良中式簿记的热潮。
1934年至1935年,潘序伦先后在徐永祚主编的《会计杂志》上发表《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批评徐永祚的改良大纲10条》和《改良中式簿记之讨论》等文,顾准也推出了《评徐永祚氏“改良中式簿记”》。让潘序伦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发表反对自己的文章,可见徐永祚度量之大。
这场学术论争推动了中国会计事业的发展,而潘序伦与徐永祚更是因为这场争论结下了友谊。有了徐永祚这个标杆,潘序伦也更加注重钻研学术,专注于现代会计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民主建国会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徐永祚在上海以组织“聚餐会”形式,开展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革命活动,影响和团结会计界同仁。“聚餐会”每月一次,日期和时间固定,不发通知,风雨无阻。上海会计界同仁被邀参加的约20人,其中就有潘序伦及夫人张蕙生。1948年1月,潘序伦聘请徐永祚在其创办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担任董事。潘序伦让与自己观点有巨大差异的同行,到自己创办的学校任教,可见其包容心多强。两人真诚争议,相互欣赏。
当下,在会计领域学习西方会计原理,使用借贷记账法,似乎是寻常事,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却是石破天惊。我国真正推行西方会计原理、会计准则是在1978年之后。由此观之,潘序伦先生被称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确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