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世界1000强中国企业名单

世界1000强中国企业名单

世界千强药企最新名单!中国独占249家 百济、智飞冲进前50_新浪医药新闻

全球1000强药企中国独占249家背后,是全球制药产业价值正从美国、瑞士等地逐步转移至中国等亚洲地区的大趋势。而在TOP100全球药企中,以恒瑞、石药、齐鲁为代表的传统制药巨头正组成冲锋队率先打赢“新药战”,而以百济、信达为代表的新锐队伍也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冲向创新高地。如今,中国创新正多层次开花,力争站在国际舞台与顶级药企进行PK。

2012年,全球投行Torreya开始对全球30000家制药公司进行研究。2023年,该机构公布了《全球1000强药企报告》,该报告按估值对1000家药企进行了排名,这1000公司年度总收入超过1.4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据该机构估计,当今全球制药业的总价值为7.0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6%。

这一报告发现了六大变化:

第一,过去14个月,大型制药公司保持了在总市值中所占份额,而总部位于中国的公司或Biotech的市值份额则在增长。相比之下,品牌制药略有萎缩,品牌非专利药损失了近一半的价值份额。其中,全球第一大仿制药企仍是扬子江药业,其收入为160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第二,制药技术从小分子向生物制剂转移的速度有所减缓。专注于小分子的公司市场份额2023年为58.2%,较去年下降了1.7%,而2015年~2023年间总体下滑了15.5%。增长最快的领域是核酸和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编辑等新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但在整个生物经济中仍然很小。

第三,全球制药行业排名前五的国家是美国、中国、瑞士、英国和德国,中国已经进入全球制药第二梯队,从2015年6.5%的市场份额增长至2023年的14.4%的市场份额。但受集采政策影响,仿制药价格大幅下降,导致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同比下滑2.4%至12%。

第四,生物技术领域的地域分布正呈现快速多元化的趋势。数据显示,全球生物技术排名前九的地区所占的价值份额从14个月前的71%下降到如今的54%,美国和中国的非热门地区正在获得大部分的新份额。同时,波士顿当之无愧地从旧金山湾区接过“皇冠”,尽管位于该地区的Moderna发展成了Big Pharma。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江苏省上升了3位至第6名,超过了荷兰、韩国和华盛顿特区地区。

第五,从治疗领域来看,市场39%的价值与肿瘤的新疗法有关,罕见病和神经学公司的价值占23%。

第六,该报告研究了私募股权在商业制药中的作用,发现全球最大的商业制药公司中有13%拥有私募股权/财务赞助投资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千强药企中有249家中国药企(包括港澳台地区),去年约为208家。这些药企们今年表现究竟如何?

与2023年相比,全球TOP5选手和位次都发生大变。

辉瑞虽然剥离了晖致,但还是凭借新冠疫苗(2023年预计销售额360亿美元)重回霸主宝座。除了新冠疫苗带来的估值提升,还有新冠药物,近日辉瑞公布了其新冠口服特效药Paxlovid的临床结果,当日股价大涨8%。

罗氏在辉瑞和艾伯维的快速上涨中退位第三。拿第三季度的财报来说,罗氏同比增长仅为5%,而艾伯维达到了11%。

两家糖尿病药企诺和诺德和礼来冲击了市值前5。一年时间,诺和诺德的市值排名从全球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其股票价值增长了1020亿美元;而礼来的市值排名则从第11位上升至第5位。以诺和诺德为例,其2023年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13%,达到1024.67亿丹麦克朗,利润同比增长12%,主营业务糖尿病和肥胖护理以丹麦克朗计算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0%。

原来的市值“探花”诺华排名一直在下滑,2018年位次第3,2023年降至第6,到今年排名为第9。市值反映的是投资人的综合预期,诺华虽然新产品繁多,但重磅大药的匮乏一直为外界所诟病。

回到国内,传统Big Pharma今年在资本市场普遍表现不佳,包括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翰森制药(豪森药业)、科伦药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仅有少数几个Big Pharma呈现上升,如石药集团、齐鲁制药、复星医药等。

这一现状是必然的,不必恐慌。当前,这一批Big Pharma处于向创新药转型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的在创新路上走得更远些,创新药可以弥补部分仿制药降价带来的压力,恒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的则刚刚走上创新之路不久,受到政策的影响较大,市值的变动也就越大,如扬子江药业。但总体来说,这是好事。

“没有一场战争不流血”,中国正在展开的新药战争需要。

豪森药业是今年市值排名变化较大的Big Pharma,从去年的第33名下降至今年的第82名。但从财报上看,豪森药业上半年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比达到了28.5%,同比增长了66.8%,同期公司整体收入增速仅为10.6%。旗下新产品(fast-follower)正在批量上市,2023年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2023年的阿美替尼、2023年的艾米替诺福韦,均以1类创新药上市,并且争取在当年进医保,这一新药策略可以称之为“节流”策略——将资源聚焦于创新研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就是“豪森们”转型创新的决心。

另一方面是“开源”策略,即通过产品引进快速补充管线,但这一工具的使用,需要考虑公司现阶段的状况,如是补充成熟产品快速带来销售,还是补充更创新的早期管线,还是进行技术平台的合作。同样以豪森为例,其10月份密集布局了小核酸领域,通过合作方Silence Therapeutics的平台来合作开发3个靶点的SiRNA,通过OliX Pharmaceuticals的GalNAc-asiRNA平台针对肝脏相关的药物开发。

中国生物制药、科伦药业、石药、齐鲁皆是同理,但也稍有不同。如齐鲁,每次都是拥有集采品种最多的企业,他不会受伤吗?答案是“肯定会”,但是齐鲁产品体量大,成本上依靠规模经济能做到比大多企业都低,销售上依靠多年的商业经验能迅速将首仿药做出销售成绩。

复星医药也是不太一样的例子。该公司依靠复星集团,天生就擅长资本运作,其参与创新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孵化创新或者投资。复星这一长处在疫情期间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率先找到BioNTech合作mRNA疫苗,甚至比辉瑞都早,该产品前三季度给复星带来了15亿元的收入(港澳台地区)。这一合作带来的市值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