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一个月领取工资的时候,都会发现我们的工资所得额和实发工资不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的工资需要代扣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那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怎么算?
在了解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两个概念,一个是税前工资,一个是税后工资,税前工资是指还没有扣除税费的工资,税后工资是指已经扣除完税费后的工资数额。
那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是怎么算呢?首先,要了解应税所得项目的范围。按照国家的规定,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所得、对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所得及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8种。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主要应税所得项目就是工资、薪金所得。
其次,还要了解起征点和税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分7个档次,以月应纳税所得额为征税依据,每月起征点为5000元,不足5000元的工资所得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当前征税标准如下:
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数 不超过3000元 0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3%-210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10%-1410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20%-2660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25%-4410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30%-7160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应纳税所得额×35%-15160举个例子,假设小明的税前工资是10000元,按照公式应纳税所得额=税前工资-起征点(5000元),则小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0000-5000=5000元。按照税率表计算,小明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3000元以下不超过3000的部分,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小明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5000×3%-0=150元。
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工资金额,不同的税前工资数额可能会有不同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我们需要注意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一定要先计算出税前工资、起征点、应纳税所得额并结合税率表计算。
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工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在工资发放时能够计算好自己的个人所得税,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