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地图上的73家AI制药企业(截止22年10月)<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是谁>

中国地图上的73家AI制药企业(截止22年10月)

新玩家们的融资差异不大,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由于CRO、SaaS等业务前景有限,而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自建管线。

02、六类创业公司

高校/研究所成果转化

关键词:教授/博导、产学研、学术成果丰富

依托高校或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而转化的公司,构成了AI药企的主力军。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基于教授/博导多年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积累了很多技术和经验,在适当的时候被转化出来。

例如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转化成果——燧坤智能,就是基于曾坚阳教授十几年的研究成果。此外,教授们借助高校平台进行同校/跨校课题组合作,也为最前沿的交叉研究带来保障。

不过部分博导们因为科研、行政职务、家庭或者年龄等因素,难以全职创业,很多时候选择从校外找一位CEO负责公司运营,博导们则担任CTO或者CSO职务。

名校博士(后)创业公司

关键词:海归、年轻人、敏锐

AI制药领域的博士创业者们大多是80后(创业时不到35岁),师从学术大牛,或毕业于知名实验室或研究所,与导师的研究一脉相承。

相较于博导们,这些年轻人思维更加开阔,也愿意尝试新事物,对市场有较高的敏锐度,有冲劲和毅力办好一家公司。例如晶泰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是MIT的博士后,主攻量子物理,却跨界来到AI制药。

创业者们学术背景大多是物理或者计算机,缺乏成果的药物研发经验,尽管有药物专家坐镇,在商业模式上以CRO为主。

资深药企专家创业

关键词:经验老道、资源丰富

他们大多有10年以上的研发经验,成功将药物推至临床甚至上市,直到在药企做到中高层的位置,他们也是以往最传统的医药创业者,代表性人物就是药明康德创始人李明。

AI赋能医疗的浪潮下,部分资深药企人选择走在创业的最前沿,用计算的方法加速药物的发现,且管线以自主研发为主,CRO服务为辅助。

成功的医药创始人也选择在这个方向掘金。例如胜泽泰成立子公司胜普泽泰,专注AI+多肽药物研发;维亚生物选择和百图生科共同设立索智生物。

互联网巨头

关键词:高起点、构建生态、投资

2023年,中国AI制药市场的火热,原本专注于投资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入场。

华为云EIHealth、百图生科(百度)和云深智药(腾讯)相继成立,它们一出世就拥有高起点,在算法和算力上优势非常明显。

借助母公司的影响力,这些公司几乎没有客户拓荒期,和多家跨国药企、高校、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构建AI制药生态。

但互联网公司的短板也较为明显,即缺乏对药物研发的深度理解,AI专家和药化专家可能无法完美配合。

基金孵化

关键词:资金雄厚、投资人创业

这类创业公司与药企系一样,创始人多为资深行业人士,但是基金孵化的背景,让这类公司诞生之时底气十足,且资本还会持续加注,现金流充足。

此外,投资人转身创业也是该类公司的一大特色,如科因生物创始人-王一恺博士曾为峰瑞资本副总裁,普瑞基准联合创始人-季序我博士是沃生投资合伙人。

丰富的产业背景和投研经验,让他们对新药研发趋势有独到判断,而峰瑞资本和沃生投资分别成为两家公司的天使投资机构。

跨界创业者

关键词:占比小、AI技术优势

除了互联网巨头外,由于AI制药独特的前沿交叉学科属性,有少部分人选择跨界进入医药行业,以互联网人为主。

例如望石智慧创始人周杰龙曾是百度的高级算法工程师,焕一生物创始人安雯曾经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

前360集团副总裁,现碳硅智慧创始人邓亚峰曾解释自己为何进入AI制药行业:技术的可迁移性、自身的职业规划,以及AI+的时代机遇。

即使是在医疗领域,互联网人也大多集中在数字医疗或者AI影像方面,很少有人选择高门槛的药物研发。而他们也非常需要懂医药的联合创始人,例如浙江大学候延军教授与邓亚峰共同创办碳硅智慧。

写在最后

这场由AlphaFold 2引起的AI制药浪潮,不断吸引着互联网巨头、创业者和顶级投资机构加码,一个新的风口已然形成。

有创业者感叹:“这个行业不是竞争同一块蛋糕,而是一起从零创造市场。”

中国的制药江湖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