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浅谈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及对当代税收制度的启示<中国税制体制的演变>

浅谈古代赋税制度演变及对当代税收制度的启示

张音音

摘要:古今中外,赋税制度作为国家管理的重要手段,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赋税制度不断演化发展,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通过学习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过程,分析其影响,对现今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有很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赋税制度;演变;当代税收

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过程

(一)夏商西周时期一赋税制度的早期雏形

先秦时期还没有形成赋税制度,只有类似的“贡赋”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主要是大量的牲畜或动物,及卜甲、卜骨等。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等九类,称作“九贡”。

在西周,形成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力役田税,这种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被集中在公田上进行劳动,公田所获全部上缴即类似于赋税,而在私田内耕作所获即作为劳动者的日常收益。

(二)春秋战国时期一赋税制度的真正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经济收益已远远超出政府辖内井田制的公田所获。为了扩大政府财力、应付日益剧增的军事开支,各诸侯国普遍采取向所有土地开征赋税的制度,这就使我国赋税制度真正诞生。

最早实现这一变革的是齐国管仲制定的“相地而衰(cul)征”政策,主要内容:一是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二是在平均分配土地的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而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鲁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执行的“初税亩”制度,即是对所有土地按照统一的税率(10%)征收租稅。随后各国纷纷来立法确立了类似的制度,其中商鞅变法就将“废井田、开阡陌”列入变法的内容之一,于是秦国就在新的赋税制度下,凭借着由积累几世而形成强大的国力,最终用短短十年时间消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三)秦汉时期一编户齐民下的赋税.制度

在秦汉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下,我国各地不同的赋税制度也正式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赋税主要有田赋、人头税、徭役以及工商杂税等。由于秦始皇好大喜功,秦朝的各种赋税、徭役都非常沉重,每年均调发大批的劳动力去从事造宫室、建陵墓、修驰道等巨型工程,最终秦朝在各路起义军的反抗下二世而亡。汉朝的税赋水平总体比秦朝较轻,在灾荒时期还有免税的规定,但人头税较为沉重,而凡年满20岁的成年男性均要负担徭役。

秦汉时期赋税制度依靠的是编户齐民制度下的小农经济,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以及灾荒、战乱等因素,大量的自耕农逃离土地,旧有的赋税制度便不能维持下去。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大分裂时期的赋税制度

相比秦汉相对和平、统一的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三国时期魏国就曾在北方境内推行“屯田”制度,但由于赋税负担过于沉重,在西晋统一全国后被新的占田制取代。占田制下的赋税内容仍然包括田赋、人头税、徭役三种。每人可占有一定数量的士地,但不管是否占到当时规定的最高额都要足额缴纳田赋;人头税则改为按户数缴纳,称为户调;徭役由于战事多兴而变得沉重。而后来北魏时期的均田制也与占田制类似,年满15岁可按规定分得一定的耕田、桑田或麻田,但所有的租税均按床(一对夫妇)征收。徭役也按床征发,依然繁重复杂。

(五)隋唐时期一重大变革的赋税制度隋唐时期是赋税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内赋税制度的征收对象以及征收方式都产生巨大变化。隋及唐前期仍旧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不过徭役可以用布帛替代,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开始松弛。到了唐中期,严重的土地兼并已使政府无田可授,均田制便趋于瓦解。于是政府规定不再以人头征收赋税,而是以贫富等级以及土地多寡征收户税及地税;也不再有固定的赋税标准,而是以公元779年所收的赋税为定额,分摊至各州县作为征收额;以上赋税在夏、秋两季分别征收,所以也叫两税法。

(六)宋元时期一复杂多变的赋税制度宋元时期是我国赋税史上相对复杂乃至混乱的阶段,它一方面执行唐中期以来的两税法,另一方面却又征收起人头税、徭役等杂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商税成为宋朝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对流动商人收的过税和对固定商户征收的住税。到了元朝,赋税制度更加复杂,它并未将原金、宋统治区域的赋税制度进行统一:在北方区域按照人头或田产征收赋税,而在南方则执行两税法。除上述正税外,元朝还有繁重的科差和杂役。复杂而繁重的税制给普通百姓带来极大的负担,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和元朝政权迅速覆亡。

(七)明清时期(1840年前)一最终成熟的赋税制度

明在前期基本上沿用了唐宋以来的两税法,但随着土地兼并日益突出,政府掌握的赋税收入连年减少。为保证赋税收入以及减轻贫弱百姓负担,张居正改革将沉重的人头税和徭役并入到田赋中,然后按照田产的多寡进行征收;另外除特殊情形外,所有赋税均折合成白银征收,这就是著名的“一条鞭法”。清朝建立以后同样沿用两税法,但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头税成为最沉重的赋税负担。在雍正的亲自主持下,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改革:将康熙五十年征收的人头税为定额摊入田赋中,废除其他杂税及徭役。这次改革最终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以田赋为征收内容,以土地多寡为征收标准,以货币形式为征税方式的赋税制度。

二、对古代赋税制度的思考及对当代税收制度的启示

(一)征收对象由“人”向“地”的转变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是征收对象由生产者向生产资料转移的过程,造成这一进程的直接因素即是土地兼并问题。由于财富、土地愈来愈集中少数人手中,以“人”作为征收标准显然无法满足赋税收入需要,相反还造成了赋税不公、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以“人”作为赋税征收的标准被慢慢遗弃,而以“地”(包括财产)作为赋税征收的标准则被逐步重视,直至最后成为唯一的征收标准。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唐中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之后我国赋税制度虽然屡有变化,但是都以“两税法”为当时赋税制度的基础内容。到了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则是正式将人头税、徭役等所有以“人”作为征收对象的税种全部并入到田赋中。而清朝的“摊丁入亩”改革不过是对“一条鞭法"的改进补充和全面推广。

因此,大力探索与提高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的征收比例应该是今后税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这样做既有利于我国赋税公平,也有利于税收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直接税比例都占总体收入的50%以上,我国也应该迎头赶上。

(二)征收方式由“繁”到“简”的转变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也是征收方式是由开始分散的征收种类、征收内容以及征收手段逐渐简化的过程。其中征收种类由田赋、人头税、徭役等统一至田赋上;赋税内容由粮食、布帛、桑麻、货币等统一至货币上;征收手段则是由百姓轮流负责征收改为由政府负责统一征收。而变化的背后则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征收者越来越重视保护农时,二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反映在赋税制度上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徭役的消亡。自秦以后,徭役一直是当时百姓较重的负担。原因在于:一方面政府随意派发的徭役阻碍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对百姓的人身安全、健康也造成不良影响。于是政府就考虑用征收财物代替派发徭役,最早的是西汉时期征收的更赋,每年缴纳300钱可代替徭役,隋唐时期租庸调制中的“庸”,就是允许百姓缴纳布帛代替徭役,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正式停止徭役改为政府募役,明清时期最终将徭役取消。

因此,逐步简并税制,简化征收环节,便利税款缴纳仍然是今后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标则为了减少征纳成本,提高税款征收的效率。如今,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另外还需要在适合时候对现有的税收征管制度进行顶层设计和变革。

(三)征收力度由“猛”到“宽”的转变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又是征收力度由“苛政猛于虎也”进步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过程。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历代统治者越来越不敢在赋税的征收上“随心所欲”,生怕造成社会不稳定进而颠覆其政权。显然赋税制度的这种转化,与封建统治者治国理念的不断进步以及赋税地位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联系。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古代史家对治世、乱世的评判,诸如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等,无不是统治者轻徭薄赋、洁身自好的结果。而相反,秦朝、隋朝二世而亡,秦始皇、隋炀帝暴君的骂名都是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后果;而盛極一时的元朝百年而亡,实际上有很大原因在于税制的混乱和对人民疯狂的聚敛;到了明朝,加派“三饷”直接导致了全国局势的崩溃。这些都足以让后来的统治者警戒和反思。

当然到了当代社会,税收已经有了一部分调节社会收入的职能。但是适时减轻税负,仍然是刺激经济发展,缓解社会经济负担的重要手段。只有足够重视税收制度,用好税收这一调节经济手段,中国的社会经济才会更加稳定、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J].商,2016(8):168-169.

[2]刘德成.中国古代赋税减免析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4(5):69-72.

[3]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蔡昌.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中国税史之二[J].财会学习,2014(4):51-52.

[5]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的赋税制度变迁[J]中国财政,2015(11):76-77.

[6]杜丽雯.中国古代重大赋税改革及其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1):43-45.

猜你喜欢演变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对外经贸(2016年8期)2016-12-13浅谈汉族姓氏文化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论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