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关于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国有企业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

关于2023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根据财政部和余姚市委工作要求,市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国有资产报告编报工作,现报告如下: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国有资产情况

2023年,全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131家,资产总额 1776亿元,负债总额1203亿元,净资产573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利润总额3.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0%和23.64%。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情况

2023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117.01亿元,负债总额29.55亿元,净资产总额87.46亿元。其中: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65.87亿元;负债总额22.97亿元;净资产总额42.90亿元。

(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情况

全市共有16个矿种,32处矿产地,许可有效期内的采矿权5宗;海域总面积19642公顷(按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林地总面积100.6万亩(含宁波市林场余姚部分);湿地总面积21515.89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地3个。

二、国有资产管理和改革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国有企业监管情况

(1)有力推进资产清理盘活。继续推进权证补办、土地改性和资产盘活等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完成国有资产权证补办184件(当年新增107件),房屋改性2处;公开拍卖房屋1596处,面积157140.61平方米,成交金额6.43亿元;土地6宗,面积201.2亩,成交金额2.53亿元。

(2)加快推进相关资产注入。如将金瑞资产公司下属企业约10亿元资产注入市阳明文旅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国有集团公司。

(3)切实加强国资国企日常监管。着手修订《余姚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新模式,采用最新地理信息技术,开发建设国有资产“一张图”大数据管理平台;加大对市属国有企业的年度审计与考核力度,积极做好国企资产配置、转让、核销等管理,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4)配合做好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工作。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全面划转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方案的复函》(浙财函〔2023〕109号)精神,会同市财政局做好余姚市舜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10%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浙江省财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充实社保基金的相关工作。目前变更材料已经上报市场监管部门,预计7月底前可完成划转工作。

2.国有企业改革情况

(1)平台公司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按照资产覆盖负债、收益覆盖利息的“双覆盖”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在去年成功完成舜建集团等3家市属融资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的基础上,2023年又按照“成熟一个转型一个”的要求,完成了舜农集团的市场化转型工作。

(2)国有资产资本化运作成功试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凤凰行动”计划,抓住以较低成本获取A股壳资源的历史机会点,试水国有资产资本化运作,于今年4月份成功收购上市公司镇海股份,开创了国内县市区级国有资产实现资本化的先河。余姚市国资办作为镇海股份实际控制人,成为全国县市区级首家收购上市公司的国资管理机构。

(3)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有序开展。鼓励市属企业加快混改提升内在动力,与宁波开投集团合作成立余姚开投蓝城公司,共同推进阳明古镇项目的开发建设;高铁与上海均和集团成立了浙江金舜均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余姚工业园区与宁波凯通成立了姚北物产有限公司,切实做大现金流。

(4)全民所有制改制全面完成。根据上级国资部门要求,排摸出我市有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需要公司化改制(其中1家已按计划注销)。截至2023年底,公司制改制工作全面完成。

(5)国企绩效考评机制切实优化。制定出台了《余姚市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和《余姚市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建立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及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进一步优化我市国企收入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负责人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内在活力。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完善财政—部门—单位“三级”管理体制和全链条制度建设,搭建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横向到边的制度管理体系。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自行采购行为,提升自行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制定了《余姚市行政事业单位货物和服务自行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余姚市市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为集中资产处置回收,规范资产处置流程,出台了《余姚市行政事业单位废弃固定资产回收通知》,部分涉密电子设备交由宁波市涉密载体销毁中心统一处置,既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也加强了涉密载体的销毁泄密管理。

2.夯实管理基础,努力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为更加全面了解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按照“全面摸清家底、完善管理制度、盘活运用资产”的目标要求,2023年3月起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全面清查。清查中,切实做到见物就点、见账就清、以账对物、以物查账、不留死角。针对清查中提出的问题,专门制定清查操作办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实现资产管理“全覆盖”。

3.优化使用效率,努力实现资产配置使用共建共享。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对市级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实施新增资产实物定额专项审核管理。在市里大活动、机构调整、人员转隶等涉及资产划拨配置中,根据实物定额标准,努力盘活存量、共享共用、控制增量。加强对日常资产的调剂,对部分单位多余闲置资产进行部门间调配。按照打造资源节约型政府要求,对会议设施、食堂管理、车辆保障、物业服务、信息化项目等通用共性设施,抓好建设源头,推动建立部门之间资产共享共用。集中处置提效资产回收,新公开招标两家单位,对废弃资产进行统一回收。

(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

1.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1)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我市是全省首批、宁波唯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县级试点。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目前我市已完成了与国土“三调”数据对接工作,并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进行了“双评估”,对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了专项评估调整,基本形成规划大纲的编制。

(2)资源要素保障精准有效。积极推进国土三调,完成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269个行政村的调查,我市三调成果受到省三调办的通报表扬(全省共5个县市),全部成果通过国家核查。

(3)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和储备区划定工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强化耕地保护激励措施。着力盘活存量用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7035亩,消化供而未用土地3525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814亩,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3102亩。深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设,全年二级市场转让土地316宗2416.9亩,交易金额6.6亿元。加大土地储备统筹,2023年12月止,已收储地块36宗、4668.54亩,投入资金258000万元。

(4)自然资源领域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围绕当前自然资源改革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着力推进规划全域管控、土地储备出让统筹、国有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多审合一”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改革等重点改革项目。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先行开展浙江省余姚四明山省级地质公园的确权登记工作。

2.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耕地资源保护。着力土地整治和修复生态,2023年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1个,继续做好2018年度工程2个,全市累计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区域总面积27.1万亩;2023年完成垦造耕地0.5万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373.65亩。

(2)矿山资源保护。全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市绿色矿山应建必建,2家石料矿山1家已经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另1家正在按要求创建中。

(3)海洋资源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妥善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东侧区块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备案。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根据自然资源部东海分局生态修复监管要求,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海洋生态修复协调会议,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步伐。组织开展全市海岸线调查,加强海岸线和海域使用日常监管。

(4)森林资源保护。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厉查处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中幼林抚育改造,2023年期间完成森林抚育4047亩。完成山地造林(含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3689亩、平原绿化1702亩,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一村万树”示范村4个、推进村37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省生态文化基地1个,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三、推进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经过全市各级部门的努力,我市拥有了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国有资产,初步建立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中还遇到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和配套制度不齐备,核算和报告制度还有待完善

根据国有资产报告工作提出的全口径、全覆盖要求,将企业、行政事业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纳入报告口径。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企业国有资产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海洋的相关工作领域法规之中,没有系统的自然资源国有资产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资产中的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资产管理的法律依据还亟待补充到相关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之中。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的核算制度还不完善,部分资源的计量计价存在困难;国有资产综合报告的合并口径,向人大汇报提供信息的指标等形式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以有利于三块国有资产的整合汇总。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亟待梳理清晰,基础仍较薄弱

根据国有资产报告工作口径,相关国有资产的职责分散在财政、国资、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间存在职能交叉和边界不清现象,在个别领域的资产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仍存在着“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基础工作薄弱。资产使用、处置等管理存在不规范现象,部分资产使用效率不高、配置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及发挥应有效益,存在一定的闲置浪费现象。资产管理队伍有待充实,个别单位的资产管理队伍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强、专业建设滞后、考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三)国有企业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效益总体不高

我市资产总体规模虽然很大,但“虚”的资产多,“实”的资产少,基础性公益性资产多,实际能产生效益的经营性资产占比小。我市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投融资公司,这类公司整体运营实力不强,缺乏优质项目运作及实体产业的支撑,难以形成“资金—项目—资金”的良性循环,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盈利低下。

四、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思路与改进措施

下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按照市委决策部署,以建立健全全面规范的市人民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为契机,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加强国有资产治理体系建设,使国有资产更好服务余姚发展,造福全市人民。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管理职责,合力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报告工作

按照《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市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责任部门和主体,加快建立上下贯通的国有资产报告工作机制,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起国有资产综合监管职责,负责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工作。财政部门并会同市国资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负责相应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的专报工作。其他行政事业主管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责,配合职能部门做好报告工作。

(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

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加大企业整合重组力度,分步稳健推进市属国企的改组组建工作。全面推进市属国企市场化转型,对全市平台公司进行梳理,列出时间节点分批开展市场化转型,力争年底前转型率达到60%,明年实现转型全覆盖。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市属企业通过混改提升内在动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切实做大现金流。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创新国企选人用人机制,在完成全市国有企业董监事人员调整的基础上做好深化工作。二是完善企业薪酬考核机制,落实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考核制度改革,以绩效为导向,把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与企业领导人的薪酬挂钩,并将经营业绩考核作为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要依据,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全面落实员工工资决定机制,根据全省统一部署,赋予企业管理自主权,根据不同企业将员工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市场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挂钩,一企一策制定工资总额增长机制。三是加强全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管理,按照“盘活存量、做实增量”思路,进一步梳理盘活资产,加快海涂资产等注入,做大做强做优企业,提高国有资本集中度和配置效率。同时,研究建立控债化险和投融资工作容错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的相关政策。

(三)深入推进国有资产清理,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

一是以资产清查为契机,根据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重新完善《余姚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余姚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制度,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据有依。二是根据国有资产清理结果,制定统筹调配资产、资产处置等工作方案,对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履职的部分资产,按规范程序加快处置。三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系统,对具备条件的资产管理事项逐步实现网上办理。依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面、准确、细化、动态”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强化对房屋、土地等重点资产的动态管理。

(四)构建自然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体系。加快构建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全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二是着力构建绿色持续的自然资源保护体系。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测评价,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三是着力构建精准高效的自然资源利用体系。优化新增计划管理,加快存量用地盘活,完善用地市场建设,加强节水管理统筹协调。四是着力构建权责清晰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系。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机制,探索自然资源区域准入制度、资产转化机制,深化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五是着力构建全面覆盖的自然资源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体系、海洋灾害应急防御体系,梳理森林防火防控工作体系。六是着力构建现代化的自然资源依法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督察、执法工作机制,梳理政策法规体系。七是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规划领域数字化转型工程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深化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和“综合测绘”改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