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裘皮之都<肃宁县属于哪个市有什么景点>

中国裘皮之都

历史沿革

肃宁地域开发甚早,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已有人类聚居。春秋时期,今肃宁县地属晋国。

东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前燕置武垣县,县治在今肃宁县城东南7.8公里。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武垣归赵国。西汉时为幽州涿郡武垣县地,王莽改武垣为垣翰亭。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武垣徒治东武垣城(今河间市城南12.5公里),辖域仍含今肃宁全境。初属幽洲涿郡,后改隶冀州河间国。

三国时代,今肃宁境域在曹魏管辖之下,属冀州河间国。西晋(265—316)今肃宁境域改属冀州高阳郡。东晋十六国时期,肃宁先后归后燕、后赵,属冀州高阳郡。隋开皇三年(583)武垣县治迁至瀛州城。开皇十六年(596),武垣县改名河间县,今肃宁,即为河间县辖地,初属瀛州,大业三年(607)改隶河间郡。唐武德五年(622),复置武垣县,辖今肃宁地。贞观元年(627),省武垣入河间,肃宁地复州河间县。

五代时,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高祖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今肃宁境归属。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收复,仍属瀛州。

宋雍熙三年(986),在河间县西置平虏寨。景德二年(1005)改为肃宁城(即今肃宁镇)。

隆元年至三年(1156—1158)在此置肃宁县,属河北东路河间府。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废肃宁县为镇,入河间县,隶中书省河间路。后恢复原来建制。

明代自洪武元年(1368)十月始,肃宁县一直属河间府。

清代,肃宁县属直隶省河间府。宣统三年(1911),肃宁归天津河间道所辖。

民国2年(1913),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属直隶省津海道。民国17年(1928),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肃宁县属之。民国25年(1936),属河北省沧县行政区。民国26年(1937),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肃宁划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11月,改属定县地区专员公署。1954年4月定县地区专员公署撤销,肃宁县复属沧县地区专员公署。 1958年6月15日撤销沧县地区专员公署,肃宁县改属天津地区专员公署,同年11月20日,河间肃宁并县,归天津市管辖。1962年3月27日恢复肃宁建制,隶沧州地区专员公署1978年下半年沧州地区专员公署改为沧州地区行政公署,肃宁隶属之。1993年7月,沧州地区行政公署与原沧州市人民政府合并为沧州市人民政府,肃宁县隶属沧州市人民政府。

历史古迹

武垣城遗址:位于今县城东南偏北7.8公里处,此城当建筑于战国时期。古城分内、外两城,皆为正方形。外城每面均为1.75公里,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内城也称子城,位于城中心,每面各长0.5公里。城内建筑已荡然无存,仅内城东南隅保留汉武帝钩弋夫人庙遗址,高约2米,宽35米,长45米。

古村落遗址:位于西是堤村北100米之小白河西支岸西,面积9000平方米。该地址高于周围地面,砖瓦遍布,有弦纹灰陶器皿,外绳纹加沙红陶,外绳纹、内布纹灰筒瓦,网纹陶片等,皆为汉代遗物。

敕赐礼拜寺:坐落于肃宁县城王街的“敕赐礼拜寺”,建于明朝。

古碑、坊:兴花掸林寺碑 位于杏园村北,青白石科,碑座为四方体,雕白鹤向日,碑身高2.54米,厚0,82米,宽0,87米,碑首呈四角钻尖,四龙翘首,碑顶饰石宝葫芦,寺碑通高3,74米。祟帧八年(1635)由僧人如亮募化而立。碑文铭刻兴花禅林寺始建、重修、庙产等。张奇柱撰文,韩振唐书丹,来世花刻石。碑侧刻载捐款重修兴花禅林寺之村庄、姓名及款数。此碑至今尚存。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独特视角看社会!欢迎订阅“峰轻扬”!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