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宣布对进入教学楼内的人员查验学生证件。北大有关负责人12月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出台这一举措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那些破坏教学秩序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并非完全禁止校外人员到北大旁听课程。他表示,这样做并不影响北大的开放性,校外旁听生只要能维护北大的正常教学秩序,完全
可以进入。一石激起千层浪,高校“蹭课”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蹭课”现象将长期存在
面对“蹭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位博士生对记者表示,社会人员到高校旁听挤占了原本并不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不利于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态度:社会人员旁听不会对在校生造成太大影响,大学理应与社会实现资源共享。
北京大学学工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剖析了社会人员“蹭课”现象存在的原因。“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适龄青年入学比例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资源,现阶段还无法完全解决有限的优质资源与大量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位负责人甚至认为,“蹭课”现象在较长时间内仍会存在。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张晓鹏教授也同意这种看法。他同时指出,现在“蹭课”的人之所以主要是“考研族”,部分原因是由于目前继续教育还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继续教育获得的学位很难被传统观念认可,导致有需求的社会人员大量涌进高校旁听。
由于社会竞争加剧,很多人自发产生了进一步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需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胡左浩告诉记者,面对这种需求,目前学校开办的各类培训班往往要求学员进行长期和系统的学习,这对时间不够充裕的人来说,是个障碍。胡左浩认为,这是课堂上“蹭课”频出的主要原因。
高校应将开放宽容与有效管理相结合
北京大学学工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允许办理相关手续的社会人员旁听。在每学期初,社会人员均可按照相关程序办理听课证,并缴纳少量费用。但是,社会人员干扰到正常教学秩序是不允许的。总之,在社会人员旁听这个问题上,高校既要宽容,又要对其进行有效管理。
山东大学教务科科长齐炳和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看法。他认为:“学校要对社会人员旁听进行有效规范管理,确保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的社会职能,山东大学还发挥综合优势,设立了面向驻济高校开放的‘暑期学校’,免费开办系列讲座,实现了宣传学校形象和服务社会公众的有机结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叶赋桂向记者阐释了大学对社会开放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首先,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和职责要求学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独特作用;其次,只有涵盖“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两个方面的学术自由才能构成大学的灵魂,两方面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上讲,允许社会人员旁听是现代大学的应有之义;最后,现代大学的制度应该是开放性的,这其中就包括向社会公众开放,只有这样,大学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但是,学校也会有一定的现实考虑,比如教学资源有限,无法容纳过多校外旁听者,大量旁听人员涌入课堂也可能会造成秩序混乱等。
胡左浩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两千多年前孔子便主张“有教无类”。现代高等院校也应该以传播学术新知为己任,自觉为社会服务。另外,从个人角度讲,很欢迎社会上的人员旁听课程,因为这体现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
但是,他也同样表示了担忧:“毕竟学校也有特定的教学秩序和管理制度,社会人员旁听较难控制。比如,教师一般会以正式注册的学生数量为标准准备讲义,如果课堂中一时多出了很多社会人员,那么很有可能部分在校学生便无法获得讲义,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教学资源;除此之外,在籍学生的发言机会等也将受到限制,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高校应该优先服务那些正式注册的学生,使他们得到应该享受的待遇。”
借鉴国外经验,开拓资源共享新思路
在谈到如何更好地解决校方有限的教学资源与大量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时,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左浩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比如日本京都大学会以学校或学部为单位,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这些讲座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教授名称和讲座的主题、时间、地点都会事先通过媒体进行预告和公布,只要公众事先登记,便可以免费听到这些高水平讲座。这种方式既可以满足公众求学的愿望,也不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发表相关论著、开设授课网站等为社会公众服务。
张晓鹏指出:“国内一些高校资源利用不足,我们应该多向国外高校学习。”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让他深有体会。他说,学校只有将教育资源利用好,才能够为社会人员预留出尽可能多的资源空间。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在更加有效地向社会开放高校课程,使公众共享高校教育资源方面,网络技术大有可为。在美国,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国际名校,早在多年以前就通过网络向公众开放了上百门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仿效这种做法。对大学“蹭课”现象的争论,支持或反对这样简单的表态没有太大意义,而是应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建设性的思路。
作为国家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集合体,高等院校应该更好、更有效地向民众开放,让教育资源更好地惠及全民、回馈社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有所作为。但高校的相关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在校园里、课堂上通过一定制度措施加强管理,维护学校的规范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尝试和探索,让“蹭课”变得更加有序。
北大开始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中新社发富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