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马王堆帛画,看汉代的信仰之谜<汉代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分为几个部分>

马王堆帛画,看汉代的信仰之谜

信仰,是一个很玄学的问题。而关于中国人的信什么,其实也是一个很玄学的问题。

因为中国人信谁,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取决于信谁能给他带来好处。比如从统治者的角度看,大家信什么最能巩固我的统治,大家信什么容易动摇我的统治,都是有讲究的。

而民众呢?哪尊菩萨最能发财我就信哪尊菩萨,哪个神仙最能保运我就信哪路神仙,管你是哪个宗教的,唐朝的时候,能呈现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和我国这个文化土壤也是分不开的。

当然,信仰这件事,总会有个主体或者更倾向的对象,而研究当时人的墓葬,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我们便可以透过马王堆汉墓中的帛画,看一看,汉朝的时候,大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

解开汉代信仰之谜的马王堆汉墓帛画

关于T形帛画的各种争议

汉代人主要信什么?这个问题,史家其实一直都有争议。中华文明在汉朝以前,就积累下来不少信仰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了,这些文化都在共同影响着汉朝,汉朝信仰之谜想要解开还真不那么容易。

马王堆汉墓帛画中,则能帮助我们一窥究竟。

马王堆汉墓帛画因其状似“T” 形,因此也叫T形帛画。T型帛画相当完整地保存了汉初墓葬仪式中的尸解成仙的信仰:画面由下而上分别表达着墓主人死后得蓬莱神药、受道书饮玉浆、登昆仑、上九天、变形而仙等生命转换过程的不同阶段,其终极目标是至善至美的九天仙境。

“道者”群体的出现,则清晰地展现了雄厚国力背景下的汉人正在寻求以“道”为最高依据的新宗教和由此而来的新生活方式。

陈列在博物馆中如“T”形一般的帛画

不过关于T型帛画,大家也有很多争议,目前为止也莫衷一是:

第一个争议的就是主题。目前来看,大概有这么几种说法:有升仙图说,“招魂”说,“引魂入墓”说,和神话说。

第二个争议是,帛画是干啥用的。因为随着这个帛画一起出土的,有一本随葬简册,帛画就很像简册里的“非衣”。“非衣”音同“飞衣”,盖在棺材上,或许是让墓主人飞升用的。除此之外,也有人持有“画荒说”和“明旌说”,这里就不具体展开。

第三个争议,则更为复杂,那便是帛画的结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认为整个画面按纵向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分别以门阙和巨人托举的平面为分界线。

可是对此,学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人就认为,这个帛画只有两部分,那就是分“仙国”和“蓬莱仙岛”,另有人认为两部分是分“天上”和“人间”。

除了两分说、三分说,甚至还有四分说。比如有人认为帛画从上往下是按照天国、天空、人间、阴间的顺序分析画面内容,还有人则认为帛画应分天上、阴间、阳间、地下等四个部分。

T形帛画谜题之解

看到这些争议,相信大家也有些茫然了。T形帛画究竟是否有一套自洽完整的思想逻辑?是不是一些零碎观念的拼凑?说不定,这个帛画也没什么道理呢?

可是制作如此精美,看起来如此有条理的帛画,真的毫无逻辑吗?

墓葬仪式操作人类死生大事,跨接幽冥两界。关键就在于,这个“以死化生”的信仰体系,具体是如何构造的。

而解开这个帛画谜题的关键钥匙就在于,是画面右上方为何描绘了九颗红日,这背后会不会有什么思想观念作支撑?

而埋入地下的帛画,是否可能表达某种与天上 “九日”有关的思想?关于“九日”,其实还真有相应的历史渊源。我们不妨坐着时光机,穿越回去那个秦汉大一统的时代,近距离地接触那个时代的帝国信仰。

秦汉时期,正是我国的信仰体系逐渐形成一个体系的时期。而那个时代的关键信仰便是“尸解成仙”。

作为当时神仙信仰的表现形态,尸解信仰承诺,经过死后的墓葬仪式过程,死者最终将转变成仙,而不是永沦幽冥;“升天”则是成仙的最高境界。因此,“死”不是人生命的终点,恰恰是你成仙的一个起点。

帛画所绘,正是这种信仰的典型表达。根据这一思想逻辑,帛画中的 “九日”,应是对应于九天的九日 ,代表的应是至阳之神界。

T形帛画右上方的九颗红日

帛画虽然被埋入阴间,但所表达的却是从太阴到九天的生命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的末端,人脱离幽冥,得道受书,“上升九天”而成仙。

而帛画九日对“九天开则九日俱明于东方”———象征死者升仙上登 “九天”宫之 “南轩”———这一思想的表达,再次证明此帛画确乃汉代神仙思想最可信的严谨传达。

基于以上研究可进一步判断,T形帛画自身的方向是 (画面上方的日、月):左日 (东)、右月 (西)。进而可以理解,帛画上为阳、下为阴;而阳与天、与南对应,阴与地、与北对应。

整个帛画表达的是海中大鲛鱼遂服人愿、海神禺强呈献神药,于是死者从冥界 (龙宫)到昆仑仙界再到天上神界的逐步上升过程,构成为一套非常完美的从阴间到天上的生命转化程序。

T形帛画中的“天上神界”

这样一套精细思想体系支持下的 “尸解”信仰,尤其是作为其深化结构的 “太阴炼形”信仰,使世人关注的死后的中心问题,不再是墓葬本身及其提供的冥界享受,而是墓葬所构成的生命转换功能。

这才是驱使人们“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 (甚至贫寒子弟为此卖身为奴)、为先人大造坟墓与祠堂的真正动力,而不应将其径直约简为孝道;应当说,那是表象为孝道、实质为尸解信仰的死后成仙追求。

而自此之后,神仙信仰结构又经历了一些变迁———主要是从死后成仙 (“先死后蜕”)向即身成仙 (“举形升虚”)的转变,魏晋以后道教中虽亦流行尸解术,但在日益丰富而成熟的道教仙术中已退居下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字的记载和文物图画的直观展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那个时代,知道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才有机会找到解开图画密码的钥匙。

而同时,我们又需要结合真实的图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如此,才能在这两面镜子的对照下离历史的真相越来越近。

参考资料:

[1]姜生.马王堆帛画与汉初“道者”的信仰[J].中国社会科学,2023(4):176-199

[2]田华.从马王堆出土文物看汉初的审美文化特征[D].湖北师范学院,2011(5):1-4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