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1770-1827)降 E大调第三交响曲,op. 55,「英雄」- 辉煌的快板- 葬礼 进行曲:甚慢地- 谐谑曲:活泼的快板—三重奏- 终曲:甚快板
下载乐曲剖析
作曲家
贝多芬名叫「路德维希」,但他其实是家里第二个名叫「路德维希」的孩子――他父亲约翰.贝多芬和母亲玛莉亚.玛德莲娜.贝多芬曾为贝多芬的哥哥取名「路德维希」,可惜那孩子出生还不到一周就夭折了。大家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贝多芬」确实生於何月何日,只知他1770年12月17日在波恩受洗,之后一直留在波恩,直至1792年移居维也纳。贝多芬首先以钢琴演奏成名,他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初到维也纳的几年内完成的,向世人展示了高超的琴艺以及作曲技巧。他也写了几出剧场作品,多是话剧用的剧乐,另外还有一出歌剧。不过他最著名的作品大概就是九首交响曲了。1827年3月26日,维也纳刮著暴风雨,贝多芬就在这时与世长辞;据报他的葬礼举行时,前来吊唁的人数超过二万。
背景贝多芬也经历过动荡的时代。法国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推翻了法国旧有的贵族统治者,刚获选举权的中产阶级兴起。到了1792年,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力已越过边境,蔓延他国;同年4月,法国向奥地利宣战(或说得明确一点,是「向奥地利皇帝宣战」)。法军由主将拿破仑带领,决意把欧洲那些专横的非民选统治者通通赶走。因此维也纳平民百姓把他们视为救星。贝多芬也受这种热烈气氛感染,打算和好友利斯前往巴黎,觐见心目中的大英雄拿破仑,贝多芬还准备为拿破仑呈上一首交响曲――那是1804年,贝多芬甚至写信告诉出版商,他正在构思「一首规模宏大的新交响曲。标题正是『拿破仑』」。可是据利斯日后忆述,贝多芬知道拿破仑自立为帝之后,就对这人失望至极,於是「抓起封面的标题页就撕成两半扔在地上。后来重写第一页时才把标题改成『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七个月后,法军就占领了维也纳,拿破仑更在美泉宫居住。
音乐
一如贝多芬其他作品,第三交响曲也是酝酿多年才写成的,期间不断修改。第一乐章由两个清晰有力的和弦展开序幕――然而这并非他起初的构思,而是多番推敲后的决定。这样做与传统的交响曲写法相去甚远,是贝多芬偏离常规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引子一般会很长,但现在贝多芬却以两个和弦取代,然后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马上奏出主题。第二乐章主题描写列队行进,气氛忧郁沉重,先是轻柔的小提琴,双簧管随后接手,继而整个乐团加入。贝多芬在全曲写毕之后,在原稿最上方以意大利文写著「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很明显,作曲家以这首激情的葬礼进行曲代表「理想已死」――在贝多芬眼中,「自由、平等、博爱」这些崇高理想,已随著拿破仑自立为帝而一一破灭。
在1820年代,音乐会上只演奏「英雄」交响曲第一、二乐章并不罕见。时人认为,既然乐曲围绕拿破仑的英雄事迹和人性弱点,那么第三、四乐章便显得格格不入了。然而第三、四乐章其实与贝多芬眼中另一英雄普罗米修斯息息相关――他写作「英雄」交响曲时,正好为舞台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写作剧乐。第三乐章的灵感来自一则希腊神话,讲述牧神和手下的小精灵使普罗米修斯起死回生的故事。乐章中段是经典的狩猎乐段,采用了三支圆号,因而令配器颇不寻常。第四乐章是首变奏曲,主题出自《普罗米修斯的生民》(顺带一提,他1802年的钢琴变奏曲,作品35,也是根据同一乐曲写成。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个主题其实源自英国一首传统民间舞曲)。乐章开始时主题还未出现,只有低音线条,继而根据低音线条作变奏;音乐开始后差不多两分钟,主题才从木管响起,乐团不久接手。
乐曲剖析由Marc Rochester 博士撰写,郑晓彤翻译
表演者
吴怀世
指挥
支持港乐在网上分享美乐
音乐大使基金支持港乐制作网上节目,连系社区,分享音乐的力量。港乐自疫情以来,推出了超过 80 个网上节目,累积超过 150 万观看次数。您的捐款支持网上节目的制作开支,延续美乐分享!
请即捐款
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