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心理中国论坛 <课堂师生冲突的正确应对方式有哪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那么,新时代学生面临哪些心理困惑,又如何对症下药、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呢?

一、新时代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压抑冲突后的负面情绪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形成自我概念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当外界期待与内在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异时,内在冲突就会愈加明显。一方面,社会“内卷”现象明显,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学业压力偏大;另一方面,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相对缺少吃苦耐劳经历,心理韧性有待加强。因此,部分学生较弱的个体发展意愿与较强的外在要求存在较大冲突,导致儿童青少年内在冲突的产生。同时,青少年的亲子冲突较为突出,在初二或初三亲子冲突达到顶点[1][2],矛盾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高亲子冲突的青少年更容易形成较低的自控力,也会表现出消极的社会适应,产生焦虑、抑郁、网络成瘾、自我伤害等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3][4][5]。

焦虑与抑郁是儿童青少年较为常见的负面情绪。其中,特定性焦虑是指在特定场景下发生的焦虑反应,例如围绕考试这一场景发生的紧张、失眠、手抖、出虚汗等一系列表现。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丧失为典型表现的负面情绪,青春期的抑郁情绪可能还有焦躁不安等表现。较长时间的亲子冲突、学业压力、同伴疏离所导致的冲突被压抑后,负面情绪就积压起来,逐渐形成了个体一种弥漫性的负面心境,即一种弥散的心境低落、烦闷、焦躁,失去兴趣感和意义感,长此以往会增加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发生风险。

(二)学业压力积累后的厌学行为

过去三年线上线下学习反复切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很大挑战。在对江苏省中小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的调研中发现,整体上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处于良好水平,学习心理状态处于中等偏良好水平,学习效果反馈接近良好水平。根据学生在线学习表现进行聚类分析,其中乐学善学者占比22%、勤学出众者占比20%、孤独后进者占比19%、中规中矩者占比29%、成就焦虑者占比10%。孤独后进者在学习投入和学习结果方面表现均较差,同时在心理层面还存在较高的孤独感、适应不良和抑郁。成就焦虑者虽然在学习表现上较好,但存在较高的焦虑水平,学习压力较大,情绪也易于波动,这都可能对他们后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6]。当儿童青少年由于较大的学业压力产生较为负面的学业情绪、感受到学业受挫时,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学习,拒绝上学或者在学校无法维持学习生活和完成学习任务,出现厌学、拒学现象。

(三)虚拟社交行为背后的孤独感受

当代儿童青少年接触网络时间长、范围广,他们社交的途径和方式也更加受到网络影响。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网络游戏进行社交活动、网络交流,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甚至替代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交流,但是过度的网络社交反而会增加儿童青少年的孤独感。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个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