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观论析<中国传统武术史>

中国武术中的“天人合一”观论析

刘启超 杨祥全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 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 300381)

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名片。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格。对于武术的描述,于志均先生在《中国传统武术史》中认为,它“不仅具有严密的哲学体系、系统的技击理论、独特的人体模型、完整的锻炼体系,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一系列神奇功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跟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嬉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象征”。武术作为东方审美思维影响下的身体艺术,时时刻刻都在体现着中国哲学中的“和”与“合”。“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认为中国哲学追求的是一种人与外界环境的一种和谐,平衡的发展状态,这是一种由最初的“和”上升到最终的“合”的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物我“同属一体”的“原真”境界。武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的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体现着中国哲学的精华。中国武术思想是建立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武术中处处体现着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追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师法自然的学习观和拳道合一的修炼观三个方面。

1 和谐平衡的价值观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武术之美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受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去发展的武术技击原理、招式以及动作的命名无不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寻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一致,完美实现武术的目的,展示其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武术作为一种运动形式,不仅仅是外在形式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深层次的应该是强调习武修炼过程中逐渐“体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追求一种多元的“和谐”的价值观。武术的修炼追求可分为两个角度进行探讨:从社会角度看,武术个体的修炼追求的是“个体身心和谐”、“个体与社会和谐”、“个体与自然和谐”的整体思维;从个体本身来看,武术修炼个体追求“内外双修”、“形神兼备”、“德技互补”的平衡思维。武术修炼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与平衡,强调人的活动要顺应自然,要求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共进的境界。在修炼武术的过程中,要求习练武术“依时而行”,而“时”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有季节、时辰、也有方位等不同的分法,这些都体现了武术修炼对于“和谐”的追求。这一点武术很好地与中医养生的思维方式结合了起来,从传统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身体的运动应符合宇宙自然的运动规律,应做到“春发、夏放、秋收、冬藏”的规律。在一天中的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脏器的活动规律,顺应规律,依时而动,则可以到达很好的锻炼效果。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适应自然变化,成为习武者修炼武术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前人流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在《太极拳谱·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体用解》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自古以来,很多习武者都很注意选择习武的环境、时机、方位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吸收天地之灵气”,“感悟人生之奥妙”从而达到“相容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习武者在武术修炼的过程中不仅注意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和谐,同时还会注意本身身体内外环境的和谐。几乎所有的武术拳种在修炼的过程中都要求到达“形神兼备”的状态。这是武术修炼中生命整体思维观念的体现。因为武术的修炼不是一个单一的形式,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人体生命的一个大系统,身与心是一体的,必须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修炼武术的过程中,人体是武术的载体,人作为一个整体,不仅有外在的修炼,也有内在的训练。所以,“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便成为了几乎所有拳种流派的修炼原则。其中包括:“内”就是指心、神、意、气等内在的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调节;“外”指手、眼、脚、步等外在的形体活动。武术的练习就是要将人内部的意念活动和外部的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如长拳中的“八法”,“八法”中“手、眼、身、步”涉及身体外部的形体动作,“精神、气力、功”涉及身体内部的精神、意识等,习练长拳要处理好“八法”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另外,还包括“六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特点表现在武术中则是追求动作的“合”。“合”就是说明动作的和谐、协调。最为典型的是所谓“内外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此基础上也就发展出了如心意六合拳和六合八法拳等武术拳种。

2 师法自然的学习观

宋代王安石有云:“古人之关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体现了,通过向自然的学习从而达到有所感悟的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较为普遍,武术也不例外,正如宋世英说的:“所以练形意拳术者,是格(研究)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前人在创作武术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观察,向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学习借鉴创立了各种拳种和武术动作。这些拳种和武术动作中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姿态、动作、神情等等。这些拳种和技术动作是人们长期观察和模仿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获取食物和保存生命,不得不与野兽进行搏斗,在搏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招式和搏击方法,同时,通过模仿一些野兽的捕食方法和打斗技巧使得搏击技术得以提高,形成了现在的各式拳种与动作。例如,猴拳、蛇拳、螳螂拳、鹰爪拳等等,这些拳种都是模仿生活中的动物,取其自然之形,会其攻防之意,充分反映了武术中的师法自然的现象。在武术招式和技术方面,武术不光借鉴灵巧的动物,他还会借鉴自然界中的一切景象。如,有的拳称姜枝拳,掌称柳叶掌,步称七星步,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给武术动作命名,而且还表明了动作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领。在“天人和谐”思想的影响下,武术也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眼睛所能看见的“有形的”事物之上,武术也出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思想。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太极拳、八极拳、无极拳等等,这些是“拳家由对自然形态特征的领悟,把圆、空等运动形态融入武术运动之中。圆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也是运动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空则能活泼自如,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少林拳技以圆空为基本架式和方法,太极拳要求处处带有圆弧形,八卦掌以圆为法,南拳中讲究圈桥动作的运用。很明显,武术众多的拳法流派都追求整体圆融,式正招圆”。

总的来看,武术在其发展中是有其阶段性的,这也可以看作是哲学发展的阶段性。武术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武术这一运动中有较好的体现。

3 拳道合一的修炼观

武术是人体文化之一种,主要是以身体为中介来体现文化的,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是其主要方面。武术这种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武术拳种、套路中。武术拳种、套路“是武术先哲主观心灵的客观形势,是他们观察自然、体悟武术的结晶,是武术作者精神活动的客观化,是作者对他(她)领悟到的武术意义的格式化。”武术的套路结构,演练风格处处都体现着武术者的观念和思想。在武术演练的过程中,讲求精、气、神,其中的“神”,就是要求演练者要用心去体悟其中之奥妙。在体悟动作的过程中就是由通过体悟动作而上升到体悟生命的高度的认知过程。体认生命的目的是认识自我。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从以“自我为中心”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有“我”是存在宇宙之间的初级阶段,到武学的高级阶段,即“忘我”的境界,是武术者在不断的认识自我,体悟生命的过程。正是由于中国武术对中国古典哲学、古典文化的吸纳,使之成为由拳悟道的工具,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验证体系。与之相应,习练武术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以武演道、由武入道。所以,“以武入哲”、“拳道合一”成为武术修炼者不懈的追求。武术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将哲学思维与武术技术相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为我所用,这也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武学境界,这种融合将武术修炼升华为一种内在的精神领域的东西,使之成为一门学问。

“拳道合一”的修炼观是深受东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东方哲学文化在身体运动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项目,武术更加深刻的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点。相对于西方的搏击项目,中国武术则更加体现了其“道”的特色,在西方的搏击项目中,较多的以“术”相称如,拳击术、摔跤术、格斗术等等,这种观念表现出对于方法、技术层面训练的极大重视,而东方的搏击项目如,跆拳道、柔道、剑道等都是在重视技术训练的同时,将“道”字融入了运动之中,在训练技术的同时也在体悟和思考,进行精神层面的升华。由此出发,这已经不只单纯的用于比赛运动项目,而是可以作其看做是走向人生智慧之路的过程。

武术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离不开其文化基础,中国武术之所以有其特有的魅力也在于此。由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武术相比较西方的竞技体育运动中征服与开拓的性格,中国则更加重视对自身生命的保养,更加注重内在的提升,这也体现出武术的“泛和谐价值观”。通过习练武术可以更深刻的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武术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运动必将会独成一体,展示在世界体育领域之中,成为世界体育文化中的一大景观。作为具有丰富历史与文化资源的国家,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在未来实现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也将为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实现文化多元化而做出贡献。

[1]候芬芬,张会荣.中国古典哲学塑造的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2]候芬芬,张会荣.中国古典哲学塑造的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3]候芬芬,张会荣.中国古典哲学塑造的中国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9(3).

[4]戴国斌.体悟:对武术的解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

[5]曾小月.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7).

猜你喜欢拳种天人合一中国武术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武术研究(2023年2期)2023-03-29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21期)2016-11-28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军事体育学报(2014年3期)2014-02-27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年6期)2014-02-11

武术研究2012年10期

武术研究的其它文章中华武龙开发创编与特色武术舞台剧发展研究商业时代下的中国武术发展现状唐代创立的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试论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融合发展从养生视角浅谈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