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行模拟技术是世界航空界公认的尖端技术。变稳飞机可以在空中模拟其他飞机的各种状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空中魔术师”。它可以发现其他飞机自身在设计上的缺陷,对新型飞机的研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W-1变稳飞机
▲IFSTA综合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
航空工业试飞中心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变稳飞机,共研制和试飞了两架变稳飞机:BW-1变稳飞机和IFSTA综合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两架变稳飞机的研制体现了我国飞控技术的重大进步,它们所采用的响应反馈和模型跟踪“变稳”技术也是其它电传系统所不具备的。
01
飞行力学、飞行品质研究的希望
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相关规划曾提出“赶超国际先进变稳技术,研制变稳飞机”的想法,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并没有单位敢接下这一任务。1974年11月20日,时任试飞中心二室主任的周自全,面对我国空中飞行模拟技术现状,大胆提出了《关于研制变操纵系统参数飞机的报告》,并在1976年全国第一届飞行力学专业会上,介绍了“歼教6飞机研制单轴变稳飞机”的方案,引起极大反响,与会专家和教授们感到很振奋,认为这给飞行力学特别是飞行品质研究带来了希望。
▲BW-1首飞后部分技术人员合影
1979年,国家正式启动了“008”号单轴变稳飞机的研制。新技术的突破、试验机的研制,还有诸多现实问题,注定了研制的过程充满困难和曲折。在1984年试飞过程中突发意外,导致研制出现重大挫折。然而试飞工程师们没有退缩。经过近5年的努力,1989年4月22日,我国第一架变稳飞机——以歼教6为原型机的BW-1变稳机(编号“008”)首飞成功。该项目荣获了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俄后第五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
还没拍珍藏版 《航空知识》
的读者们注意啦!
5月10日晚
19:30~21:30
往年收藏版合订本
半价拍!限时返场!
↓ 快点击预约吧 ↓
《航空知识》2023年合订本
火爆发售中!
1996年,由于08号歼教6飞机到寿,加上三轴变稳飞机IFSTA研制取得重大进展,首飞在即,BW-1变稳飞机光荣退役。如今停放在试飞中心功勋飞机广场,供人们参观。其对中国三代机试飞技术的跨越发展功不可没。
02
航空史上使用周期最长的试验研究机
▲1997年6月25日,IFSTA首飞成功
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加速新机研制进程,试飞仿真工程师们又开始摸索着进行第二代变稳飞机的研制。一批试飞专业的“精兵强将”开始了新一轮的历时8年的风餐露宿、钻研突破。1997年6月25日,以国产K8为原型机的三轴变稳飞机(“203”号)首飞成功,并荣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IFSTA可满足绝大部分军民用飞机的有关技术验证和空中模拟使用需求,其综合模拟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服役20多年来,试飞中心利用IFSTA先后完成了颤振激励器研制、PIO预先研究、飞行品质研究、无人机技术研究、先进控制技术研究、侧杆操纵器验证、试飞员培训、三型新机进场着陆阶段的飞行模拟和品质研究等工作,为三机定型起到重要作用。
在歼10战斗机试飞期间,试飞员驾机在一次进场着陆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横向PIO现象,飞机操纵输入与舵面响应几乎完全相反。在千钧一发之际,试飞员极其镇定地横向握杆保持中立,纵向拉杆复飞,成功挽救了飞机。当问到如何做到如此镇定又正确的处置时,他淡定又自信地说:“在变稳机培训过程中,我们已体会了不同的PIO现象以及对应的处置措施,所以遇到类似状况自然胸有成竹。”
事实证明,IFSTA是试飞中心建院以来乃至航空工业史上应用时间最长、试飞架次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的试验研究机,是对中国航空工业和科技发展有着重要贡献的试验研究机。如今,已经光荣退役的“008”号伫立在试飞中心功勋园中,“203”号仍然繁忙地“超期服役”。
文字/杨帆 制作/张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