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女字旁的她是怎么来的?使用时间竟然还不到百年!<他的拼音怎么写出来>

女字旁的她是怎么来的?使用时间竟然还不到百年!

罗伯特·马礼逊于 1814 年编成的《华英字典》中采用【该妇】的译法。

马礼逊于 1823 年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中则将英文中的 he、she、it 分别译作【他男】【他女】【他物】。

而在中文里最早尝试用特定汉字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则是广州人郭赞生,他在1878年翻译出版的《文法初阶》中首次用「他」「伊」「彼」分别对应 he、she、it。

《文法初阶》中对男女第三人称代词的介绍

但是这一切的行动都影响甚微,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社会反响。

直到1917年,时任《新青年》编辑的刘半农最早提议可以创造一个女字旁的【她】字来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

曾任《新青年》编辑的刘半农

这一提议得到叶圣陶,周作人等人的响应。

争议

不久,问题就出现了。

在具体操作中【她】字难以印刷,需要大量的新筑铅字,于是周作人就提出就在【他】字的下角标注个【女】字来替代,即为【他女】。

周作人在其译作中使用【他女】字

这一文章引起了语言学家钱玄同的争议,他认为这样的书写并不美观,于是提出直接把英文中的 he、she、it 搬到汉文中来用,甚至世界语中的 li、si、gi 可能更合适。

周作人的观点则有所转变,他放弃了此前提出的【他女】的方案,转而提出用相对古雅且便于印刷的「伊」字来作中文里的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一观点得到钱玄同的赞同,两人达成共识。

1920年初,上海《新人》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寒冰的《这是刘半农的错》的文章,认为新创“她”字毫无必要。

理由一: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你”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凭什么第三人称代词“他”就分男女了?

理由二:“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

该文发表不久,就有支持者站了出来。

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发表了《她字的研究》,支持刘半农的“她”。

但寒冰却发文《驳她字的研究》,于是“口水仗”就此拉开序幕,“她”便引起公众的关注。

刘半农见状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她”字问题》的文章,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1. 外文中有性别指代的第三人称的,在翻译和阅读的时候,如果有了“她”,就能很好地与“他”区分开。

2. “她”只是一个文字符号,虽然和“他”字长得很像,但确是很容易辨认出来的。

3.“她”为了区分“他”,应该有两个音:一为Ta,用于口语;一为Tuo,用于书面语。

4.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

除了从文字使用的实用角度进行批判以外,对于【她】字更强有力的反对则来自女权主义者。

与一般人想象中【她】字的应用是女权运动推动的产物的判断截然相反,【她】字的使用其实一度遭到一些女权主义者的严厉批判。

她们甚至把刘半农痛骂。她们觉得,如今已不再是封建社会,现在的新时代是男女平等的时代,为何还要区分男女呢?为何女性中的“她”就是女字旁,如此说来,男性中的“他”是不是要变成“男”字旁才算公平呢?

当时的《妇女共鸣》杂志还发表了《本刊拒用【她】字的启示》一文,强调在表示女性第三人称时只使用「伊」字。

《妇女共鸣》杂志

一时间,关于【她】的争论文章铺天盖地的涌现。

后来,刘半农首用【她】字创造了一首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后被谱成了曲,广为流传。

定音

【伊】和【她】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很久。

由于【她】字的「女」旁更能直接体现其含义,且「伊」字的读音与大众口语中男女性第三人称普遍皆读作 tā 的习惯相左,再加上后来「它」与「牠」的并用竞争,也避免了必须将「亻」「女」「牛」并列的尴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女权主义者的抵制情绪。于是,【她】字逐渐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