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韩秉华:回忆香港区旗的设计过程,今年的香港回归邮票由他设计<紫荆花徽章是谁设计的>

韩秉华:回忆香港区旗的设计过程,今年的香港回归邮票由他设计

随着香港新华社协调部的联络与函件通知,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定于1987年8月21日在北京举行。我与马临校长、霍英东先生、毛钧年副社长等人顺利抵达北京后,受到港澳办公室人员的热情迎接。这次会议上,我们基本讨论并通过了日程安排,决定区旗、区徽图案将在中国美术馆非公开陈列,只供评选委员参观及评选;评出初选图案后,将会对外展览和刊登在报刊上以征询公众意见。我们商榷了区旗、区徽图案的评选办法,提出了“在1990年基本法通过以前,咨询委员、起草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对图案提出修改意见,评选委员会将请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对图案作出修改”。之后,为了加强征集区旗、区徽图案的宣传方案的推动工作,我被委托负责设计海报、参赛小册子和投稿表格。

7147份来稿

在征集活动的初期,我们收到的作品只是寥寥数十张。有评委担心到了截稿日期,参赛作品的水准和数目若不尽如人意,这样不免会对人们关于香港前途的信心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在最后的两天内,差不多每个小时就有200多件作品分别由设计者亲手拿到香港中环连卡佛大厦的基本法秘书处。这可忙坏了编号点收站的职员,但他们的心情却是非常兴奋。据说有一位修夜间读设计课程的学生,他下班后赶着车船来交稿,在接待处还恳求多通融些时间给设计图作最后修饰。他焦急而认真的神情,感动了秘书处的点收人员,虽然时间已经接近晚上7时,但他们还是安慰他放心修好。而北京方面,在最后的两个星期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如雪片飞来,共收到旗徽设计稿3400多件。

据统计在港收到3698件,区旗设计占了2500多件。参与人员都是美国、加拿大、缅甸、新加坡、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哥斯达黎加、挪威和朝鲜等地的华裔人士。

所有的区旗、区徽的参赛设计稿由当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评委刘开渠先生负责,在美术馆内安排陈列7000多份色彩缤纷的旗徽,以便展开初评的工作。在评选前,钱伟长主任向评委会报告了区旗、区徽图案的征集情况。整个征集活动自1987年5月20日《启事》发表开始,到1988年3月31日止,共收到图案稿件7147件,内地稿件有3449件,香港稿件有3698件;其中区旗图案4489件、区徽图案2658件。

评选当日,我们踏入北京中国美术馆的东大厅展览场,7000多份作品从20多尺高的楼顶串联悬挂垂至地面,色彩缤纷,非常壮观。这些作品鼓励我们尽心做好评选工作,细心从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品评。评委会在仔细评审所有图案的基础上,从中挑选出旗、徽图案316件,采用密码编号和无记名投票方式,在这些图案中分别对旗、徽图案进行初选。

这些鲜明夺目的作品可以分成很多类。有些以“五星”象征中国主权加上其他元素构成的一类;有文字设计的一类,如英文“HK”,中文“中”字;有一类是以几何图形为主要元素的作品,如三角代表太平山,圆形为东方之珠,更妙的是以“金钱”圆形象征香港为金融中心。徽号大多是综合类型的,有将龙配上太平山或帆船,或以五星衬上洋紫荆,白鸽为麦穗环绕,以锚来表现香港为世界贸易的大港口。经过三天评选,区旗、区徽图案各26件初选便揭晓了。

没选出一等奖

评选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1988年11月25日在广州举行,我们从初选出来的作品中再复选出旗徽各6件,推选出来的12件作品将被选为二等奖。但是大家也认为,这些作品可能需要作出修改,我们很难完全满意地挑选出一面旗或是一个徽来代表香港。文楼先生当时也指出,入选的12件作品勉强可算是理想,区旗、区徽作品未达要求,两者之间互不协调,作为特区香港的代表不够独特。

1989年3月6日,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钱伟长主任与我们在香港会面,他向我们传达了起草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的评选结果,获二等奖的作品无一件获得出席会议委员半数以上的通过。因此,钱老说:“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决定把这个问题交给评选委员会进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评委会又承担了一项新的任务,就是研究提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向主任委员报告。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既要顾及起草委员会委员们的意见,没有图案能选中,但又要对7000多位投稿者负责。于是,我与文楼先生、何弢先生共同负责修改出三件区旗、区徽图案初稿。为了避免由评委会身份变为设计者的尴尬情况,我们一直都强调修改两个字,我们新的区旗、区徽方案也是吸收了7000多件应征作品的优点而设计出来的。在讨论修改设计时,我再次提出了在众多的参赛者图案中,有不少是采用代表中国主权的五星、红星,也有不少设计引用洋紫荆作为设计元素。在参赛作品中不乏紫荆图案,只可惜不少使用当时市政局的标志为蓝本,有的则在造型上太复杂,美感不足或欠缺独特性。我建议,主体视觉造型上可运用紫荆花加上代表中国主权的五星或星形,紫荆图案要有异于当时市政局的紫荆图形。可以借鉴中国剪纸的吉祥图案中常应用的回转图案,把五瓣紫荆图案设计成螺旋弧形。富有动态的紫荆图案,像风车般旋转,展现了香港是一个永不停步、充满动力的城市。而何弢也随即摘了一朵紫荆花带回与各委员观看花的形态。基本上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设计方向。

随后我们三个修改人会面,我将第一个动态紫荆概念草稿跟文楼及何弢交换了意见。随后,大家通过传真沟通,尽力将旗徽修改得更完美。

我们三人分工负责画出草图。文楼先生画的是以五角星为外内藏稳重的对称紫荆图形,旗面色块用红蓝色为基本色;我绘的是以动态紫荆内藏一颗五角星,紫荆以几何圆弧段图形构成,以红为主并配蓝白相间条;何弢绘的则基本上以动态紫荆为外、内含小五角星花蕊构图,并以单红色为主。

1989年10月上旬,评选委员会举行会议,大家赞成以紫荆花加星为设计基础,认为在三位香港专家相互沟通后提出的修改方向各具特色。何弢委员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也得到与会委员的支持。最后修改好的旗徽设计图交到了我的工作室,我将六个色稿图案制作成画页,并配上文字以供第五次全体评委会委员参考。评委会也决定不授予个人一等奖,对进入初选和复选的参赛作品都给予了奖励。在起草委员会最后通过的五星花蕊紫荆花图案,曾在市面使用了一段时间,它的特征是花的头部尖细而向内勾入较深。现在沿用的第二个版本是我们三人综合了各自的视觉造型和以几何图形规范的版本。

随着时光流逝,很多人也许已经不清楚区旗、区徽是怎么来的,也不清楚没有颁发一等奖荣誉的原因。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旗徽,是在图案征集评选活动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共同研究、修改的成果。来自厦门大学的一位教师给我们的信最能代表着7000多份作品的心意:“我不是美术家,但出于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的责任心,设计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图案。能为未来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做一些工作是我自己最大的心愿。”他也是几千名投稿者中的一位。今天在太平山上飘扬的区旗、在每个港人身份证上的区徽,是关心祖国统一、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参与者集体创作的结晶,寄托了他们对香港繁荣稳定的希望。

来源:摘自《纵横》 作者:韩秉华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