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有春读史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在朝鲜半岛(下)<甲午战争发生在哪个海域>

有春读史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在朝鲜半岛(下)

四.朝鲜“东学党”之乱,日本强行将军队再次开进朝鲜半岛

光绪十三年(1887年),袁世凯奉李鸿章之命,任清朝政府驻朝鲜总署“道员”,相当于在朝鲜办事处的负责人,全权负责处理清朝政府与朝鲜及协调朝鲜与其他国家交往事宜。袁世凯提出要求,提督吴长庆及其军队必须继续留在朝鲜半岛附近,以便应急处理商务及其他外交事宜。此时的朝鲜仍然相信并依赖于中国,其执政者与袁世凯相处关系融洽。

转眼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朝鲜对“甲申之难”时“挟赀”携巨款逃往日本的“叛党”头目金玉钧、朴泳孝实施了暗杀。这一来,日本与朝鲜关系又开始“交恶”,并且日本对中国不制止朝鲜的行为又表示愤怒。日本继续找茬,要挑起中日两国事端。

到了这一年的四月,朝鲜又发生“东学党”之乱。他们组织武装力量,打着“匡君救民”旗号与政府军决战,扬言要进攻公州、洪州,直至捣毁王京汉城。朝鲜政府“大震”,急电清政府,请求出兵救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前往援救。中国军队驻扎在牙山境内的屯山,仁川澳左侧就是沔江口,进出黄海方便,离朝鲜汉城只有一百五十里。

清朝政府按照光绪十一年签订的条约,电告驻日本的中国公使汪凤藻,让他告诉日本外交部,因为朝鲜是向清政府“请兵”的,所以“中国顾念藩服,遣兵代平其乱”。

日本外交部的回复是:“贵国虽以朝鲜为藩服,而朝鲜从未自称为属于贵国。”中日双方开始就朝鲜问题先打嘴仗。于此同时,日本紧急派兵北渡朝鲜,命令驻朝鲜公使照会清政府驻朝鲜总署。

清政府回复日本时进一步强调:“我朝抚绥藩服,因其请兵,故命将平其内乱”,重申“贵国不必特派重兵,且朝鲜并未向贵国请兵,贵国之兵不必入其境内”的严正立场。

日本又回复清朝政府,说什么“本国向未承认朝鲜为中国藩属。今照日朝《济物浦条约》及中日两国《天津条约》,派兵至朝鲜;兵入朝鲜内地,亦无定限。”日本根本不承认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扬言不仅要派兵到朝鲜,还要随时派兵深入到朝鲜腹心地带。中日两国因朝鲜之乱而再度发生冲突。

再说朝鲜“乱党”听说清兵已经到达朝鲜境内,已经“气已慑”,最后被朝鲜政府军打败,国内动乱很快平息。但是日本人无视这一结果,仍然向朝鲜不断派兵,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军队到了朝鲜,他们也要派军队来朝鲜,并且比中国还要多、还要强。日本公使大岛圭介率兵四百人先后到达汉城,后续部队不断开往朝鲜,从仁川登岸的就有8千多日本士兵,并且全部向汉城进发。朝鲜惊愕,但对日军大举入境且向王京汉城进发的野蛮行径无力制止。

此时的清朝政府也不示弱,认为朝鲜动乱已经平息,日本不应再派兵,且必须从朝鲜撤兵。日本人不仅不听,又提出“要改朝鲜内政”新要求,还要拉着清政府一道去“代其更革”。

中国驻日本公使汪凤藻复文日本外交部,指出:“整顿内治,任朝鲜自为之,即我中国不愿干预。且贵国既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岂能预其内政?至彼此撤兵,《中东和约》早已订有专条,今可不必再议。”但日本仍然坚持原先立场,并且日本兵已经完全把持了汉城主要道口,控制了汉城。相反,中国屯驻在牙山的兵力却显得十分单薄。

作为中方驻朝鲜总署“道员”,袁世凯屡电国内,请求向朝鲜增派兵力,以防不测。但李鸿章却坚持要以光绪十一年签订的条约办事,希望日本退兵,同时害怕中国此时增兵朝鲜,会被日本作为扩大事态的借口。中日双方僵持不下,英国和俄国出面调停也无济于事。李鸿章准备拿三百万银两来赔偿日本,以达息事宁人目的。一时间,清朝国内舆论大哗,主战派与主和派之争激烈。而日本却利用清朝国内意见不一、争论不休之际,抢抓机遇,在朝鲜半岛放开手脚大干了起来,日本士兵肆无忌惮地在抢劫朝鲜财物,危害朝鲜社会安全。

光绪二十年六月,日本驻朝鲜大使大鸟圭介要求朝鲜进一步独立,并要求朝鲜做好五件事:举能员、制国用、改法律、改兵制、兴学校。

朝鲜方面则要求日本先撤兵,改革政体一事再从长计议,但日本人不答应。紧接着,日本又提出第二项要求,希望朝鲜“谢绝”做中国的藩属国。对此,朝鲜又明确表示反对,理由是:朝鲜“久事中国,不欲弃前盟”,不愿改变与清朝主属国关系。

日本大使又照会中国驻朝鲜总署,向中方递交文书,主要内容是:朝鲜之乱在于内治不修,如果中国和日本两国合力同心,“代为酌办”,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日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中国对朝鲜存在的问题一概不讲,只是天天要求我们日本从朝鲜退兵。“两国若启争端,实惟中国执其咎”。

日本对中国处理朝鲜的方法表示不满,并反咬一口,把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日两国如果因朝鲜问题而起争端,责任全部在中方。

日本正在进一步把清朝政府在朝鲜的“上国”地位给推翻,把日本与朝鲜的矛盾转化为日本与中国的矛盾,并做好了与中国动真格的战争准备。在向中国驻朝鲜办事处递交文书的同时,日本军队已开始在汉江口遍布水雷,派兵阻塞并把持了汉城所有城门,随时做好同中国军队交火准备。

六月十七日,袁世凯见日本已经要动武了,就悄悄离开汉城,通过仁川登船,绕道回国,向清政府汇报。

五.日本悍然发动朝鲜政变,中国军队渡过鸭绿江作战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日本驻朝鲜大使大鸟圭介直接率兵攻入朝鲜王宫,杀死卫兵,将朝鲜现任国王李熙劫持绑架,任命大院君李昰应主持国事,悍然发动了朝鲜宫廷政变。同时矫诏,以新国王身份命令,将一些他们认为不顺眼的原朝鲜国王身边的人流放到荒无人烟的“恶岛”上去,将那些不附从新国王的朝臣一律逐出。从此开始,朝鲜国“事无钜细,皆决于日本人”,日本已经开始取代清朝政府在朝鲜的地位了。

六月二十二日,李鸿章电令于四月份就由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的驻守朝鲜牙山的中国军队,让他们迅速进入战斗守卫状态。同时调动大同镇总兵卫汝贵率盛军十三营从天津出发、盛京副都统丰伸阿统领盛京军从奉天出发、提督马玉崑统领毅军从旅顺出发、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领奉军从奉天出发,四路大军齐出动,向朝鲜进发。

由于担心海道被日本军舰控制而受阻,四路大军全部由陆路行进,从辽东“渡鸭绿江入朝鲜”,这是自明代中叶1592以后,中国军队再次大规模地渡过鸭绿江援助朝鲜。与后来的1950年相比,明朝与清朝政府军队的两次“渡过鸭绿江”是为了“抗日援朝”,而不是“抗美援朝”;明清两朝时期的“朝鲜”是指整个朝鲜半岛,而1950年的“朝鲜”则是指朝鲜半岛北部这一半了。

由于通讯不发达,信息不畅通,驻守牙山的中国军队不知道国内已经有四路大军向朝鲜进发的消息,总以为自己是孤军在作战。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向直隶提督叶志超请示,要主动占领有利地形,扼守通往汉城的“成欢驿”这个地方。

与此同时,李鸿章租用英国“高陞”号商船载着两个营的军队,同是找来一些“操江运船”装载枪械前来支援牙山驻军,并用三艘“兵轮”护送。但情报被泄露,中国船只被日本军舰拦截,三艘“兵轮”最后逃到威海才得以安全;那些装载有两个营边防军的“高陞”号船挂起了“白旂”表示投降,但包括“操江运船”上的物资枪械还是被日本人抢掠一空,日本吉野号军舰又用鱼雷击沉了“高陞”号商船,中国两个营的兵力全部被歼。日本再一次公开挑衅中国。

叶志超、聂士诚的牙山部队当天获悉消息,知道增援无望,十分震惊。此时的聂士成已经与叶志超分开,率军占领了“成欢驿”,无意间成了孤军中的孤军,形势极为严峻。

日本军舰向牙山的中国军队逼进,护送陆军上岸作战,要从聂士诚的中国军手中夺回“成欢驿”这个战略要道。当叶志超率军驰援聂士诚时,“迎战失利”。六月二十七日,日军占据了“成欢驿”,以大炮轰击中国军队,“成欢之战”以清朝军队惨败收场。

叶志超又主动放弃公州,领先逃跑了。后与聂士诚所剩人马合为一体,一路向北逃窜。他们躲过日军追踪,历时一个月到达平壤,与已经到达平壤的中国大部队会合。叶志超到达平壤后,向李鸿章谎报:“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李鸿章根据他的谎报,把牙山败逃说成是一路打败日军而转移到平壤,向朝廷为其请功。朝廷果然为叶志超嘉奖并赏银2万两以犒军。

农历七月初一日,即阳历8月1号,清朝政府光绪皇帝发布圣谕,指出:朝鲜为我大清国藩屏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共知。但近十年,朝鲜国内多有内乱,清朝政府为表示关怀,“叠次派兵前往勘定,并派员驻扎其国都城,随时保护”。光绪二十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朝鲜国王“请兵援剿,陈词迫切”,朝廷曾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中国军队“甫抵牙山,匪徒星散”。谁知你们日本人却无故添兵,突入汉城,嗣后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我大清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而日本与朝鲜立约,将朝鲜视同属与国,那就更无以重兵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但日本竟悍然不顾,蛮不讲理地陆续向朝鲜添兵,致使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所以我大清国政府不得不“以添兵前往保护”。谁知我方船舰行至中途,“突有敌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殊非意料所及”。

光绪皇帝圣谕最后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公法,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已仁至义尽,势难再与姑容。”同时下令:“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光绪皇帝诏谕一出,标志中国正式向日本宣战。也就在这一天,日本政府也对等操作,向中国政府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在朝鲜爆发,战事在陆地和海上全面展开。

六.清军败走朝鲜平壤,再败中国黄海大东沟

这时的清朝军队已经全部退守到了朝鲜北边的平壤,由陆路来援的四支清军共万余人亦会集平壤。

光绪二十年八月初,日本军队水陆两路向中国军队进逼,中国军队各将领分兵把守平壤关隘要道。平壤城北面:由左宝贵所部之奉军、丰伸阿所部之盛军、江自康所部之仁字两营守之;城西面:由叶志超所部之芦防军守之;城南面:由卫汝贵所部盛军守之;城东面:由大同江东岸马玉崑所部毅军守之。再以左宝贵所部部分与聂桂林所部归左宝贵统一指挥,策应东、南两侧。清廷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领,调度指挥中国驻平壤城中的军队。左宝贵驻城北山顶,守护平壤玄武门岭。其余诸将,各以守界方位驻守城外。

八月十六日(阳历9月15),日本军队分四路扑向平壤,先用巨炮狂轰,清军各个堡垒不堪一击,相继崩溃,平壤城被攻陷。左宝贵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中身亡。叶志超作为诸军总统领,继续实行他的逃跑哲学,带头向北部潜逃,致使清军军储器械、公牍密电委之一地,最后全部落入日本人手中。

叶志超带领清军逃跑,令朝鲜兵“衔之刺骨”,恨之入骨,所以在清军出平壤城时,朝鲜军人就在后面用枪射杀中国军人,“死者不可称计”。加之平壤城四周关隘已被日军把守,清军在溃逃时“回旋不得出”,致使“挤而死者枕藉”,惨不忍睹。

在逃跑过程中,聂士成认为,朝鲜安州是山川地势险峻之处,利于固守,可以与日军决一死战。但叶志超不听,一路向北狂奔五百里,直至渡过鸭绿江,回到中国边境后才停止。至此,“朝鲜境内无一华兵,朝(鲜)事不可问矣”。

清军与日本在朝鲜战场上的全面交锋,最后以清军彻底溃败而告终。从此,清朝政府在朝鲜的“上国”地位彻底丧失。

光绪皇帝在得知叶志超带头逃跑、造成败局后,立即诏谕,将叶志超革职查办。次年又将其械送京师,下刑部鞫实,定斩监候。(清代被判处死刑而不立即执行、暂时监禁等候秋审、朝审复核的称监候)光绪二十六年赦归,光绪二十七年,叶志超病死乡里。

再说日本军队把清军赶出朝鲜后,日本联合舰队亦相应进泊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带,企图切断中国同朝鲜之间的海上联系,并寻机同中国海军主力决战,歼灭北洋水师,以夺取黄海制海权。双方海军主力后来在黄海北部海域的大东沟一带进行了一场战役规模化海战,史称“大东沟海战”。

大东沟位于辽宁省东港市大东街道,地临浩翰黄海,入海处与朝鲜绸缎岛隔海相望。从这时起,中日战场已经从朝鲜半岛转移到了中国黄海海域的大东沟海面上,常人所知晓的一点中日甲午海战内容,应主要指的是“大东沟海战”。

据《清史稿·邓世昌列传》《丁汝昌列传》等记载,邓世昌精通海上测量和驾驶,被李鸿章看中,调入北洋海军,任经远号、致远号、靖远号、济远号四只船舰的营务处,兼任致远号管带。

光绪二十年夏天,随着日本陆军在朝鲜的作战战场北移平壤,日本联合舰队亦相应进泊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带,企图切断中国同朝鲜之间的海上联系,并寻机同中国海军主力决战,以歼击北洋海军,夺取黄海制海权。当李鸿章命令济远号、广乙号两船舰赴牙山增援时,遇到日舰先开火,广乙号受重创。日舰又炮轰济远号,致使都司沈寿昌,守备杨建章、黄承勋被炸死。济远号逃跑,日舰紧追不放,管带方柏谦竖起白帜想投降,但日舰追之益亟。中国水手发炮击中了日舰瞭望楼,方柏谦虚张胜状,退塞到威海的东西两口。

此时在致远号上的邓世昌愤欲进兵,但战机被海军提督、尚书丁汝昌拖延。相反,日舰则抓住战机,迅速集结到大连湾,准备攻打金州。一直到这时,清朝海军才全面出动,并泊于鸭绿江口的黄海大东沟海面,以10艘铁舰对付敌人的12艘军舰。大东沟海战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作为总指挥官,丁汝昌乘定远号舰居中,列诸舰于左右以张两翼。日舰鱼贯而进,占据上风。丁汝昌令轰击日舰,但因距离太远而不能击中。日本军舰体积小,运棹转身灵活,倐分倐合,弹雨密集,定远号旗杆被火炮击中,致使“大纛”折仆,丁汝昌摔伤。战斗由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

在致远号上的邓世昌见定远号上的帅旗没有了,害怕军心动摇,亟速取来致远号上的大纛以竖之,与各舰相呼应,北洋水师军心再次振奋。

经过一番激战,定远号击沉了日本西京丸号,北洋水师的超勇号被日舰炸毁下沉。在众舰中,邓世昌所在的致远号舰最为猛鸷,与日舰中坚吉野号的浪速相当。当战斗正酣、进入关键时刻,致远号的炮弹将罄,将士们知道大势已去,阵脚开始乱了。邓世昌鼓励将士们,要誓死与敌人战斗到底。他大声疾呼:“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邓世昌号召将士们要打出中国海军的声威,不惜以死报效祖国。

听了邓世昌以死报国的誓言,大家情绪稳定了下来,决心要与日舰拼个鱼死网破。只见邓世昌“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准备撞沉吉野,与之同归于尽。谁知致远号舰被日舰鱼雷击中,锅船裂沉,战舰开始下沉。邓世昌本来是“身环气圈”而不会沉没,在定远号舰上的丁汝昌及其他将领见状,下令快速前去救邓世昌。但是,邓世昌“拒弗上,缩臂出圈”。作为军人,他想到了战舰的沉没,自己也拒绝了生存,毅然将自己的双臂缩起来,让整个身体脱离救生圈而下沉大海,以死殉国。致远号上的大副、游击将军陈金揆及全舰250人“无逃者”,全部壮烈殉国。邓世昌临战以忠义相激励,死状尤为壮烈,人们将其与在朝鲜平壤玄武门岭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左宝贵并称为“双忠”。

大东沟一战,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日方死伤290余人,中方官兵伤亡约1000人。中方经远号管带总兵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该舰被击沉,全舰官兵200余人亦英勇殉难;超勇号管带参将黄建寅、扬威号管带参将林履中“并殒于阵”。中方经远号、致远号、超勇号、扬威号和广甲号5舰先后沉毁,定远号、镇远号、来远号和靖远号4舰受伤。日方除西京丸号重创下沉外,另有松岛号、吉野号、比睿号、赤城号4舰受伤。李鸿章精心打造的清王朝北洋水师自“大东沟”海战后,遂不复成军,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手中。

史家论曰:“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阳历1895年4月17日)上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的春帆楼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第一款就是:中国确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清朝从崇德二年(1637年)李倧归附、朝鲜认清朝政府为宗主国“上国”、朝鲜是清王朝的属国,前后时间长达258年,至此结束。

《马关条约》还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895年5月8日,中日两国在芝罘(今山东烟台)交换两国皇帝的批准文书,条约正式生效。

中日甲午战争,导火索在朝鲜半岛,结局在中国黄海海域。这场由日本人挑起的战争,不仅使清王朝完全失去了在朝鲜的“上国”地位,而且使清政府的水陆军事力量遭到重创,国力进一步削弱。落后就会挨打,被动难免遭殃,历史的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完)

束有春 

2023年5月5于金陵四合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