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府之国,我们知道,这指的是四川。在古代,四川成都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气候适宜,是西南地区难得的繁华富庶之地,被誉为“天府之国”。
然而,古代最早的天府之国并非四川,而是关中。
所谓“关中”,指的是“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这四道雄关,犹如一圈天然的屏障,将关中围住。渭河从关中穿越而过,孵化出灿烂的先秦文明。
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建议“连横”之计时,说了这样一番话:“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这是最早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的说法。
关中是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自秦、汉、隋、唐以来的历朝历代,都将关中视为“龙兴之地”,不约而同地将都城建立在关中的长安。
秦朝,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得以吞并六国,建立大一统政权。
秦汉争霸时,楚霸王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和刘邦在关中争夺厮杀,最终刘邦笑到了最后,建立了汉朝。
隋朝依然在关中苦心经营,将都城设置在长安。
唐朝自不用说,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后,第一个攻占的大城市就是长安。李渊以长安为都城,自北南下,统一了中原。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生产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力的盛衰。关中自郑国渠修好以后,灌溉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农作物。这些都是战争必备物资。因此,谁拥有了这块地盘,谁就拥有了称王称霸的本钱。
然而,关中地区连续1000余年的不断开发,人口剧增,使得土地的承载力达到了饱和状态。人类过度开发,使得森林急剧消失、水土严重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关中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被严重削弱。到了后来,关中地区已经不太适合定都了。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虽然最初选择了以长安为都城,但关中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因此,隋炀帝登基后,“嫌弃”了关中,将都城迁移到大运河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隋炀帝此举是出于战略考虑,并非要去南方“寻欢作乐”。
唐朝末年,关中更是受到连年战乱的摧残,人口大幅度下降。与关中的衰退形成鲜明的对比,黄河下游、长江下游地带得到了有效地开发,经济日益发达,人口逐渐稠密,大有取代关中地位的趋势。所以,隋唐以后的朝代,如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都没有将都城设立在关中,而是更愿意将都城往东、往南迁移。
后来,四川成都平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风调雨顺,再加上位于西南边陲,较少被战乱波及,因此代替了关中,成为了新的“天府之国”。
【参考资料:《天府之国》《关中》《战国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