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虎年趣谈虎文化<与虎有关的风俗>

虎年趣谈虎文化

关键词:虎年 春节 传统文化

2023年,我们将迎来虎年。虎排在十二生肖之第三,地支为寅,称为寅虎。在我国,虎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甚广。自古以来,虎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更有美丽可爱的形象。围绕老虎演绎出的文化图腾、成语俗语和民俗故事十分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汉代虎画当“门神”

虎文化的历史悠久,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上古甲骨文中的“虎”字,是一只造型优美可爱的象形虎。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一带发掘出土了一对蚌塑龙虎,憨态可掬,距今约60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虎”。此后,从殷商到秦汉的石雕、石刻和画像石,以及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纹饰、造型更加丰富可爱。

汉代时,人们就喜爱在除夕夜把栩栩如生的虎画在门上。据《山海经》记载:在沧海之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长着一株魁伟的桃树,枝叶盘曲舒张,覆盖3000余里。它的东北面有一处间隙,这就是众鬼出入的“鬼门”。山上住着两位神仙,专门负责监管众鬼,凡是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遇到就用绳子把它捆上,然后投给老虎吃掉。可见,古时的老虎是正义的化身,所以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虎画在门上,不仅表达人们喜爱老虎的情怀,更起到驱除鬼魅的作用,后来演变为门神画。

虎还是可爱的义兽,自古就流传着许多人与虎的动人故事。春秋时,楚国的令尹子文出生时被抛弃,后被老虎哺乳养大,成为优秀的政治家;而在《聊斋志异》中更有一个义虎的故事:一老妪之子死于虎患,地方长官判虎为老人养老送终,此虎便每天送猎物奉养老人,老人死后,虎还到坟前嗥鸣致哀。

虎符用于调兵遣将

威严凶猛无比的虎在古代被称为“百兽之王”,常被视为权力、勇猛和制度的象征。所以,古代将军多用虎皮挂在帐中或铺于座上,是为了借虎威以壮军威。

古时将军所在的营帐称为“虎帐”,将军的威风称为“虎威”,骁勇善战的将领称“虎将”,勇猛的士兵称“虎贲”。从周朝开始,军队中设立有虎贲,主要作为皇室的卫队,军官中也有虎贲中郎将、虎牙将军等职,据史载“武王戎车三百两(辆),虎贲三千人,擒纣于牧野”。可见,虎贲曾为武王灭纣立下汗马功劳。在《汉书·王莽传》中记载:“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将北军精兵数万而东。”《三国演义》中也有关羽等5位蜀汉将军被称为“五虎上将”,古代常将将官称为“虎骑将军”“虎贲中郎将”,后来虎将也就成了勇将的通称,至今仍在使用。

古代军队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被称为虎符。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窃符救赵,就是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历史典故。魏安釐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嬴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这个兵符就是虎符。

虎之谚语的两面性

虎的威风不仅被人们借以壮大军威,还演绎出丰富的词语、成语和谚语。

来自一则寓言的成语“狐假虎威”,很是有趣,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借助别人威势做坏事的小人。因为虎的威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人们常用“虎穴”“虎口”形容危险的境地;冒险行动叫作“虎口探险”,玩命的举动被誉为“虎口拔牙”,大难不死谓之“虎口余生”。“调虎离山计”“坐山观虎斗”“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则是虎文化军事行动中的体现。

与老虎有关的谚语十分丰富,反映了虎的性格特征:勇猛、威武、凶暴以致使人望而生畏,不敢亲近。比如“伴君如伴虎”“老虎门下官难做”等。“老虎屁股摸不得”则体现了老虎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严与权势象征,言谈举止一派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度。再比如,“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好虎架不住狼群”等谚语,则表现了老虎的习性,以及它与人、与环境、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

虎是百兽之王,汉语修辞中也常以“虎”为喻,与“虎”有关的成语或褒义,或贬义,皆有之。

与“虎”有关的褒义成语和短语有如虎添翼、虎头虎脑、虎啸风生、将门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