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帮公司偷税漏税做假账怎么判?刑期、罚金与法律责任详解
作为一名专业的会计,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是底线。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可能会面临来自公司的压力,协助甚至主导偷税漏税、做假账的行为。那么,会计人员参与此类行为,法律上将如何判决?本文将围绕关键词“会计帮公司偷税漏税做假账怎么判”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法律责任。
一、偷税漏税与做假账的法律定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偷税漏税”和“做假账”的法律定义。这关系到后续判决的依据。
1. 偷税漏税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漏税则是指纳税人并非故意,由于计算错误或者疏忽大意,少缴或者未缴应纳税款的行为。但如果漏税数额较大,经过税务机关通知后拒不补缴,也将构成犯罪。
2. 做假账做假账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逃避纳税、骗取贷款等),在账务处理中进行虚假记载、虚增利润、虚减成本等行为,从而歪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情况。
二、会计参与偷税漏税、做假账的法律责任
会计参与偷税漏税、做假账,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责任甚至民事赔偿责任。
1.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未按规定设置账簿: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账簿设置不符合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规定填制、保管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 刑事责任如果会计人员参与偷税漏税、做假账的行为构成犯罪,将承担刑事责任,主要涉及以下罪名:
(1) 逃税罪(《刑法》第二百零一条)构成要件: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逃避缴纳税款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逃避缴纳税款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单位犯罪: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接受处罚免予刑事处罚的例外: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通常包括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财务负责人以及直接参与做假账的会计人员。
(2)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刑法》第二百零五条)如果会计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则可能构成此罪。
构成要件: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罪: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3) 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为了掩盖偷税漏税、做假账的行为,会计人员如果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故意不记账、不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也可能触犯刑法。
构成要件: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3. 民事赔偿责任如果会计人员的偷税漏税、做假账行为给公司或他人造成损失,还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量刑考量因素
在确定会计人员参与偷税漏税、做假账的刑罚时,法官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偷税漏税的数额:数额越大,刑罚越重。 偷税漏税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比例越高,刑罚越重。 会计人员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会计人员是主犯,承担主要责任,刑罚会更重;如果是从犯,在公司领导的指示下被迫参与,刑罚可能会减轻。 是否自首、坦白、认罪悔罪:这些情节可以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考虑因素。 是否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接受处罚:这可能影响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四、会计如何保护自己
面对公司要求参与偷税漏税、做假账的压力,会计人员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坚持原则,拒绝违法指令:明确告知公司领导自己的职业操守和法律底线,拒绝参与任何违法行为。 保留证据,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公司领导强行要求,可以将相关指令以书面形式保留,作为日后证明自己是被迫参与的证据。 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如果公司坚持违法行为,可以向税务机关、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举报。 寻求法律援助:在面临法律风险时,及时寻求律师的帮助。 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考虑更换工作单位,避免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中。五、案例分析 (仅供参考)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案例,仅用于说明问题,具体判决以法院实际判决为准。
案例:A公司为了减少企业所得税,在会计B的协助下,通过虚增成本的方式,逃避缴纳企业所得税50万元,占应纳税额的40%。会计B在该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属于主犯。事后,A公司和会计B主动补缴了税款和滞纳金,并接受了行政处罚。
可能判决结果: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考虑到偷税数额和比例,会计B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逃避缴纳税款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但由于其主动补缴税款、缴纳滞纳金、接受处罚,且有认罪悔罪表现,法院可能会酌情减轻处罚,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四年,并处罚金。
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个简化的例子,实际判决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当地的司法实践、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
六、总结
“会计帮公司偷税漏税做假账怎么判”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最终的判决结果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参与此类违法行为,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会计个人,都将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会计人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坚持原则,拒绝违法指令,必要时寻求法律援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