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类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标并非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而是融合了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国家战略等多重维度。理解这些目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不同于一般追求纯粹利润的私营企业,商业类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肩负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因此,其主要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核心商业属性
作为“商业类”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是其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前提。这是所有商业组织共有的目标,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其他更高层次目标的基础。
1. 利润最大化与可持续盈利能力
创造合理利润:商业类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利润,以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发展和向国家上缴利税。 提升盈利质量:不仅仅是利润总额,更要关注利润的质量,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而非依赖政策红利或垄断地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短期利润的同时,要着眼长远,确保企业具备应对市场变化、技术迭代的能力,实现长期稳定的盈利。2. 市场份额与行业领先地位
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各自所在的行业领域内,通过产品创新、服务优化、成本控制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业务拓展等方式,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在关键领域形成主导地位。 成为行业标杆:在技术、管理、品牌、服务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行业健康发展。3.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基本职责,要求在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 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率:通过高效运营和有效投资,使国有资本实现增值,提升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优化资产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配置,处置低效无效资产,使国有资本流向更具战略意义和更高回报的领域。二、国家战略目标承载者:宏观使命
商业类国有企业不仅是市场主体,更是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1.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规划
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发挥骨干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落实“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动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维护国家海外利益。2. 引领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一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国家产业安全和竞争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带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3.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保障能源和资源安全:在石油、天然气、矿产等重要战略资源领域,确保国家供给安全和价格稳定。 维护金融稳定:国有金融机构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在关键产业链环节发挥稳定器作用,避免外部冲击对国家经济运行造成重大影响。三、社会责任与民生保障:独特价值
国有企业的“国”字头,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民生福祉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1. 稳定就业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供就业机会:作为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是重要的就业吸纳器,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其稳定就业的社会功能更加凸显。 保障职工权益:模范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2. 履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责任
推动绿色发展: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能源,推动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3. 服务民生与社会公益
提供公共产品和普惠服务:在部分商业性领域,如果市场失灵或私营企业缺乏提供意愿,国有企业会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如公共交通、水电气供应、通信服务等,保障基本民生需求。 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投身扶贫济困、教育医疗、灾害救援等社会公益活动,体现企业的社会担当。四、完善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现代化企业之路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商业类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1.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治理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活力,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2. 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立覆盖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堵塞管理漏洞,防范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和经营健康。3. 提升合规经营水平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营造风清气正的经营环境,确保国有资产在阳光下运行。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类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平衡的系统。它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中做大做强,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承载国家战略,在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还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切的实现,又离不开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和风险控制。这种“经济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商业类国有企业独特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商业类国有企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