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报中“经营者”和“雇员”的填写是企业年报申报工作的核心环节之一,其数据的准确性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合规性,也影响着政府对行业及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解析如何正确填报这一关键信息。
一、核心概念解析:谁是“经营者”和“雇员”?
在企业年报的语境下,“经营者”和“雇员”通常指的是企业在特定统计周期内(通常为年度末)的从业人员总数。准确理解这两类人员的定义是正确填报的基础。
1. 经营者(通常指主要负责人或投资者) 定义: 通常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对合伙企业而言)、或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股东等。他们不一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但对企业的经营拥有决定权或重要影响力。 特点: 他们的身份更多是企业的“大脑”或“决策者”,而非普通的劳动者。在一些小型企业,特别是独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可能就是唯一或主要的从业人员。 2. 雇员(通常指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 定义: 指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由企业支付工资报酬、缴纳社会保险(通常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的各类人员。这包括全职员工、兼职员工等。 特点: 他们与企业之间存在明确的劳动关系,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并获得劳动报酬。这是企业最主要的从业人员构成。 3. 特殊情况与排除对象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员身份比较模糊,需要明确是否计入“经营者”或“雇员”:
劳务派遣人员: 通常不计入本企业雇员。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关系属于劳务派遣公司,并非实际用工单位。 退休返聘人员: 如果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并由企业支付报酬、进行管理,通常应计入雇员。 外部顾问、承包商、技术服务人员: 如果他们是独立的服务提供者,与企业之间是服务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合同关系,则不计入本企业雇员。 实习生: 如果实习生与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实习协议或劳动合同,并由企业支付报酬,可视为雇员。具体需根据各地政策和实习协议性质判断。 股东(非实际参与经营管理): 如果股东仅是投资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也不领取工资,则不计入经营者或雇员。核心原则: 区分“经营者”和“雇员”的关键在于其与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社保、工资)或对企业经营的实际控制/决策权。简单来说,年报所统计的从业人员,是指与本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或承担主要经营责任的人员。
二、具体填写步骤与数据来源
了解了概念之后,接下来是具体的填写操作步骤:
1. 明确统计截止日期 企业年报的各项数据通常是统计报送年度的12月31日的数据。因此,“经营者”和“雇员”的人数也应以这一时点为准。 对于人员流动性较大的企业,建议在年终进行一次全面的人员盘点。 2. 梳理人员清单 数据来源: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是主要的数据来源。可以参考以下资料: 员工花名册(劳动合同签订情况) 社保缴纳记录(社会保险缴纳清单) 工资发放记录(工资发放明细表) 在职人员名单(截至统计日期的在岗人员) 操作: 根据上述数据来源,列出截止统计日期的所有在职人员名单。 3. 区分“经营者”与“雇员”并进行归类 从梳理出的人员清单中,首先识别出符合“经营者”定义的人员(如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 其余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领取工资的人员,则计入“雇员”。 确保不重复计算,也不遗漏任何应统计的人员。 4. 统计总人数 将“经营者”人数与“雇员”人数分别统计,并最终合计得出“从业人员总数”。 部分年报系统可能会要求细分,例如“从业人数”、“女性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等,请根据系统提示准确填写。 5. 填写至年报系统 登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年报申报系统。 找到“企业基本信息”或“从业人员信息”等相关模块。 将统计好的人数准确填入对应的栏目。三、填写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
为了确保年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以下几点是您在填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1. 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 交叉核对: 年报中的从业人员数据应与企业向税务部门申报的工资薪金数据、向社保部门申报的参保人数数据等保持基本一致。如果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 及时更新: 确保统计数据是最新的,反映了截止统计日期企业真实的用工情况。 2. 全职与兼职的界定 无论全职还是兼职,只要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并支付报酬,均应计入雇员总数。年报中一般不区分全职和兼职。 3. 劳务派遣人员的处理 如前所述,劳务派遣人员应由其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即劳务派遣公司)在年报中申报为雇员,而非实际用工单位。实际用工单位无需将其计入。 4. 退休返聘人员的处理 如果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并实际为企业提供劳动服务并获取报酬,通常应计入从业人员。 5. 股东、董事会成员等非劳动合同人员 仅仅是企业的股东或董事会成员,如果他们没有在企业领取工资,没有实际参与日常经营管理或未签订劳动合同,则不应计入“经营者”或“雇员”。但如果股东兼任法定代表人、总经理等职务并实际参与经营管理,则应计入“经营者”范畴。 6. 零申报企业的处理 即使企业在年度内没有经营收入(零申报),但只要有人员(如法定代表人、财务人员等)存在,也需要如实填报“经营者”和“雇员”人数,不能填报为“0”。四、错误填报的潜在后果
不准确或虚假填报企业年报信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 信用影响 列入经营异常名录: 提交的年报信息不实,经查证属实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声誉和信用。 联合惩戒: 列入异常名录的企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融资贷款、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都会受到限制。 2. 行政处罚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企业未按规定公示年度报告或公示信息弄虚作假的,可能面临行政罚款等处罚。 3. 统计数据失真 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据是国家进行就业统计、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错误填报会导致国家统计数据失真,影响政府的决策判断。 4. 影响企业形象与合作 不准确的年报信息可能影响潜在合作伙伴、投资者或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度,认为企业信息不透明、不诚信,从而错失合作机会。总结
企业年报中的“经营者”和“雇员”信息,看似简单,实则涉及企业的合规经营与数据准确性。企业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年报填写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负责,也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贡献。在填写过程中,如有疑问,建议及时咨询专业人士或官方指导,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