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公司正在进行的诉讼,许多企业主和投资者会产生疑问:在这种敏感时期,公司是否还能自由地进行股东变更或法定代表人的更换?这是否会对正在进行的诉讼产生影响?是否存在法律风险?
本文将围绕“公司有诉讼可以变更股东和法人吗”这一核心关键词,为您进行深度解析,详细阐述相关法律规定、操作可行性、潜在风险以及规避建议,旨在帮助您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明智决策。
一、核心问题:公司有诉讼期间能否变更股东和法人?
答案是:原则上可以,但受到多重限制和条件的约束,且可能伴随特定的法律风险。
A. 关于变更股东(股权转让)
在公司存在诉讼的情况下,股东通常仍然可以进行股权转让。股权转让属于公司股东之间的民事行为,不直接受到公司作为诉讼主体的影响。然而,以下几种情况会构成限制:
股权被司法冻结:如果涉诉公司或其股东的股权被法院因保全、执行等原因裁定冻结,那么被冻结的股权就无法进行转让。这是最直接和常见的限制。 公司章程的特别规定:公司章程可能对股权转让设置了限制性条款,如需其他股东同意、优先购买权等,无论是否涉诉,这些规定都必须遵守。 恶意转让、逃避债务:如果股东在明知公司面临巨大债务或败诉风险的情况下,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或无偿转让股权,且新股东明知此情况,则债权人有权依据《民法典》行使撤销权,要求撤销该转让行为,甚至可能构成恶意转移财产,引发法律责任。 特定法律法规的限制:某些特定行业的公司(如上市公司)或特定类型的股权转让,可能受到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B. 关于变更法定代表人
公司在有诉讼的情况下,原则上也可以变更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属于公司内部治理范畴,由公司的权力机构(如股东会或董事会)依法作出决议,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但是,以下情况可能构成限制或需要特别注意:
法定代表人自身被限制:如果现任法定代表人因个人原因(如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人员等)或因涉及特定犯罪行为等,导致其无法继续担任或被限制担任公司高管,则变更会更为必要。 法院生效判决限制任职: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存在生效判决禁止某人担任公司高管或法定代表人,则变更需要符合判决要求。 恶意变更、逃避责任:与股权转让类似,如果公司在诉讼关键期,尤其是在可能面临巨额赔偿的情况下,突然变更法定代表人,且新任法定代表人明显缺乏管理能力或与原法定代表人有密切关联,可能被司法机关认定为恶意逃避责任,尽管这不直接影响公司的法律责任,但可能会引起司法机关的关注,并在后续执行中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公司章程的特别规定:公司章程可能对法定代表人的任免程序和条件有特殊规定。核心提示: 无论变更股东还是法定代表人,其核心原则是不能以规避法律责任、损害债权人利益为目的。任何恶意行为都可能导致变更无效,并引发更严重的法律后果。
二、诉讼期间变更股东和法人的法律依据
进行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股东的权利义务、股权转让的条件与程序,以及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机制。只要符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公司在诉讼期间仍可依照程序进行变更。
股权转让:《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法定代表人任免:《公司法》第十三条规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长、执行董事或者经理担任,并依法登记。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并未直接限制公司在诉讼期间进行股东或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但其中的保全措施(如财产保全)可能导致股权被冻结,从而间接限制了股权转让。
诉讼主体: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公司,而非股东或法定代表人个人(除非涉及揭开公司面纱等特殊情况)。因此,公司内部的人事变动原则上不影响公司作为诉讼主体的地位。 诉讼代表人:法定代表人是公司在诉讼中的当然代表人,其变更后,新的法定代表人将代表公司参与诉讼活动。C.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等司法解释
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恶意转让股权、抽逃出资等行为的责任承担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公司诉讼期间变更股东时尤为重要。
三、变更股东和法人对诉讼进程与责任承担的影响
在公司诉讼期间进行股东或法定代表人的变更,其对诉讼进程和法律责任的影响是投资者和经营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A. 对诉讼进程的影响
诉讼主体不变: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诉讼的主体。无论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如何变更,公司的法人地位不变,诉讼仍将继续进行,不会因这些内部变更而中断或撤销。 法定代表人的诉讼参与:变更法定代表人后,新的法定代表人将依法代表公司参与后续的诉讼活动,包括出庭、签署法律文书、接受送达等。原法定代表人不再代表公司。 股权变更不影响公司责任:股权转让是股东层面的变更,公司仍需对其债务承担责任,不会因股权变更而免除。B. 对责任承担的影响
1. 原股东的责任原股东在股权转让前的行为以及其对公司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不会因股权转让而自动消失。
出资义务:如果原股东存在未履行或未足额履行的出资义务,即使股权转让后,公司债权人仍有权要求其在未出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连带责任:在特殊情况下(如恶意抽逃出资、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等),原股东可能被判决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责任不会因股权转让而免除。 违规行为责任:原股东在作为公司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期间,若有违法违规行为,仍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 新股东的责任新股东受让股权后,将按照股权比例享有公司权益并承担相应义务。
承继公司义务:新股东受让股权,意味着其承继了原股东在公司章程和公司法下的权利义务。公司正在进行的诉讼,其结果将直接影响新股东的投资利益。 补充赔偿责任:如果新股东明知或应当知道公司存在未履行或未足额出资的原股东,而仍受让股权,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被要求在未出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3. 原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原法定代表人卸任后,其代表公司在任期内实施的合法行为,法律责任由公司承担。但如果原法定代表人存在以下行为,仍可能承担个人责任:
职务侵占、损害公司利益:在任职期间存在职务犯罪、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利益等行为,卸任后仍需承担刑事责任或民事赔偿责任。 违反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如果其行为违反了《公司法》对高管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造成公司损失,可能被公司或股东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4. 新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新任法定代表人将代表公司处理后续的诉讼事项,并对任职期间的公司行为承担相应的代表责任。
代表公司履行诉讼职责:新法定代表人需确保公司合法有效地参与诉讼,积极应诉或起诉。 忠实勤勉义务:新法定代表人同样需遵守《公司法》规定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对公司负责。四、诉讼期间变更股东和法人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即便在诉讼期间,变更股东和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流程与正常时期无异,但需要更加严谨和审慎。
A. 变更股东的流程
股东会决议:依法召开股东会,审议并通过股权转让事宜(如需)。如果向非股东转让,还需征求其他股东的意见,并处理好他们的优先购买权。 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转让双方签订书面股权转让协议,明确转让股权的数量、价格、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等。 修改公司章程:根据股权变动情况,修改公司章程中关于股东及股权结构的条款。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向公司登记机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如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会决议、修改后的公司章程等,办理股东变更登记。注意事项:
核实股权状态:在转让前务必核实拟转让股权是否被冻结或存在其他权利负担。 充分披露信息:转让方应向受让方充分披露公司的诉讼情况、财务状况、或有负债等重要信息。受让方也应进行尽职调查。 合理对价:股权转让价格应合理,避免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以防被认定为恶意转移财产。 税务处理:股权转让涉及税费,需按规定缴纳相关税款。B. 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流程
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召开股东会或董事会,审议并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的决议,并选举新的法定代表人。 签署任职文件:新任法定代表人签署任职证明文件。 修改公司章程:如果公司章程中明确了法定代表人的姓名,则需修改章程。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向公司登记机关提交相关材料,如股东会/董事会决议、新任职证明、修改后的公司章程、原法定代表人免职文件等,办理法定代表人变更登记。注意事项:
新法人资格核查:确保新任法定代表人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的任职资格。 妥善交接:新旧法定代表人之间应做好公章、证照、文件、银行U盾等重要物品的交接工作,并妥善处理正在进行的业务和法律事务。 通知相关方:变更后,应及时通知银行、税务、客户、供应商以及正在审理公司诉讼的法院等相关方。五、潜在的法律风险与规避建议
在公司诉讼期间进行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变更,潜在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A. 潜在风险
恶意转移财产的风险:如前所述,如果变更行为被认定为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恶意转移财产,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要求恢复原状。 连带责任风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股东抽逃出资、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等),相关责任人可能被判决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刑事责任风险:如果变更行为涉及虚假出资、抽逃出资、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等情节严重的行为,可能构成相关犯罪,如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等。 行政处罚风险: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或在登记中提供虚假材料,可能面临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 信用风险:不当的变更行为可能损害公司的市场信誉和商业形象。B. 规避建议
合法合规是前提:所有变更行为必须严格遵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 充分披露与尽职调查:股权受让方应充分了解公司的诉讼情况、财务状况和潜在风险。转让方也应如实告知。 合理对价原则:股权转让应有合理的市场对价,避免以不合理的低价或无偿转让,以免留下恶意逃债的把柄。 保留完整证据:妥善保管股东会决议、股权转让协议、支付凭证、工商登记材料等所有相关文件,以备不时之需。 专业法律咨询:在进行此类敏感操作前,务必寻求专业的律师意见,对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稳妥的方案。 及时通知法院:如果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应及时书面告知正在审理公司诉讼的法院,并提供新的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及联系方式,以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总结:
公司有诉讼可以变更股东和法人,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它不仅关乎公司的内部治理,更与外部法律风险和责任承担紧密相连。任何试图通过变更来规避法律责任的行为,都可能适得其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进行此类操作时,务必保持高度谨慎,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意见,确保每一步都合法、合规、有效。
“公司有诉讼时变更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如同在暴风雨中航行,每一步都需小心谨慎。合规是船舵,专业咨询是灯塔,方能避开暗礁,安全抵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