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侵删
01
中午吃过饭,一位男同事在单位很是不满地吐槽自己的父母,声称父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爱自己。
原因是,他想借父母二十万块钱和大学同学合伙创业,但不管怎么解释和保证,父母都坚定地表示,一毛钱都不会给他。
这位男同事觉得,趁着他和妻子还没有孩子,能多赚一点钱就多赚一点,至少比他们夫妻俩整天拿着死工资要强(他妻子事业单位)。
可是,他的父母并不这样想:他们家算是三四线城市,在当地虽说称得上条件不错,但也只是小康靠上,本来为了给他在省会城市买房(120平,全款),就已经卖了老家的一套早给他准备好的学区房,再加上老两口又拿出了大部分积攒多年的积蓄,已经耗费了大半辈子的心血。
当然,这还没算上前年他结婚,他的父母张罗着办婚事的花费,以及帮他还了十多万的外债(借钱炒股),种种花销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目前,他的父母除了每月的退休金和另外一套房子出租的房租,辛苦打拼多年的存款,已经所剩无几,没有能力也不想再为他“过度”付出。
在他父母眼里,现在他的条件已经够好了,家里本就不指望他能发大财,只希望他踏踏实实地工作,尽早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然而,他听不进去,而且偏执地认为父母迂腐、没有胆量,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以父母的情况,百来万存款或许没有,但二三十万是能拿得出来的,即便真拿不出来,还可以卖掉一套房,父母之所以“卖惨、扯旧账”,就是看他成了家、不想再管他。
说到激动之处,他忿忿不平地吼了一句,“我就是不明白,他们四处游玩、买各种昂贵的养生用品都能拿出来钱,自己儿子创业有困难了却不愿意帮!我是借钱又不是不还!再说了,家里就只有我这一个儿子,他们的资产还不都是我的?早给晚给不都是要给的嘛!”
一旁有其他同事很是委婉地劝他,不要动怒,慢慢和父母沟通、商量,毕竟以后他们的晚年终是要靠着他。
他听了之后,理直气壮,“那不就是这个理儿嘛!就我一个孩子,到老了不还是得指望我养老?现在若不帮我,我以后也不管他们了!”
02
不知别人是什么感受,整个过程我听得真是瑟瑟发抖。
父母的财产怎么分配、怎么花,或者说父母不愿再为子女“买单”,怎么就得罪子女了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独生子女“啃老”可以啃得那么理直气壮了?
以父母的晚年为“条件”去满足自己私欲的子女,真的能让父母靠得上吗?
我突然想起另一件相似的事情。
我家左边的邻居蔡阿姨,自从三年前老伴儿过世后,她的独生女,最初回到家,还会问候她几句,之后便委婉地打听她的另一套小房子,后来,她女儿去年10月中旬生下小外孙,自此,只要回到家,开口的第一件事就是哭穷、诉苦,求她卖掉一套房子,给自己置换一套大房子。
说到女儿,蔡阿姨也是满腹委屈,老伴儿过世的前一年女儿结婚,当时因为女婿家庭条件不太好,她曾强烈反对,但拗不过女儿的脾气,她最终妥协。
她那时本想给女儿一套小房子作为陪嫁,但经老伴儿“点拨”后(老伴儿的意思是,等过个几年,看女婿的人品,以及对女儿怎么样,再决定给不给女儿房子),再加上老伴儿走后,她也需要有一些固定收入,因此,女儿现在住的房子(60平小两居),她那时和亲家各拿了一半,凑了首付,就算是陪嫁。
这几年,女儿的小日子说不上富裕,但也不算太差,她和女婿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两个人上进又踏实。
就在蔡阿姨觉得女儿、女婿都靠谱,打算过户一套房子的时候,随着老伴儿离世,女儿明目张胆向她索要房产的态度,让她越来越难以接受。
最过分的一次就是,今年的端午节,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家看她,本来她挺开心的,谁知,女儿进屋还未两分钟,便再次提起让她卖一套房子的事情。
看着满脸苦楚的女儿,和一旁默不作声的女婿,蔡阿姨不知该如何拒绝,她想了想,于是给了女儿一张八万块钱的卡。
只是,女儿非但没有接过卡,反而怒气冲冲地说了一句,“妈,你怎么那么心狠,我现在过得不好,你都不愿意帮一帮我!你可就我这一个女儿,你这样对我,以后老了还靠不靠我?你和爸的终究不都是我的吗?早给晚给有啥区别!真不知道你咋想的!”
说完,女儿搂着外孙、拉着女婿就夺门而出,一直到现在,都没再和蔡阿姨有过联系。
提起这些,蔡阿姨总是眼泪汪汪,“我不就是没答应卖房吗?怎么在女儿眼里就成心狠了呢?暂且不说把她养大,费了多少心思,她结婚的这几年,我也是陆陆续续给了她一些钱的,就是担心她压力大、过得难。至于房子,我不是不想卖,而是卖了以后我靠什么生活呢?退休金就两千,家里的存款也寥寥无几,以后身体再有个毛病,我上哪去找来那么多钱呢?我真不明白,女儿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一点都不懂得体谅人!但凡她为我着想一点,都不会说出那么伤人心的话!就她这个样子,我以后老了怎么还敢指望她!”
03
那些只考虑自己而忽视父母“现状”的独生子女,真的能对父母孝顺吗?
这里要打上一个问号。
值得一提的是,与非独生子女比起来,独生子女的确享有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