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实业救国,社会担当!盘点中国近代史上十大知名民族企业家<湖南有名的企业家有哪些人>

实业救国,社会担当!盘点中国近代史上十大知名民族企业家

在当下,“企业家”一词正日渐变得褒贬难分。

一方面,在新冠疫情中,如today便利店创始人宋迎春、外婆家创始人吴国平等企业家四处奔走、筹集物资,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主高高在上,“公司让员工学狗叫”、“企业员工自愿降薪”等引人非议的事件时有发生,也导致带有自嘲之意的“打工人”的梗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当此之时,回顾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以“实业救国”为己任的民族企业家,有利于我们铭记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不是一心逐利、压榨员工,而是以家国利益为重,以未来利益为重,以社会利益为重。

张謇:状元出身纺棉纱

生于1853年的张謇是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实业家。他41岁的时候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五年(1899)4月,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当大生纱厂开车试生产时,运营资金仅有数万两,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棉花当原料。在张謇的努力之下,到了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就获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由于张謇是状元出身,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不同产品线。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

随后,张謇又在实业的路上越走越远。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他又陆续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盐垦公司等,兴建了天生港、发电厂等许多基础设施。

张謇认为,要改变国弱民贫的现状,不在于兵,也不在于商,而在于工农业和教育的发展。他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面粉大王”与“棉纱大王”

生于1873年的荣宗敬和其弟荣德生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被并称为“荣氏兄弟”,也被誉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荣宗敬出身寒微,早年经营过钱庄业、茧行,1901年与荣德生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从此开始了企业家生涯。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兄弟俩接连在无锡、上海、汉口、济南等地创办振新纱厂、福兴面粉公司(一、二、三厂)、申新纺织厂(一至九厂),到了1931年,荣氏兄弟共拥有面粉厂12家、纱厂9家,分别约占全国民族资本面粉总产量的1/3,纱布总产量的1/5。

在办实业的同时,荣氏兄弟也没忘了造福乡梓,先后在无锡创办了公益小学、竞化女子小学、公益工商中学(后改为公益中学)、大公图书馆,还集资在无锡和常州共建造大小桥梁88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荣宗敬自上海避居香港,1938年2月10日在香港病逝。他一生著有《实业救国刍议》、《救济纱厂之管见》、《兵工刍议》等著作,临终,仍以“实业救国”告诫子侄后辈。

都锦生:彩绣辉煌流传久

都锦生(1897—1943年),号鲁滨,浙江杭州人。他于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机织专业,留校任教,在校期间亲手织出了我国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1922年,都锦生在亲戚等人的资助下,在杭州办起了都锦生丝织厂,由于产品新颖别致,很受社会欢迎。他的丝织画产品还曾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质奖章,产品远销南洋和欧美等地。

1928年至1929年间,都锦生从各种途径获得了一台法国产最新全铁电力机及法国制造的棉织油画风景作样品,他与工人、技术人员一同进行解剖分析,研制新产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抗日爱国热潮的推动下,都锦生为了抵制日货,停止购买日产人造丝,改用意大利和法国的人造丝。但最终,随着战争爆发,都锦生丝织厂被迫倒闭,都锦生悲愤交集,于1943年5月在上海病逝。

时至今日,都锦生丝织厂仍在继承传统杭州织锦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进,研制出五彩锦绣,经纬起花丝织风景画等工艺。2005年5月,都锦生织锦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廷枢:开中国内地股市之先河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广东广州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和徐润、郑观应、席正甫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

由于少年时期曾在教会学堂接受过6年的教育,唐廷枢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还曾在任职翻译期间编译出一部《英译集全》,共六卷,这部书后来被公认为中国第一部汉英词典。

1873年,唐廷枢被李鸿章委任为轮船招商局首任总办(局长)。上任后,唐廷枢对轮船招商局进行了改组,提出以西法经营,推出合股投资体制,实施股份转让,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使招商局的股值一年之内翻了一倍半,开中国内地股市之先河。

唐廷枢一生中兴办的企业达47家,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家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机械煤矿、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台自产火车、中国第一家水泥厂、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钻探出中国第一个油井、铺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等,都是在唐廷枢的主持下创办的。

唐廷枢同样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创办了上海历史上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也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西医医院;赞助普育堂、辅元堂、清节堂等慈善机构;支持文化教育,资助建立格致书院、英华书馆等。

叶澄衷:百年学堂育英才

叶澄衷(1840年-1899年),原名叶成忠,浙江省宁波府镇海县庄市人。他是宁波商帮的先驱和领袖,被称为“五金大王”。

叶澄衷少时读过私塾,但没到半年就辍学。他11岁进油坊做学徒,14岁至上海当杂货铺店员,17岁就在黄浦江上驾着舢板叫卖。

同治元年(1862年),他在上海虹口开设顺记五金洋杂货店,承办外国轮船所需船舶五金,此后美孚石油公司以优惠条件委任他经销美孚火油,随着资本扩张,叶澄衷相继在上海及各大商埠开设了新顺记、南顺记、义昌成记、北顺记等分号18所。

此后,他还投资了银钱业、房地产业及沙船业,还开过鸿安轮船公司、燮昌火柴厂、纶华缫丝厂等。

拥有巨富身家后,他在家乡和上海设立慈善救济机构,多次出资赈济浙、鲁、豫直等省灾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9月,他于上海虹口张家湾捐地28亩,出银10万两,创办澄衷蒙学堂,后改名澄衷中学,开中国人自己兴办班级授课制学校之先河。

蔡元培曾担任该校校长,培养了四万余学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陶等一大批著名人士。如今,澄衷高级中学是上海市区示范性重点中学,拥有虹口区规模最大的教学楼。

范旭东:中国化工之父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祖籍湖南湘阴,生于长沙,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他是中国近代的一名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1910年,在范旭东27岁那年,听闻辛亥革命的消息,他当即从日本回国,随后经由梁启超推荐进入财政部,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但因不满当时官场腐败,他很快辞职。1913年,范旭东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由此而对精盐制造及盐的工业用途发生了浓厚兴趣。

民国四年(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股本5万元,范旭东被公推为总经理,生产出中国本国制造的第一批精盐,范旭东亲笔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

民国六年(1917年),范旭东又在自己天津寓所的庭院内试验成功氨碱法制碱,随后开始创建永利碱厂。为彻底解决制碱技术问题,他还派人员赴美考察,并采购新式设备。民国十五年(1926年),工厂实现了正常运转,生产出优质纯碱,相继打入日本、南洋等市场。

几年后,范旭东又在南京兴建一座年产5万吨的硫酸铵厂,第一批国产硫酸铵陆续投放市场,结束了洋货独霸中国化肥市场的历史。

范旭东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投产的南京永利硫酸錏厂(时称永利宁厂或永利铔厂),已演变为中国主要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之一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由久大精盐厂和永利碱厂在1955年合并组建的天津碱厂成为天津渤海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之一。

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在重庆逝世,终年62岁。毛泽东特地送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表示悼念。

卢作孚:巨船逐浪争潮头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重庆市合川人,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

卢作孚幼年家境贫寒,以优异成绩从瑞山书院毕业,却因家贫而无法继续读书。他曾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又担任过教师、报纸编辑、主编、记者等,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主张“教育救国”。

他曾数度开展通俗教育运动、新教育试验、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等,但因各种原因都半途夭折。这使他转而产生了“实业救国”的念头,1925年,他筹办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它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从1926年靠朋友筹钱而购买第一艘船开始,直到1935年,卢作孚已经统一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使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

1937年,抗战前夕,民生公司已经拥有46艘轮船,总吨位上万,近四千职工,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指挥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国民政府嘉奖。

在经商之余,他在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陆续建成北川铁路、天府煤矿、三峡织布厂、中国西部科学院等,又在四川率先架建成乡村电话网络,并修路、开运河,建立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及各种学校等一众设施。

张振勋:中国的“洛克菲勒”

张振勋( 1841-1916 ) 字弼士,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人,是著名的客属华侨实业家,爱国侨领、近代中国“实业兴邦”的先驱、张裕葡萄酒创始人。

张振勋幼时家贫,但聪颖过人,18岁时就辞别父母,只身闯荡南洋。从1866年起,他先后开办裕和、亚齐、笠旺、万裕兴垦殖公司,东兴矿务公司,广福、裕昌轮船公司等,成为南洋华人首富,巅峰时期资产高达8000万两白银,比当时清朝国库年收入才7000万两还多1000万两。

1892年,张振勋应邀回国共商实业兴邦大计并亲赴烟台考察。考察完毕后他立即决定投资300万两白银,开辟3000亩葡萄园,建造了中国第一个、也是亚洲最大和世界第三大的葡萄酒工业园基地,成立了以其姓氏“张”开头,以“裕”取意祖国昌隆兴裕的“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1915年,张振勋应美国总统威尔逊邀请,带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4种葡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了一个金奖三个优等奖,这成为中华民族的产品在世界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

随后,他还在国内陆续投资兴办了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惠州福兴玻璃厂、雷州垦牧公司等。他是中国第一辆拖拉机的制造者,第一批工业化国产机器制砖厂、玻璃制造厂、机器织布厂的创始人。他还曾给商部写过奏折,主张自福建、广东等省入手吸收侨资,再由南至北,逐步扩充。

张振勋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并被《美国历史杂志》选为封面人物,成为第一个登上国外杂志封面的中国企业家。

丛良弼:国产火柴,驱逐“洋火”

1868年出生于蓬莱县的丛良弼是山东火柴工业的创始人。

丛良弼出生于农民家庭,曾先后在烟台、上海等地的商号任店员,后被派往日本任资方代理人,负责收购火柴向中国贩运。见到国内火柴主要依赖进口的境遇,丛良弼深为中国工业落后,大量资金外流而感到痛心。

1913年,丛良弼凭借对火柴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资料的长期积累,在济南投资20万元创建振业火柴有限公司,生产蜘蛛、三光、三狮牌硫化磷火柴。当时,国内几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药头均采用冷胶,唯振业采用热胶,药头光滑,不易受潮,发火有力,一经上市迅速占领了火柴市场的不小份额。

1919年,他在济宁设立第一分厂。1928年,又在青岛设立第二分厂。丛良弼的火柴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远销海外。他的3个厂总投资额达百万元,企业经营规模居国内各火柴厂之冠,结束了日本产品垄断中国火柴市场的局面。

他一生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资助乡里。1924年,在蓬莱建良弼小学,并招收女生,办学规模居全县之首。他常为各地赈灾捐款,曾设贫民治疗所,三次获中央、省级赠匾褒扬。1945年12月丛良弼病逝,终年77岁。

刘鸿生:集众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

刘鸿生(1888年-1956年),浙江定海(今舟山)人,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成为集“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纺大王、水泥大王”等于一身的“企业大王”。

刘鸿生早年的家庭条件还算富裕,但因父亲病逝、祖父年迈,家中生活日渐拮据。刘鸿生为拿奖学金发奋读书,在大学二年级时因不服从美国校长培养他当牧师的安排而被开除。

随后,刘鸿生当过教师、翻译、推销员、买办,以经营开滦煤炭起家,约三年时间内赚到百万余两白银。

1920年1月﹐刘鸿生在苏州与人伙设华商鸿生火柴公司﹐此后﹐他又独资或与人合资设立华商上海水泥公司﹑中华煤球公司﹑大华保险公司﹑华丰搪瓷公司﹑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中华工业公司﹑华东煤矿公司﹑中国企业银行等。

到1931年底为止﹐刘鸿生的企业投资(包括公司股票﹑合资股份及船舶码头三项)已达745万余元﹐被称为中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

在抗美援朝期间,刘鸿生在工商界中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并动员刘氏企业在捐献中尽最大努力,上海水泥公司董事会与全厂职工一起积极响应,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人民币)。1953年下半年,刘鸿生又主动表示自己的企业要争取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并向政府提出申请。1956年初,刘氏在各地价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

1956年,当刘鸿生病重弥留之际,还谆谆嘱咐子女们,把所余的全部定息献给国家。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69岁。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