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大明亡于穷死,那每年的税收都用到哪里去了啊?亡国时内库剩多少<美国的税收都用在哪里了>

大明亡于穷死,那每年的税收都用到哪里去了啊?亡国时内库剩多少

我们都知道,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没钱了。

明朝自嘉靖皇帝起,历任皇帝昏庸无道,挥霍无度,特别是万历的三大征将以前的一点家底全部霍霍光了,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在不断的天灾(地震,干旱,蝗灾等灾害不断,造成了无数饥民)和后金的威胁下,只能通过加征税收的方法维持统治,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老百姓更加贫困,税收更加难以收全。

没有钱,朝廷只能欠士兵的军饷,部队战斗力由于没钱而大幅下降,哗变时有发生;而增税又加剧了人民的不满,致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内忧外患之下,大明王朝的大厦终于轰然倒地。

一、明朝亡国时穷到什么程度呢?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京军五月无粮,一时驱守,率多不至;又守陴军,皆贵近家,诡名冒粮,临时倩穷人代役,仅给黄钱百文,城外二坊一卒,内城五堵一卒,率饥疲不堪任。”

(没钱怎么办啊)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的变法给朝廷留下了七百万多两白银的家当,经过万历、天启的挥霍,这些家当传到崇祯手上时,一毛钱也没有了。

《崇祯遗录》记载:自从女真兵兴以来,内帑已空。

崇祯没办法,只好将宫中的银用器具运往银作局,浇铸成银锭以充当军饷。这些饷银都铸有“银作局”三字,可见内库确实是空荡荡的了。

户部官员吴履中记下了这样的场面:“吾尝司计,请发内帑,上令近前密谕曰,内库无有矣,遂堕泪。”

皇帝穷哭了,可见真是没钱了。

朝廷穷到没办法,崇祯九年四月,李琎奏请“搜括臣宰助饷”,让大臣们赞助。这种提议毫无疑问会被官僚集团否决,大学士钱士升认为“此议一倡,亡命无赖之徒,相率而与富家为难,大乱自此始矣”。

崇祯也怕得罪了文官集团,或者说怕得罪整个地主阶层,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没一个肯出钱的,头痛)

但是大明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崇祯再也顾不了面子了。在李自成快要兵临城下之时,崇祯只得哀求大臣和外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饷,以保北京不失。

但可是满朝文武个个哭穷,根本没人响应。大臣们不是一个个向皇上哭穷,便是发挥“戏精”特长,故意把自己家的破铜烂铁拿到大街上去卖,弄得好像要倾家荡产一样。

反正个个都是一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您看着办吧的态度。只有京城一个孤寡老头,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这区区400两让崇祯感动得热泪盈眶,号召文武大臣们向老头学习。您瞅瞅,皇上穷成啥样了?

当官的真的没钱吗?不可能的。

李自成打下北京后,认定“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所以北京发生了动人的一幕。

拷饷

据史书记载,李自成“派饷于在京各官,不论用与不用。用者派少,令其自完;不用者派多,一言不辨即夹。……其输饷之数,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科道、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矣。勋戚之家无定数,人财两尽而后已。”

严刑之下,收获巨大。大顺军用五千具夹棍,换来官员们七千万两的收入。可见那些官员们都是假穷。

二、崇祯到底有没有钱

据《崇祯大传》记载:内库共查找出“白银三千七百万两,黄金一百五十万两。”,《明季北略》上说“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所以,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说:“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这样大的积余,如能为天下富家先,施发出来助赈、助饷,尽可以少下两次《罪己诏》,少减两次御膳,少撤两次天乐,也不至于闹出悲剧来了。”

(大明劫里的崇祯)

如果以上记载属实,那崇祯就是个大财主啊,他为什么在生死关头还舍不得这些钱?这不是比守财奴还要守财奴吗?这不像崇祯的风格啊!

其实,《明季北略》后面还有一句话:“果有如此多金(指三千七百万锭),(则)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头)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也。”

这是《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的评论,他虽然引用了谈迁的《国椎》的说法,但他本人认为,三千七百万锭白银,得用1850万头骡马来搬运,这明显与常识不符,是不可能的。

谈迁在《国榷》中为我们解释了这个说法的来源:“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

原来,这是李自成部为了掩盖拷掠行为造的谣啊。

(传说中的内帑)

我们从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推测一下,崇祯是不是个隐匿很深的巨富。

明末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周皇后在后宫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与皇帝一起提倡节俭,一切女红纺织之类事务,都亲自动手。

崇祯对皇后的勤俭节约十分赞赏,“上重周后贤,伉俪恩甚备”,两人非常恩爱。如果说崇祯是个守财奴,周皇后也同样一毛不拨吗?可能性很小吧!

李自成是在北京搞到不少钱,“凡所掠金银,俱倾成大砖,以骡马骆驼驮往陕西。”可这些钱全是那些贪官污吏的,和崇祯没有关系。崇祯本人也是个无产阶级了。

堂堂一个大明王朝,怎么会穷成这样?下面我们从崇祯的收入与支出这一块来分析一下,明朝的钱上哪去了。

三、从税收分析崇祯朝的财政

明朝有着缜密的税收制度和完整的财政监督制度。这些东西在崇祯的太太太太爷爷朱元璋手里就已经搞定,老朱为儿孙把什么都弄齐了,可是儿孙们还是把他的家给败光了。

明朝主要的税种是田赋,洪武初年,每年可以收取田赋予 近4000万石。自从张居正改革后,明朝实行“一条鞭法”,将各类徭役随田赋一并征收,将正税与杂税按田地和人丁均摊,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将原来征收的实物也折算成银两征收。

这些改革使得国家税赋有所增长,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老百姓既不知道缴纳的是什么税种,又在将实物折钱中被官府盘剥,负担并没有减少。

(明朝文官集团)

明朝的耕地分为官田与民田,地主官僚阶层通过土地兼并,到明末时占有全部田地的85%。其中有大量不用缴纳税赋的,这就使贫富两极更加分化,社会矛盾愈加尖锐。

明朝也对盐、矿征收工商税。明朝的盐是官卖的,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明代后期政治腐败,私盐泛滥,盐政弊坏,政府一年收取的盐税不足百万,根本是杯水车薪,无以为继。

明初矿税并不重,随着社会的发展,矿产的增加,矿税也一增再增。明末用宦官为矿监,收取矿税。这些太监们趁机中饱私囊,勒索百姓,政府收入没有增加多少,反而使人民怨声载道。

明朝由于重农抑商,所以关税、渔税等收入很少,无法满足财政支出。 明朝制定过严格的财政监督体制。但到了后期根本不能保证执行。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几个懒于朝政的皇帝,财政监督不是落入阉党之手,就是无人过问。

明朝重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则十分窘迫,这也导致地方政府消极征税,拖欠成风。至明亡时,有的州府居然拖欠中央财政税收达二十年之久。

这必然导致中央财政恶化,反过来“大河无水小河干”,形成恶性循环。

崇祯即位时,留给他的是一个财政烂摊子。据《大明会典》中记载,按照明朝全国的701,397,6076亩地土地计算,明朝的全国田赋的理论纳税额大概是2000万两白银,崇祯的内库(皇帝的私人财产)每年不过一百万两。

就是在明代后期收入最高1602年(万历三十年),也只有区区2295.3万两。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他需要大笔的军费,可是现有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证军费开支。所以他只得另外再加“辽饷”,让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种竭泽而渔的办法只能救一时,而不能长久,最终导致财政情况的崩溃。

四、明末的财政支出

崇祯上台时,明朝的屯田制已被募兵取代,而募兵的待遇是卫所兵的三四倍。募兵的军饷来源于国家财政,募兵越多,国家财政支出就越多。

军费是明朝财政支出的一项沉重负担。随着募兵制的大规模推广,到嘉靖时代,军饷从“五十九万而增至二百八十余万”。

明代财政收支表

万历初年,明朝军费总额则为三百万余两,万历中期则为三百八十余万两。此后军费仍不断增加,就算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军费都不够。

崇祯时,仅三饷加派就达到一千二百万两。由于屯田被破坏,军饷来源渠道只能依靠国家财政,所以入不敷出。

明朝立国时,朱元璋为他的子孙们规划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只要是宗室子孙,都由国家供养。

可是朱家繁衍速度惊人,明末这一群体竟然达到了百万之巨,供养他们的费用让国家财政无以为继。

按照规定,明朝宗室的俸禄是:“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王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

嘉靖年间,每年朝廷财入400万石,“吏禄、军饷皆出其中”。

而这些王爷们的支出就超过850万石,结果就是“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万石,而宗禄三百十二万;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宗禄百九十二万。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不足供禄米之半”。

就是全部的财政收入也无法养活这些宗室。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对“赋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的局面大为担心,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明代藩王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