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一辆汽车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一辆汽车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原标题:一辆汽车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来源 | 《北京晚报》“财道”栏目

罗恩·米伦坎普(Ron Muhlenkamp),美国闻名基金经理,1968年开始涉足股市,米伦坎普基金创始人和经理,《财富引路人》一书的作者。

今天分享的是米伦坎普总结的22条基本金融准则,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准则后附有解读。

正文

我常常看到六七十岁的人犯基本的金融错误,虽然犯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的。我们都需要别人来提醒我们那些基本知识,即使我们已经知道它们。

——罗恩·米伦坎普

1

通货膨胀≠价格上涨

1、人们往往把通货膨胀看做价格上涨。不对,它是货币价值的下降。

解读:

通货膨胀其实很简单。当政府任意印制货币,凭空创造货币和信贷,通胀就会发生。如果你创造过多的货币,它就变得像纸一样几乎毫无价值。

以美元为例,以前人们称美元为美金,原因是美元长期与黄金挂钩。但美元自诞生以来,它的含金量就一直下跌:1792年,一美元约等于1.6克黄金,或者折24克纯银。1934年,一美元含金量被贬值到0.89克。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元含金量贬为约0.82克。而到今天,数以万亿计的美元在全球泛滥成灾,最近的金价为1164.1美元/盎司,相当于每克黄金37美元。

美元与黄金之比从1:1.6到37:1,相对于黄金,美元贬值了59.2倍!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所以说,当CPI上涨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手中的纸币相应贬值了。不过,关于通货膨胀更为精确的说法,来自于巴菲特:“通货膨胀是一种税。”

巴菲特在1977年《财富》杂志上撰文《通货膨胀如何欺诈股票投资者》:

“通货膨胀是一种税。而且这种税比我们的立法者所制定的任何税种都更具毁灭性。通货膨胀税具有可怕的消耗资本的能力。”

“对于一个依靠存折上5%利息收入的寡妇来说,零通胀时期100%的所得税和通胀时期5%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样的。两种情况都让她没有任何实际收入。任何她所花的钱都直接来自于资本。她会对120%的所得税感到气愤。但她却不会注意到6%的通货膨胀率在经济上就相当于120%的所得税。”

问题:目前1.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相较2.0%的年通胀率,这对于一个靠存款利息生活的人来说,相当于多少的所得税?

答案:相当于133%的所得税。

2、不要依赖社会保障。你从社会保障领到的福利将是你爷爷奶奶现在领取的社会保障福利的很少的一部分。

解读:

理解了通胀,就知道未来的养老金会是一个多么可怜的数字。

如果今天一位居民每月养老的基本花销为2000元,假设通胀率为5%,那么20年后5053元才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的购买力,30年后更需要8232元才能满足每月的养老费用;而20年后和30年后的2000元,购买力分别仅相当于现在的791元、486元。

问题:

① 一个今天30岁,每月消费5000元、一年消费6万元的“白领”,如果未来的消费水准仅仅和5%的通胀持平,在50年后他80岁的时候年消费额是多少?

② 这个“白领”如果现在失去工作,有多少钱才够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准?100万够不够?

答案:5%的通胀条件下,在这名白领80岁的时候年消费额应为68万元,与今天的6万元相当。

在通胀率5%、每月5000元的前提下,这个“白领”50年间的总花费将达到1319万。如果有100万,即使以与通胀相同的5%的速度增值,也无法覆盖月消费5000元,通胀率为5%的需求。只有存款300万,并以5%的速度增值,才刚刚可以覆盖今后50年的养老需求。

2

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也没有免费的收入。

解读:

“免费午餐”背后往往都意味着更昂贵的代价。

解读①:这条金融法则包含了一系列的警告。投资大师约翰·坦普顿的忠告是,不要凭感情投资、不要投资于第一次公开市场发售(IPO)、不要凭小道消息投资。

小道消息是一种典型的“免费的午餐”。让人惊讶的是,有无数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功人士都在做同样的事。对于这些小道消息确实有一些心理上引人注意的地方,而且很关键的——这是“内部消息”,它是一种“免费的午餐”,能够让你快速赚钱。但事实上,它往往能让你快速亏钱。

解读②:“免费午餐”是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上任何低于免费或者廉价招牌的商品及服务,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进行补贴的——而享受“免费午餐”的大众,也因为被间接征税而作了贡献——而由于派发“免费午餐”的行政费用特别高,“免费午餐”实际十分昂贵。

因政府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政府费用必须靠征税获得。换句话说,政府推行福利政策的资金来源,都由纳税人奉献,而执行福利政策又形成了庞大的政府架构,这就是免费福利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

解读③:在经济行为中,接受“免费午餐”,将引发带来强大心理压力的互惠原理,导致可能不公平的交换。“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

例如,免费品尝,是超市促销小姐多卖几盒酸奶或者几根香肠的秘密武器;赠送贴膜,是汽车销售商所谓“降价”的一种促销手段;淘宝商家的免费小礼品,是期待买家的下次光临;免费试用,更是安利等直销公司销售家用产品的强大武器。

问题:政府发放的免费券,是谁承担了其中的成本?

答案:纳税人。政府从商家购买服务,来源于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则来自于纳税人。

4、寻求方便常常代价昂贵,忽视则是致命的。

解读:

走捷径是人类的本性。

查理·芒格说,如果一个人自动依照他所观察到的周围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去思考和行动,那么他就能够把一些原本很复杂的行为进行简化。而且这种从众的做法往往是有效的。

例如,如果你在陌生的城市想去看一场盛大的比赛,那么跟着街上的人流走是最简单的办法。进化给人类留下了这种走捷径的社会倾向。

在《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看来,产生这种思维倾向的原因,是人类需要借助一些经验,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把事情按照主要的特征分门别类,一旦辨识到某一类事物的启动特征,便可以不假思索地作出相应的反应。

5、如果价格太高,好产品也可能是坏交易。如何才能知道什么价格合适你?最好四处看看,同时还要愿意放弃“便宜货”。

6、不要依赖资产的增值。如果价格太高,请耐心等待。

解读:

别忘了2007年。

2007年,流行“死了都不卖”。2008年,“套死的都是不卖的”。

投资大师约翰·坦普顿说:“关于投资的一个事实是:没有一种投资项目总是好的。”

他说,投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要买股票,有时需要买债券,有时也应该耐心地拿着现金。如果某个特点的产业或者某种证券在投资者中变得很受欢迎,那么这种流行往往被证明是短暂的。而且一旦亏损,可能很多年都没有收益。所以,不要期待那些流行趋势把你引导向最好的投资机会。

对投资者来讲,惟一能做的,就是耐心。这是一种“不厌倦等待的等待”的艺术。《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作者杰西·利弗莫尔说,赚大钱的诀窍不在于买进卖出,而在于等待。

当价格过高时,买入而期待有更傻的傻瓜来接棒,实际上,自己可能就是那个最后的接棒者。不过,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人类还会一次一次犯同样的错误。

7、收藏品是风行一时的时尚。它们忽悠来忽悠去。当每个人都知道某项东西是可收藏的时候,游戏就已经结束了。

8、不好的产品永远是不好的买卖。不要买那些服务记录不佳的车和家电,更不要买屋基有裂缝的房子。

解读:

迷惑住我们双眼的往往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劣质产品、劣质服务背后的“便宜价格”。

事实上,如果只是因为便宜,花50元买回一件衣服,却因为不喜欢而一次也没有穿,那么这与扔掉50元没有什么区别。

3

资产还是负债?

9、生活的必需品是便宜的,只有奢侈品是昂贵的。

解读:

生活中只用一次的东西往往是最昂贵的。

例如,一枚钻戒,价格是2万元。1斤大米市场价格是2.5元,如果一个人一天消费1斤米,1年下来大米的消费近1000元。

可以看出,一颗钻石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相当于20年所消耗的大米的价格。很多人可能会抱怨粮食和蔬菜价格的上涨,却在购买昂贵钻戒的时候充满了兴奋。

10、不要买入像资产的负债。

解读:

有时,我们可能买下了一个看上去很像资产的负债。

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如果在其存续寿命10年中,每周的5个工作日上下班都需要开,每周使用10次,那么每次相对汽车价格的使用成本为38.4元/次,而如果每周仅开一次,相对于汽车价格的每次使用成本为384元。

这意味着,如果不是生活的必需品,那么这辆汽车不仅成为昂贵的奢侈品,而且成为一项负债。

问题:一辆汽车究竟是资产还是负债?

答案:能够带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