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恪守、遵守一定规则”就是“恪”字之意,也是从“格”字来的,只是“格”从木,“恪”从心而已。所以,“恪”就是心要有所限制、有所止,不能违心。
有一个英文电脑词汇format,就是将电脑中的资料删除让硬(软)盘重回本来的格式,我们汉语翻译为“格式化”,也就是采用的“格”字本意。
我们今天的“格物致知”有着科学的意味,“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得到理性的知识”,是清朝末年魏源等经世致用思想融入其中以后形成的包含科学、理性的解释,不是“格物”的本意。
“格物”作为《大学》修身养性的“八目”之首,就是对世间万物要有所限制、有所止,不能让物奴役人心,要让心游于物而不为物役。比如今天最突出的状况是我们很多人被物所奴役,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体性成为物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人容易被网络、手机、电脑所役使,自控力差的人就被手机、网络完全操控、奴役,成为电脑、手机、网络的奴隶。这是“格物”的失败,是随物而行,不知所终。
然而电脑、手机、网络作为工具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只是人的把控失灵了。《大学》首讲“格物”就是在防止人心被物所役,所以要“格物”,要对物有所止,有所限制。
到了明朝王阳明,他说:“格物,正如《孟子》中的‘大人格君心’之‘格’一样,是除去人心中不正确的地方,而回归到本体的纯正状态。”王阳明先生实际上是把“格物”等同于“恪心”了。然,格取“各”音,恪亦取“各”音,也无所谓错与对。
所以,朱熹讲的“格物致知”还勉强有一些科学和理性的成份,说人格物后得到真知做个明白人,而到了王阳明这里就纯是伦理之学了。“格物致知”在阳明先生这里也就是“恪心致良知”,说人要恪守良知做个致良知、得天理的人。
王阳明把自己的“心学”总结为四句话,也常被人称作“心学四诀”。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显然从字面上讲,格物就是为善去恶,就是修身养性了。
王阳明
其实,也不尽然,只要是往善的方向就都算是为善去恶了。比如我们仍将当下手机、电脑、网络为例来讲,手机、电脑和网络作为工具,本身无善恶之分。
合理正常地使用工具,它能为为人类带来方便,但如若过度使用,到了被工具役使,成为工具的奴隶,人丢失了主体性,那手机、电脑和网络人就成为恶了。
所谓“为善去恶”对我们今天的人类而言,一方面,人要恪守良知,摸着胸口做人做事,这就是王阳明先生讲的“格物”。第二方面,就是用良知来遏制工具理性的恶,用良心天理导正科技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我们当下最大的时代命题。
王阳明先生的“心即理”、“格物”、“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今天这个时代之所以这么“火”有着时代要求的必然性。
我们曾经一度认为错误的唯心主义在今天这个时代又承担着重要的拯救人心的使命,而较早明白这些道理的人的使命就是把这“良知”告诉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一起为这个时代行正能量的作为。
关于“格物”思想能否扭转今天这个“人役于物”的世界,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