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⑤<承德3524军工厂在哪>

一座城市的工业记忆⑤

大连五二三厂装配车间内部。

建新公司军工生产用车床。

五二三厂生产的炮弹底火和引信。

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兵工联合企业

1947年5月12日,军工委员会派原华中军区军械处政委吴屏周秘密建立炮弹生产工厂,取名裕华工厂。紧接着,1947年6月初,军工委员会派原华中局军械处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吴运铎率领干部和技术人员,在大连甘井子老虎牙建立为炮弹配套的引爆装置工厂——宏昌工厂。1947年7月1日,在旅大地委书记韩光的帮助下,钢铁厂(东北特钢集团大连特殊钢有限公司前身)、化学厂(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前身)、机械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前身)、制罐厂(大连橡胶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等由苏方移交中方管理,这4个工厂和裕华工厂、宏昌工厂共同组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的兵工联合企业——建新公司。每个工厂各有分工,大化生产无烟火药;大钢生产炮弹钢;大重生产炮弹弹体;大橡塑生产炮弹箱、弹药箱等。

在1947年至1950年的4年间,建新公司生产了545700发山炮弹,813000枚引信, 609000个底火,1430门迫击炮,240000只雷管,3000吨弹体钢, 450多吨无烟火药。这些军用物资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源源不断地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运站,由山东支前大军的成百上千辆小推车运往前沿兵站。

在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我军发射的几十万发炮弹,大部分都是大连制造的。辽沈战役中使用的成百吨炸药,也是从大连运去的。1948年12月,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同志曾亲自签发信件,向旅大党和人民表示勉励和感谢。副司令员粟裕同志还曾饱含深情地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的确,当年大连的军工生产,在我党我军的兵工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大连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建新公司改为国营五二三厂。

五二三厂展览室展示该厂生产的大炮弹。

大连五二三厂烈士墓。

把一切献给党

在大连市区东北方向,距市区20公里的偏僻地方,当地的人们称它为龙头山。这里三面临海,一个山头伸向海里,从远处眺望,很像一个龙头卧于水面,龙头山由此而得名。

那时的龙头山下,地处偏僻,方圆几里地没有人家,野草有一人多高。1947年5、6月间,裕华、宏昌两工厂率先在这里建立,筑起了共和国工业的第一块基石。当时由于国民党封锁大连,职工的吃、穿、住、行都十分艰苦,用水靠驴车到几里外的地方去拉,吃的是窝窝头和咸菜。干部去市区开会,往返都是徒步行走。就在这种物资条件十分匮乏情况下,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大家就试制出解放战争急需的后膛炮弹——75山炮弹。

1947年9月23日,为了改进炮弹生产技术,试验炮弹的性能威力,裕华厂厂长吴屏周、宏昌厂厂长吴运铎亲自带人进行爆炸试验。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没有大炮试射,只能用土办法试验。先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炮弹埋在坑里,上面再压上重石块。在炮弹上安上个撞针,撞针上拉一条绳子,人站在很远的地方拉绳子,撞针撞击信管,引爆炮弹。

第1发炮弹爆炸了,第2发炮弹爆炸了,第3发炮弹经吴运铎排除障碍也爆炸了。听到这阵阵雷鸣般的爆炸声,同志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这是大家几个月来辛勤劳动的成果。可是第7发炮弹却没有爆炸,同志们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焦急地观察着动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吴屏周同志向埋弹地点跑去察看,吴运铎也跟着跑过去,就在此时,炮弹突然爆炸了。年仅31岁的吴屏周,人民的好儿子当场以身殉职。“山霞千古存浩气,海涌潮夕慰英灵”。五二三厂内的烈士陵园,吴屏周就长眠于此。在1949年抢运钢材途中牺牲的安疆烈士也安息于此。这里依山傍海、松柏青翠、庄严肃穆,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共和国工业文明的脊梁。现在,两位烈士的墓地因工厂拆迁,迁至新建的龙王塘大连烈士陵园内。

在这次炮弹试验中,吴运铎第3次身负重伤,右腿被炸伤致残。由于浑身是伤,手术在无法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吴运铎同志以极大的毅力与伤痛做斗争,咬紧牙关不喊一声,几次昏死过去,深深地感动了医务人员。在伤势稍有好转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多工作,他在病床上如饥似渴地学习,信管的研制和图样就是在医院里完成的。半年后伤势好转,他拄着木杖回到工厂投入了支援解放战争的紧张生产中。在吴运铎的带领下,1949年,建新公司又生产了美式全备山炮弹6万发,因为当时解放战争迅速取得了全国胜利,所以上面指示建新公司暂停生产军火。已经生产的这6万发炮弹,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

吴运铎作为我军军工事业的开拓者,始终战斗在军工生产的第一线,在生产和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先后做过20多次手术。他克服艰辛,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成《把一切献给党》,把忠诚献给了祖国最伟大的事业,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如今印证着当年这段辉煌历史和英雄人物的老厂房、老设备已不复存在。但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共和国工业文明的丰碑上,永远铭刻着他们光辉的形象和不朽的英名。

(作者系大连工业遗产调查组负责人、大连现代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