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样的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

自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这段时间内,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辉煌成就。另一方面,由于受国内外复杂因素的影响,广大人民甚至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对“特色”有着这样那样的误解。因此,有必要从党的历史文献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进行多维度解析,这对于高举旗帜、凝聚力量、澄清错误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话语的提出及认识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与此同时,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随着这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深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倡导“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但从总体上讲,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鼓吹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宁要社会主义的低产,不要资本主义的高产;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来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完全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其荒谬是显而易见的。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63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主张“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同时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164讲“中国式”,其主旨大多是为了摆脱苏联模式及“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开辟中国新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邓小平集中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尽管中国特色与中国式意义相近,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蕴含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和新含义。它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使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有了科学的称谓。

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在会见巴西总统若昂·菲格雷多时说:“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7这里所强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之前所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相同的意思。随后,它们成为邓小平强调“特色”的两种普遍表达方式。如1985年5月,邓小平会见葡萄牙总统拉马略·埃亚内斯时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较好地比较快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改善人民生活。”[3] 1987年3月,邓小平对来访的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说:“各国情况不同,政策也应该有区别。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1]213中共十三大完全遵循了邓小平的提法,既多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又有三次单独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随着实践的发展,邓小平在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亦对其内涵作了初步探索。一是作为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63“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2]65二是作为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2]218“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存在。”[2]217三是作为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九七八年以来,我们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的事业。”[1]269

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形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对“中国特色”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之前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比,有两处不同。一是去掉了“有”,证明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初具模式。二是去掉了“的”,使得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专有名词,加重和凸显了“中国特色”的意蕴。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表明党在基本厘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的前提下,致力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的阐述。“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索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怎样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5]

第三,从“三大特色”到“四大特色”。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6]众所周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这里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式上的含义。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7]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9]9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崭新命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些论述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认识。

由上观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概念到体系、从内容单一到内涵丰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党创新理论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科学内涵

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特性、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内容诸要素的结构、组织类型,是内容的表现方式。笔者认为,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1.广义内容意义上“特色”内涵

广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内涵主要是指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规定,并创造性地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范畴。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样就从理论形态、实践形态和制度形态上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的紧密结合,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2.狭义内容意义上“特色”内涵

狭义内容意义上的“特色”内涵可以从各个领域来理解,从大的方面看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领导等。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