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7月16日启动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计划的一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于7月16日开始买卖,此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Shanghai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xchange)举行了开市仪式。16日一开市就达成首笔交易,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从开盘价48元人民币升至近53元人民币,接近每日10%的涨幅上限,成交16万吨,总交易额为790万元人民币(合120万美元)。
日经新闻指出,为了达成中国领导层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中国自2013年起限定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北省等地区启动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和参与企业各不相同,各地的排放权价格差异也很大。自7月16日起形成全国统一交易。作为中国最大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的发电企业将首先参与交易。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这些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发电先行,石化、钢铁等高排放行业陆续跟上
路透报道说,这是继2011年在北京等七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后,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迈出的实质一步。此次选择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突破口,后续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亦将陆续跟上。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介绍,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他还指出,此次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中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用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并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提升数据质量。
无论是碳达峰、碳中和,归根到底都是涉及碳的排放,因而数据是关键。而发电行业之所以能率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归功于其有完整、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
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
“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赵英民称,既然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将其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至于外界关注的碳价,他表示,从全国七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因此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关键还是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因此碳价非常重要。”赵英民称。
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有何挑战?
路透报道指出,对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而言,即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同时又要实现“双碳”目标,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从根本上向绿色环保方面改变,这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赵英民提到,接下来碳市场启动后还有个磨合、完善、稳定的过程,并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为随后行业覆盖面的扩大、交易品种的增多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推动中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也表示,在全国碳交易权交易市场开启后,不再支持新增试点,现有试点须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准备。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刘世锦曾撰文提醒,尽管减少碳排放是件好事,但也容易滥用,成为行政干预的借口,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生活的运行;可能存在指标的分配不够公平合理,搭便车问题,权衡性较差等。
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零碳倒计时》显示,跨国公司认为他们的中国供应商伙伴中,有79%在碳转型方面取得了良好或非常好的进展,在受调查市场中排名第一。《零碳倒计时》对全球400家跨国公司进行了调查,探究随着大型企业向净零转型,在新兴市场和快速发展市场的供应商们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该报告数据显示,在脱碳进程中,跨国公司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替换35%的现有供应商,其中15%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替换可能影响其转型计划的供应商。与此相对应,那些成功转型的供应商,则有机会分享价值1.6万亿美元的商机。
德国媒体表示,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在线交易,这将超越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并使得有被纳入市场管控的全球碳排放量份额翻了将近一倍。
根据牛津大学“我们的数据世界”(OurWorldinData)网站提供的数据,从2008年以来,中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始终超过美国。2023年,中国排放了102亿吨二氧化碳,几乎是美国(53亿吨)的两倍,占全球排放总量近28%。
加速减碳、推动绿能经济,是中国近年来的重点政策之一,而碳市场能提供动机,让企业可以从盈亏的角度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对于希望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政府来说,全国碳市场的开放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碳排放权是指企业依法取得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每间企业经政府核定将取得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而碳市场的交易,基本上就是当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时,必须花钱购买额外的碳排放权;而当企业排放量少于配额时,则可以向外出售剩下的可排放量。
中国早在2011年起就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省市试行地方性的碳排放交易,经历十年试点,正式在今日推广至全国各地。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为发电业,涵盖了2225家电力企业。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这些企业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七分之一。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碳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另外七个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碳市场于16日上午开市后,每吨碳价开盘价为人民币48元,相当于美金7.4元。然而,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标准,若要满足在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不上升超过2度的目标,2023年时每吨碳价应在40至80美元间。中国现行碳价离国际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数据研究公司FactSet的统计则显示,在碳权交易市场成熟的欧盟,7月14日的每吨碳价约为63美元。
中国近年致力于绿能经济,其太阳能产业技术为全球领跑者。
据《第一财经》报导,过去十年来中国在地方试行碳市场交易的过程也遇到许多困难。市场投资者少、各个试点之间无法进行跨区交易及配额基准不一等情形也导致市场呈现冷清的状态。专家认为,在全国碳市场开市后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