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乡村古镇城市化之殇!原住民与游客的冲突!乡村古镇真的在进步吗?<旅游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乡村古镇城市化之殇!原住民与游客的冲突!乡村古镇真的在进步吗?

说一句比较不搭调的话,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呢。想想你一个来这里旅游旅居的游客,能对这里了解多少,还是得靠当地原住民的帮助。

所以旅游旅居的运营商不仅要让游客舒服了,更要让当地原住民舒服了,只有当地原住民开心了,才不会对游客横眉冷眼、爱答不理。如果旅游旅居运营商不让当地原住民舒服了,那不管是游客的体验,还是景区的口碑,怕都将不复存在了。

这种当地原住民与游客冲突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便是荷兰羊角村的旅游旅居,去当地游玩的游客,严重影响了当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当地原住民早已怨声载道,利用各种方法抗议阻止游客前来游玩。

这种抗议阻止的活动,其起因还是因为旅游旅居运营商不会协调景区和当地原住民之间的关系,景区建设以及游客过多,严重影响了当地原住民的原有生活。

而这种影响、这种打扰,全球各地的景区仿佛都形成了同一种固定的思维习,认为旅游会给当地原住民带来经济,所以影响和打扰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

这种打扰影响持续到了疫情开始前,等疫情开始后,不管是旅游旅居运营商,还是游客仿佛都回过味来,不再是单一的享受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而是能静下心来享受旅居所带来的与当地原住民一样生活的体验。

这种生活体验之所以能静下心来是因为,他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这种感受包括:当地原住民的日常起居、风景风貌、风味风俗等。

当然,这种体验只能建立在低密度的基础上,如果人一多,又会出现笔者上述所说的情况,游客饱和,原住民不舒服,景区口碑直下的情况。

所以,保证游客的游玩体验,保持原住民原有的生活,本就是一对无法避免的矛盾点,当然这个矛盾点是无法破解的,笔者认为只能从中调和,找到双方最舒服的那个点。如何找到这个点,不仅是景区运营商需要考虑的,也同样是我们游客,当地原住民需要考虑的问题。

原住民不和的典型例子

笔者上文中所提到的荷兰羊角村,便是游客与当地原住民不和的典型例子之一,当然这种例子国内也有很多,笔者这次先用这个举例说明。

说起荷兰羊角村,如果经常旅游旅居的朋友肯定熟知,毕竟该地有“荷兰威尼斯”之称。

其称号是因为,当地曾有一批挖矿的原住民居住在这里,在他们挖矿的过程中,该地形成了各种地形,其“地形”因充满了水,形成了各种水道和湖泊,才故此而得名。

而之所以被称之为“羊角村”,也是因为挖矿得到的启发,其原住民挖矿时除挖到煤矿外,还总能挖到羊角,因此当地的原住民就将该村起名为“羊角村”。

说起该地,有一种国外“世外桃源”的感觉,青石小路,清澈河水,青瓦小屋被绿植花草围绕,大人闲谈、小孩嬉戏,好一幅“世外桃源”图。

其地如此美丽,肯定逃不出旅游旅居运营商的设计规划,其设计规划者将该地设计成北方人路、博文怀德湖、农场博物馆、老地球博物馆等足够吸引人的景区景点。

其设计也确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无不赞叹该地的田园风光。

据笔者了解,我国媒体曾报道过该村,其村美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投资商以及游客的目光,其村逐渐由小规模旅游旅居,转变成大规模旅游旅居,该地的旅游旅居设施越来越完善,接待观览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按理说这不应该是好事吗?其实不然,该地原住民曾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十分抱怨当地的现状,认为当地的旅游旅居严重影响了她们自己的生活。

当被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如此抱怨,当地原住民说到:是游客的态度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游客根本没有分辨出什么是旅游旅居的工作人员,什么是当地的原住民,认为这里的所有都是为游客服务的。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游客擅自敲打原住民的窗户,引起原住民的注意,坐在原住民的庭院中,践踏原住民的草坪,在原住民私有的长椅中享受阳光。

记者发现其采访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在当地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当地原住民十分反感游客,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阻止游客前来游玩,其地旅游旅居与当地乡村原住民闹得不可开交。

闹得不可开交的后果是什么?后果便是笔者上述中所提到的,游客不舒服、当地原住民不舒服、旅游旅居运营者同样不舒服。

国内乡村古镇的情况

其实我国国内情况也是差不多,乡村古镇的景色没得说,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美丽乡村等诸多美称。

但这些乡村、这些古镇,都逐渐不再乡村、不再古镇,变了样子了。

各种商业气息充斥着这些乡村、古镇中,尽管有些原住民认为该地不应该这么商业化,但其反对效果甚微,可以说当地原住民保护自己家园的能力,基本属于“零”。

不管是国外的“羊角村”,还是国内的这些乡村、古镇,其保护周围环境的意识和观念有多少?有多强烈?或者说能投入多大的精力?在利益和环境的天平中,值得这些乡村古镇的原住民衡量深思。

西江苗寨、大理古城、镇远古镇等等,这些古村古镇都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旅居的景区景点,其地周围都开满了各种民宿宾馆,商贩小摊。

如果各位去过这些古镇,大概会和笔者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古镇不在古镇、乡村不在乡村,其地也就是个“空壳子”罢了。

等游客真正走进古镇或者乡村时,我们发现很少能看见当地的风景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连锁餐馆、酒吧、民宿等。

游客来到这里有一些迷糊,我这是在哪里?我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国内的某些古村古镇越来越像现代化城市了,我们也不是说他进步不好,只是其方向是不是有些偏离走远了?

国内有一些“网红古镇”,这些古镇就是笔者上述所说的“空壳子”,原本错落有致的古建筑,被一一翻新,变成了各种娱乐场所,其格局无处不散发着商业化的气息。

这种古镇、乡村的开发,是当地原住民想要的样子吗?当地原住民是将古镇、乡村当做日常生活的家园,还是赚钱发家的工具?而旅游旅居的游客,是为了古镇而来?而是为了换个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来?

不过说真的,笔者认为自身也没有什么资格说这些乡村和古镇,他们都有着自己发展规划的权利。

不管是谁都有权利改善、提高自己的生活。笔者所提出的质疑,是思考,而不是指责。

其实也有一些乡村、古镇还保留着自己原有的风貌,其旅游旅居做的也还不错。

在这里大家可以同笔者共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乡村、古镇改造,到底要不要保留当地原始的风貌?原有的特色?

如何将商业与乡村、古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我国乡村、古镇的历史底蕴,能否完美与旅游旅居融合在一起?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独特的观念,其观念也造成了当地原住民以及当地文化的差异,旅游旅居游客的差异。

其差异大了,自然会有改正,而改正肯定是随大流走,而大流也正是为什么乡村、古镇文化底蕴被商业文化如此快速入侵的原因之一。

文化底蕴是乡村、古镇的精华

在当下这个时代的旅游旅居,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旅居“过程”的感受,而非结果。

旅游旅居过程的感受,肯定离不开景区景点的文化底蕴,而如何保护乡村以及古镇的文化底蕴,是当下旅游旅居行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要乡村、古镇的运营者心中能明确的认知其地的文化底蕴,其地的原住民才会开心舒服,整个乡村、整个古镇才能真正的“活起来”,只有乡村和古镇活起来,旅游旅居游客才能舒服,才能开心。

未来希望是好的

文章不管从多少个层面、多少个观点来讲,都是片面的。回归到现实,还是会有诸多的因素,来为其辩解、保护,笔者也只能做到点题而已。

其实还是有很多做的好的乡村以及古镇,他们有完整的商业模式以及保护文化的机制,他们在发展商业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乡村、保护乡村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这也是以后乡村、古镇的发展方向。

笔者开头所说的“羊角村”,其地居民还是爱自己乡村的,如果不爱,怎么还会反抗保护?他们是将乡村定义成自己的家园,而不是赚钱的工作。

如果我们的旅游旅居规划设计者能多一些考虑,当地原住民能多一些爱,旅游旅居游客能多一些注意,也许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景色,就不是现在如此这般了。

看过不同的风景,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心中所想,希望未来越来越好。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

还请大家多多关注转载收藏

谢谢大家~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