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棋类游戏的源起。
大班幼儿不再仅仅满足与桌面棋类游戏,在教师引导下,幼儿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室内地面棋类游戏,随着棋谱的变化,孩子们从桌面到地面,从平面到立体,空间上实现了二维至三维的转换。
恰逢正在进行的《我是中国娃》的课程主题,结合课程学习中对于中国地理、民族的了解的基础上,将经验进行联结后发出疑问。少数民族的孩子是怎么下棋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棋盘是什么样的呢?同时孩子们也在期待更大的空间和场地,去解决他们的疑惑,验证猜想,建构民族特色的棋类游戏。可是没有棋子、棋盘、棋路,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孩子们进行了初步尝试,“用软木板、桌子、地垫、轮胎这些材料都可以搭建棋盘”,“我们自己就可以做棋子啊”,“我们可以搭很多条通道的棋路,这样就可以很多组一起游戏了”。发问、讨论、验证,问题挨个出现,孩子们逐一攻破,大胆建构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棋类游戏。
二、教研实录。
第一阶段:支持幼儿户外棋类游戏的需要
关键词:材料与场地、情境与规则
教研现场案例:棋类游戏开展的第一阶段,探索材料的使用,和各班场地的规划。第一第二次户外棋类游戏现场实录观察中,出现了几个共性的问题:
1.在搭建棋路时路线过于简单,大多孩子仅使用了泡沫垫,大概十几块拼成直线就开始下棋,两三次就走完了。
2.游戏中没有统一的规则,你玩你的我玩我的,造成矛盾,出现的抢筛子,站在棋盘上各不相让的局面。
3.游戏太过于简单,由于前面两个问题的出现造成孩子玩一会就无所事事,失去兴趣。
聚焦问题:
问题一、游戏材料的提供和场地的规划
教师对话:
教师1:我们的操场很大,我观察发现孩子们用的材料很单一,大本分都是用泡沫垫和竹梯,然后连成一条直线,就几步路就没了。
教师2:其实我们操场上和晨间活动的框里有好多能用的材料,也能建构成一格一格,那种下棋的感觉,比如轮胎,圈,过河石,都可以用。
教师3:其实我们就是应该带孩子们去讨论材料,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在操场找一找,这些材料可以怎么用?
教师1:对,我也认为应该和孩子们共同去讨论,不仅材料,场地也要去操场规划好,看看哪块场地是我们的,我们怎么摆放这些材料比较合适。
教师4:玩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对棋路的经验实际上不够丰富,拿到材料也不知道拼成什么样子好,他们在教室里下棋时能够看到全部的棋路,能纵观一盘棋,到了操场就蒙了,操场太大了。
教师5:那能不能在搭建之前,先设计一下,就像在教室里玩自主游戏一样,有些孩子就会先表征他的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设计去进行场地规划。
教师6: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引导孩子们表征前置,有自己的设计图在操作时给孩子行动做支撑,减少建构时的负担。
专业解读:在开展户外棋类游戏时,我们应该利用现有资源,比如户外体能区提供的大型器械(竹梯、竹凳、轮胎、地垫、地垫等)同时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还需要收集哪些新材料(骰子、泡沫垫、木桩、木板、绳索等)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这个活教材里,孩子们能从中学到经验和知识。“活教育”思想不正是要我们把场地、空间、材料、棋路的规划、设计都交给孩子,把孩子的游戏还给孩子。以幼儿为活动主体,尊重幼儿的探索与发现,让场地和材料“活”起来。在游戏过程中凸显“做”的力量。老师们要坚持: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让他们自己做。
策略调整:
1.和幼儿共同探索后,将体能锻炼的梯子、轮胎、麻绳、小椅子、圈、梅花桩等等都纳入棋盘搭建的材料中。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工具性,表征板,大小不一的木板木桩、遮阳伞等新材料。与幼儿一同实地规划哪个场地更适合我们,尝试自主规划,怎样能和隔壁班级的棋路连接起来,并进行记录。
2.和幼儿观察桌面下棋时,有哪些棋路可以借鉴。(比如:井字形、网状形等等)在有一开始前进行团讨,用简单标记设计想要建构的棋路。在游戏结束后分享自己的设计是否可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
问题二、游戏情境的出现与游戏规则的建立。
教师对话:
教师1:我们应该和孩子们讨论,下棋有哪些基本规则?比如:前进、后退、回到终点、暂停等等。
教师2:除了这些基本规则以外我们班孩子还设置的一些关卡的规则,比如到这里要翻过去,有的孩子说在下棋的时候,会完成任务,这些都是不同的棋有不同的规则。
教师3:我们班孩子就在棋盘上画标记的,就像在娃娃家时做的那种表征符号,上一次那个女孩子在卡纸上画了一个半圆箭头自己贴在轮胎上,讨论时候她说告诉别人这个地方不能走,需要绕过去。
教师4:对,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是出现了许多各自的规则,都是在游戏需要时产生的,我们一定要在每次游戏后,抓住团讨的机会,让孩子们去共同建立游戏规则,并且利用这些标记的制作,提醒大家共同去遵守他们的规则。
教师2:除了规则还有刚才说的,孩子自己觉得下棋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一些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去支持他们。
教师5:我们能不能像自主游戏时那样,提供公共的材料区,比如可以装扮自己的头饰纱巾,也可以跟小朋友们一起商量他们需要什么。
教师6:公共材料区里还能放一些挑战性的材料,比如纸杯,罐子,立体卡片什么的。到了这里可以完成一个任务,这样给游戏也能增加一些趣味性。
教师3:恩,具体什么任务孩子们看到材料就会有主意,看看他们想怎么玩。
教师1:那我们回去和孩子们先讨论起来,及时补充材料,看看提供新材料他们会怎么玩。
专业解读:
孩子在前四次的棋类中游戏积累了材料使用、场地规划、棋路设计与建构的经验,此时新的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情境的出现,则是支持幼儿继续探索和深度游戏的重要元素。在建立游戏规则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状态,在此状态下,个体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投入感。在下棋的同时建立并不断完善游戏规则,并通过各种表征内化游戏规则。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自主性、自律性、社会性交往都得到提高。教师在游戏中,给孩子提供机会和发展空间,让他们有困难、去思考,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在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中,孩子们对少数民族小朋友的游戏充满了好奇心,在讨论中许多孩子表示想穿着民族服装在游戏中体验,并且尝试少数民族的人们是怎样生活和玩耍的,将各民族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文化,融入到户外棋类游戏中,不仅增添的棋类游戏的代入感、趣味性、更能让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之外更深入的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让棋类游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策略调整:
1.经过和孩子讨论,制作一些基本的标记,在建构棋路时自选。比如箭头,暂停、十字路口等等。另外提供纸板,笔,胶带等开放材料,在孩子可以垦局自己的需要,自选材料来设计特殊的规则标记。
2.创设情境,结合主题,创设了不同名族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公共自选区,比如:各种民族服饰头饰,各民族的图片,实物等等材料,供幼儿自选,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孩子们可以自选服饰,道具材料,来丰富自己的游戏,从而体验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3、提供开放性的低结构材料,幼儿自己设计闯关的内容,并让对手完成闯关内容,增加了棋类游戏的挑战性。
第二阶段:通过材料的再次调整促进幼儿经验的生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