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电影小五戒网瘾(戒网瘾微电影) <网瘾学校电影>

网瘾问题是家庭教育中最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之一,导致孩子出现网瘾倾向的因素也往往十分复杂。家庭教育的缺失、两代人交流的隔阂与孩子走上网瘾歧途有着极大关联。将纠正孩子网瘾行为的责任托付给他人,无疑是在亲手葬送孩子的未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树立家长的榜样作用,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才是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电子产品的关键所在。

最近《导演请指教》正在上映,每个导演每期拍一个微电影,而最新播出的一期节目——《五行书院》引起广大网友热议。这部时长仅为十几分钟的微电影由金马影后惠英红和新生派偶像演员荣梓杉、卜冠今倾情演绎,凭借着深刻的情节和绝佳的演技,《五行书院》在节目中获得了超过200票的高分。

这部教育尺度不亚于《我不是药神》的微电影,其实改编自真实的“网瘾少年”豫章书院事件。豫章书院借着教育、改造网瘾类少年的旗号,对网瘾少年进行非人道的行为改造,致使青少年身心遭到重创,行为产生异常,如同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此事件当年轰动一时,备受社会关注,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中的略带偏激。红家长今天将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在电子产品大流行的时代背景下,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防止豫章书院的网瘾少年悲剧再度重演。

暴力戒除孩子网瘾等于家长亲手毁掉最爱的人

一位《五行书院》观影者在评论区这样写道:“这跟亲手杀了一个自己最爱的人是一个感觉。”相信看过影片的家长都会明白,电影中被妈妈视作“网瘾少年”的小五其实本性并非如此。他玩游戏的初衷是想挣点钱,帮妈妈分担家庭的重担。只因母子之间缺乏沟通,致使妈妈单方面觉得他就是一个“问题少年”,也最终导致了妈妈亲手将儿子送进非人道戒瘾所的悲剧。

家长陪伴的缺失将许多家庭拖入了亲子关系紧张的泥潭。在现实生活中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将自身的想法、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并不少见。这类父母因为不善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进而看不到解决的出路,就索性把改变孩子的希望寄托给了影片中的这种“五行书院”。也许,家长有时会认为强制解除孩子的网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殊不知暴力解决法将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入人间地狱。

因戒除网瘾而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早已不是孤例,但是以戒除网瘾之名伤害青少年的事件依然不断出,这类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行为常常略带偏激的问题。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久而久之矛盾越演越烈,最终导致彼此之间出现分歧、隔阂。有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到戒除网瘾的学校,与其说是为了孩子好,不如说是这种行为是在推卸家庭教育的责任或是寻求自我的心理安慰,这更是错上加错,不仅无益于网瘾的戒除,还可能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遗弃感,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网瘾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网瘾少年背后是缺失的亲子沟通

导致孩子出现网瘾倾向的因素十分复杂,与青少年个体心理特点和家庭教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闭、防御、自卑、交往恐惧、自我中心等问题,而网络的虚拟性恰恰能使他们逃避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的压力。尤其是一些具备社交功能的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打开了释放压力的窗口。再者,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但由于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意志力薄弱,他们也难以抵御互联网上的色情、暴力信息,从而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更需谨记一点的是,孩子网瘾问题的出现往往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两代人交流的隔阂有着极大关联。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在“控制型”家庭,孩子易产生敌对情绪;在不管不问的“忽视型”家庭,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爱型”家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好逸恶劳;“严厉型”家庭的孩子,不善于与父母情感交流,情绪极度压抑。

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远离网瘾至关重要。家长应该深知自己对子女网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是花钱请他人解决就能了事。与其所托非人,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理性地接触和运用网络。当孩子出现网瘾问题的时候,家长不仅要思考是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该如何纠正他们的问题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