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奥匈帝国的超级战锤:斯柯达M.11型305毫米重型攻城榴弹炮<奥匈帝国强大>

奥匈帝国的超级战锤:斯柯达M.11型305毫米重型攻城榴弹炮

奥匈帝国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国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它是正儿八经的欧陆强国,经济发达,军工业基础雄厚,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斯柯达。斯柯达当时生产的重型火炮,品质可以跟法兰西的施耐德公司和德意志的克努伯公司媲美,对,就是那个上海大众的斯柯达。

在波峰诡谲的一战前夕,斯柯达就在未雨绸缪,为帝国打造重型攻城炮,彼时要塞堡垒作战十分流行,面对这些刀枪不入的怪物,只有超重型火炮才能为步兵扫平前进的道路。

火炮开发始于1906年,当时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与斯柯达迅速签订了开发合同,要求开发一种能够穿透比利时和意大利正在建造的混凝土堡垒的武器。开发工作一直持续到 1909 年,第一门原型炮完成,并于 1910 年在匈牙利进行秘密炮击实验。1911年,火炮研制完成,这就是M.11型305毫米重型攻城榴弹炮。这种火炮一经问世就吸引了欧陆各国的关注,尤其是德意志帝国,几乎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引进该重型火炮的相关技术。凭借着305毫米的超大口径,它足以摧毁当时欧陆上任何坚不可摧的要塞堡垒。

M.11型重型攻城榴弹炮采用小倍径身管,身管上方为两个巨大的液压复进装置,下方为火炮俯仰调节的巨大齿轮结构,简易的光学观瞄设备布置在左边。为了承受火炮射击时巨大的后座力,炮架还专门设置了一个钢质底座,让火炮的部署工作变得更轻松。为了提高机动性,还专门设置了钢轮火炮拖车。

M.11型重型攻城榴弹炮全重28吨,发射384公斤(847磅)重型榴弹时能够击穿2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弹药有延迟引信,能够在堡垒内部爆炸;轻型榴弹用于人员杀伤,能够炸出一个直径8米、深8米的大坑,巨大的爆炸能够杀伤最远400米外裸露在地面上的人员。要伺候这样一门重炮有效作战,需要一个15~17人的炮组,每小时可发射10到12发炮弹。行军时需要3辆100 马力的 15 吨奥地利戴姆勒 M 12 火炮拖拉机拖曳拆解的火炮,另外还需要若干车辆拖曳炮弹,以及若干负责保卫、警戒的部队,火炮的组装需要1小时。

1916年,出现了M.11的改进型号即M.11/16,主要区别在于炮架经过修改,允许火炮以360度全向旋转,其炮管也得到加长加粗,最远射程达到12300米。

除了这款火炮之外,斯柯达公司还研发出了许多大口径炮,如奥匈帝国战列舰上装备的舰炮,负责岸上防御的420毫米榴弹炮等。随着一战的战败,奥匈帝国也烟消云散,唯有这些重炮还在提醒着我们当年一个庞大帝国的存在。

M.11型305毫米重炮作为奥匈帝国的军工代表作之一,将这个短命帝国的强大表露无疑,在一战和二战战场上给了对手深刻的教训。战争初期,八门M.11被借给西线德国军队,与克虏伯42厘米口径榴弹炮一起炮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与安特卫普周围的比利时堡垒环。战争中期,该炮还用于打击意大利与塞尔维亚的坚固目标。一战结束时,还有79门M.11得以保留,分别在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服役。奥地利只保留了两门M.11,一门在维也纳的阿森纳军事博物馆,第二门作为训练武器。

1939年,纳粹德国从捷克斯洛伐克缴获了17门M.11,并从奥地利阿森纳博物馆修复了一门M.11,随后南斯拉夫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军又获得了5门M.11。这些火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配属于德军的重型静态炮兵营,参加了对波兰,法国和苏联地面目标的轰击作战,包括惨烈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目前尚不清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的M.11是否用于东线并用于对抗苏联红军。

在今天,只有几门M.11重型榴弹炮幸存下来,在贝尔格莱德军事博物馆有一门火炮展出,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军事博物馆有一门唯一幸存M11/16展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