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一个县级市,种出的菜养活10亿人,小小寿光什么来头?<寿光蔬菜大棚基地参观门票>

一个县级市,种出的菜养活10亿人,小小寿光什么来头?

一个县级市,知名度却能盖过其所属的地级市,这样的情景并不多见,寿光也许能算一个。

坐落于山东潍坊西北部的寿光市,拥有国务院亲自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的称号,境内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

尽管这一数字只位列全国第六,寿光却在产业化、规模化上拥有最为完备的硬件条件,令中西部的其他知名蔬菜产区望尘莫及。

前段时间,一个名为#寿光菜农人均年收入40万#的热搜词条刷屏全网,引得大量网友羡慕,纷纷调侃“果然上班不如回家种菜”。

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朋友对此表示质疑,如果种菜能发财,那农村就不会有穷人了。

今天,笔者便希望通过这一篇文章,为你揭开“北方菜篮子”寿光的神秘面纱,带大家一起认识这个建在菜地上的小城,了解寿光笼罩在蔬菜大棚下的独特经济模式。

如果您现在去搜索网上对于寿光种菜历史的介绍,大多数作者都会一笔杆子杵到公元6世纪的北魏时期,带您回顾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叫贾思勰。

初中时代的历史课上,想必您的老师一定圈出过一个中考必考点,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是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齐民”顾名思义,指的当然就是山东人,而贾思勰的故乡【益都】,正是如今的寿光市。

不过,由1500年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来佐证寿光人天生拥有爱种菜的基因,多少有点牵强。

让我们把视线重新拉回现代社会,真正引领寿光成为当今全国首屈一指的蔬菜生产基地的关键节点,其实发生在1989年。

网图

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工业基础本就齐全,又坐拥濒临黄渤海的区位优势,山东省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也许没有之一。

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山东地区坐落在北方沿海,每逢冬季不仅气温相当低,降雪量也不小,胶东半岛尤甚。

因此,除了白萝卜、大白菜和土豆子这“抗冻三兄弟”之外,在普通山东家庭的餐桌上,基本见不到什么其他的新鲜蔬菜。

每年冬天,爸妈按车拉回家的大白菜,就跟夏天的“豆橛子”一样,成为当时的山东小孩儿“一见就想吐”的童年阴影。

网图

老百姓兜里有点儿小钱,想买点儿带花样的鲜菜却又买不到,这是80年代末大多数山东家庭面对的尴尬情境。

相对不错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匮乏之间的矛盾,成为催生反季节蔬菜出现的一大助力。

就在1989年,聪明的寿光人发现了这一商机,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17个反季节冬暖式大棚在三元朱村拔地而起,一场“大棚革命”也就此开启。

冬天的大白菜,怎么做好吃?

炖粉条、炖猪肉、炖豆腐……大多都是烂乎乎的热炖菜,吃完了肚子里舒服,却也容易感到油腻。

什么菜最解腻?蒜泥拍黄瓜啊!

黄瓜口感脆甜清爽,最适合做个小凉菜,在年夜饭的最后端上餐桌,给全家人刮刮油水。

网图

有需求就有市场,三元朱村大棚里第一批试种的蔬菜,就是黄瓜。

果然,寿光人的第一批反季节黄瓜试种成功后,上市竟然卖出了比猪肉还贵的高价,供不应求。

这一年冬天,寿光第一批盖大棚的菜农们一夜暴富,三元朱村一下卖出了好几个万元户,成了周边乡镇的大新闻。

赚钱的故事传得远了,眼热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仅仅是在第二个冬天,寿光当地的大棚数量已经来到了5000个,到1995年更是突破了20万大关。

新世纪到来前夕,寿光人民实现“全民种菜”似乎已经不再是玩笑,而是无限趋近于现实。

“一年四季,鲜菜常青”,简简单单八个字,踩中了消费者的刚需,便胜过所有广告营销。

成功抓住了机会的寿光人,在迈入21世纪后更是选择了主动与“前途光明”的未来拥抱。

2000年4月,早已甩掉贫困县帽子跻身“百强县”之列的寿光决定,为了进一步打响知名度,召开首届国际蔬菜博览会,至今已经连续办了24届。

作为博览会,当然要展览些不同寻常的研究成果,每一年的菜博会上,寿光人都给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农学家们带来了不同的惊喜。

第一届菜博会上,寿光人搬出了300多种改良后的优质蔬菜品种,还大方地展示出了100多款研发出的生物药肥,与各国专家交流取经;

第13届菜博会,寿光拿出了近2000个改良菜果品种,首次将物联网、光伏等高新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对未来农业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探索;

网图

而在去年举办的第24届菜博会上,寿光更是破天荒地接待了超过300个国际代表团参展,达成签约总金额逼近150亿,把自家农产品成规模地卖到了海外。

种好梧桐树,静待凤凰来,寿光人打的是一手“愿者上钩”的牌,而海外客户恰好就吃这一套。

目前,寿光蔬菜的目标客户群体除了国内各省份的同胞之外,还以东亚、东南亚国家为主向海外各国辐射,获批成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区,每年都大把“赚外币”。

国人都把进口食品当成宝?外国人也一样!

在许多国家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里,来自寿光的碧龙、欣欣食品等农产品牌一直都是畅销货,品质好、价格合适才是最大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产地和集散中心,每天都有超过15000吨的鲜菜在寿光聚集中转,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因此寿光在全球范围内的鲜菜业界也颇具影响力。

为了提升自家产品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也在2011年应运而生,可以随时反映寿光当地各种蔬菜的价格变化趋势,在国际上也被视作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网图

除了影响农产品的国内外定价,寿光还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自2018年开始,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每当最新的蔬菜产业链标准研发被确认制定,都将从寿光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推广执行,从而统一拉高我国农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

不夸张地讲,“寿光标准”已经成为一根标尺,只有达到这一基准,菜品才可以端上我们普通老百姓的餐桌,确保大家的食用健康。

无论大小,事事做到“标准化”,这才是寿光蔬菜成功的关键所在。

大师、匠人、专家,如果我们将这几个词语用在一位菜农的身上,不知道您会不会觉得,多少有些不合适?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寿光,许多种植经验丰富的资深菜农确实担得起这些title。

搞农业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中国人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在菜农们看来,被种子“卡脖子”却无能为力才最是难受。

据一位种植业老板回忆,曾经为了一颗进口的彩椒种子,中国人需要花1元/粒的“天价”去采购。

而为了保证成活率,一亩地往往需要撒上千颗种子,光是种子成本就足以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

本土种不出来,就只能依赖进口,利润也随之进一步被稀释。

网图

可就是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无数的寿光菜农和专业研发人员便已经突破了曾经的掣肘,将市场上国产菜种的占有率拉高到了70%,不再需要大量依赖进口。

除了育种,寿光菜农对大棚的持续优化,同样尽显“匠人精神”。

1989年的初代大棚,除了能在冬天里为菜苗保暖之外便没有其他用途,施肥灌溉全靠人力。

而随着寿光菜农们对大棚性能的需求逐渐提高,大棚技术的更新迭代也逐渐加快。

除了能够自动灌溉施肥、控制棚内温度变化之外,在技术专家的支持下,部分大棚还实现了手机远程遥控的设想,越来越智能化。

网图

回到文章开头的“寿光菜农人均40万”这个数字,究竟是真是假,笔者并没有在网络上查找到可作为数据支持的官方宣贯。

但读完这篇文章,相信朋友们心中应该也有所感知,在这样一个高度标准化、全产业链化的行业聚集地之中作为一环,想不富都难。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在2023年初“口罩三年”刚刚开启时,寿光曾“豪捐”350吨新鲜蔬菜,以最快的速度驰援武汉。

2023年,满载蔬菜的寿光大卡车同样又积极支援上海,缓解了居民生活物资紧缺的严峻局面。

比起会种菜,泥土中长大的寿光人,其实更会做人。

如今的寿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菜篮子”,也希望新一辈的寿光年轻人能够砥砺行事,一如既往保证菜品的高质量,守住来之不易的好口碑。

-End-

参考资料:海报新闻:《寿光蔬菜与韩师傅的故事》shirley雪梨酱:《中国蔬菜之乡,产出供应近10亿中国人,当地菜农年收入高达40万》中国贸易报:《寿光何以成为我国“菜篮子”?》跳海大院:《山东寿光菜博会,农业版的迪士尼》农业科技报:《谁说农业不赚钱!?人均年收入40万+,寿光蔬菜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

作者:路遥

编辑:一乙木

特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