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术运动简介
中国武术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土壤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从古到今,武术始终伴随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一路走来,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文化全息载体,成为中国的“国粹”,被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的符号。
四川地区的武术运动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武术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四川的武术统称为“峨眉武术”,被誉为中国武术三大流派之一,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对中华武术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在四川地区收集到了68个门派、2368种徒手、器械、对练套路、练功方法和技击项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术250多种更为丰富多彩,历史起源更加久远。建国以来,四川省武术运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武术名家。如“武医宗师”郑怀贤,新中国第一代“猴王”肖应鹏等。
我省有影响的武术名家简介
郑怀贤(1897-1981)
郑怀贤又名郑德顺,河北省白洋淀安新县安新镇北辛街人。中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郑怀贤因其造诣,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骨伤圣手”。
郑怀贤先后师承李洱庆、魏昌义、魏金山、孙禄堂等人。1936年,经过激烈地层层选拔,成为国家国术队员之一,赴柏林11届奥运会表演国术。郑怀贤回国后,辗转到成都,被聘请到成都体育学院任教。他一手创办了“武术系”与“运动医学系”。郑怀贤在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工作期间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峨眉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怀贤主要著作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运动创伤学》、《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参加编写了《中国中医百科全书·运动医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伤科学》部分条目并任编委,曾获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其中的《正骨学》已被译成外文,传播到海外多个国家。
李雅轩(1894-1976)
李雅轩,名椿年,河北交河县人,自幼习武。初随少林武师陈殿福学习长拳,1914年拜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浦为师,专攻太极拳。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国术馆。次年,追随杨澄浦到杭州国术馆,担任太极拳主任教员一职。1934年,南京组织太极拳社,被聘为该社社长。1935年任国民体育学校国术组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辗转到武汉,后至重庆,最后定居成都,任四川省国术指导。1946年,任原国民党二十八军军官总部队上校军官,教授武术。1947年任陆军大学三级教官。解放后,被聘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体委太极拳教练。李雅轩深得杨澄浦真传,在太极拳、刀、剑、枪、推手、散手方面技艺全面,造诣精深。1953年代表西南地区参加全国民族形式武术表演大会,荣获优等奖。李雅轩为人和蔼可亲,教拳严谨有法,循循善诱。1976年逝于成都,终年82岁。李雅轩对四川地区的太极拳传播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四川太极拳事业开拓者之一。
张振英 (1896-?)
张振英,冠县人,回族,出生查拳世家,其父张其维,全能武术家,尤其以祖传查拳独步武林。1980年从张其维习查拳、滑拳。1915年,入山东济南国术传习所。1917年任泰安三中国术教员,兼任驻军国术馆教官。1925年开始在济南教拳。
1928年在南京全国武术会考中跻身前5名,获冯玉祥将军所赠“仁义道德”剑一柄。同年,在南京中央国术馆教授班学习并任班长,后被聘为一级教授,并且与其弟张英健及其朱国富、朱国禄等人共同学习拳击。1931年任黄埔军校国术教官,期间曾获国术馆内部拳击对抗赛冠军,多次参加与日本、蒙古等国武术比赛,均获冠军,一时轰动武坛,为中华民族争光。1938年随军校西迁入川,后在成都定居,授徒甚众,是四川查拳发展的宗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事查拳研究工作,并应成都体育学院之聘传授查拳。晚年专心从事查拳技艺研究,自编和与人合编了《查拳概况》、《五路查拳》等书籍。
肖应鹏(1915-1997)
肖应鹏,字韦飞,湖北省武汉市人,有第一代“猴王”之誉。肖应鹏自17始学武艺,后入当地国术馆习练拳套,嗣后入重庆武英国术专科学校深造。先后向张正忠习太极玄门剑、拔步单刀与形意拳,从丁世容习吴式太极拳、形意拳与八卦掌,从胡建秋练硬气功、醉拳、子午拳、猴拳等。刻苦自励,技艺精进。1948年任重庆警察学校国术教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汽车驾驶员,并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苦练钻研猴拳武艺。
为求得猴拳之真谛,家养猕猴,以悟其性、仿其形、取其灵,深得其奥妙。在此基础上创编了“猴拳”、“猴棍”等套路。1953年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以一套猴拳获优秀奖。受邀前往北京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表演,获得好评,旋即被选入首批国家武术集训队。1979年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邀请大会获猴拳一等奖、1980年参加在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邀请大会获猴棍优秀奖,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武术比赛,以猴拳、猴棍等演练荣获多次优秀奖、一等奖等奖项。
王树田(1918-2005)
王树田,河北新城人。国家级武术裁判,成都体院武术教研室主任,四川省武术馆总教练.中国武术协委员、四川省武协副主席。
1925年8岁时,即师从武术名家朱国福先生习武。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第一期武术专修班;1935年,时年十七岁的王树田更是一举夺得湖南省国术比赛大会搏击冠军和摔跤亚军,名声顿起,任教于湖南省国术训练所,后考入湘军军事训练处技术研究班高级组学习;1937年,担任湖南国立第八中学国术教员;1939年,担任四川省警察训练所暨空军机械学校国术教官。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四川省体育专科学校(现成都体育学院),一直工作至退休。1953年,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荣获一等奖,到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表演,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高度赞扬。曾参加国家体委组织甲组拳、械套路及《六路弹腿》的创编工作,也促成过80年代神州大地第一擂----首届蓉城武术擂台赛的举行。王树田先生既是传统武术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武术套路及现代散打运动的先驱者。
数十年间培养学生和弟子达数万人,遍布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学生和弟子在国际国内重大武术比赛获冠亚军数十人。多次率领四川省武术队和摔跤队参加全国比赛。多次担任全国及省市武术比赛和摔跤比赛的总裁判长、仲裁委员等工作,对中国的武术事业了如指掌,被誉为“中国武术活字典”。
1985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新中国体育开拓者金质奖章,1988年被国际武术节组委会授予国际武术贡献奖,1996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中华武林百杰,后被授予中国武术银龙八段。2005年被世界文化科学研究院评为“世界著名十大武术教授”。作为中国武术著名的代表人物,载入《四川武术大全》、《中国武术人名词典》、《世界人名录》等大型辞书。
林墨根(1920-2007)
四川资中人,杨式太极拳传人,中国武术八段。曾任四川省武术协会荣誉委员、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武术馆太极推手总教练、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会副理事长,被誉为“四川太极推手第一人”。
林墨根师从杨澄甫的得意第子李雅轩,得太极拳真谛,耄耋之年仍和年轻运动员对垒,有“四川太极拳推手第一人”的雅号。1992年林墨根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全国重点单位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先后与全国推手总裁判长和比赛的重量级推手冠军较技,让人们领略了神奇的太极拳功夫。林墨根六十余年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和特点,一生桃李满天下,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被成都市武术协会授予“蓉城武术之家”的光荣称号。2005年,林墨根和四川省太极拳推手研究会研究制定了“全国武术功力大赛”项目“夺桥徒搏”的竞赛规则和运动器械。林墨根编著有《太极内功十二类功法》《上善若水,守常抱一,身得则万物备》《太极释义》等论文和著作。
习云泰(1935-)
习云泰(曾用名习云太),1935年12月生,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国际武术散手道黑带九段。曾担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学会常委、中国武术科研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四川省及成都市武协副主席、武汉体育学院客座教授、解放军体育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首批特聘专家。
习云泰培养了众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世界、亚洲及全国冠军。他曾多次应邀出国前往德国、法国、加拿大、瑞士、苏联、日本、捷克斯洛伐克等进行表演授课及学术交流。习云泰在武术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贡献。其所撰《中国武术史》,填补了新中国武术史研究的空白。此外,他还编著其它武术书籍、教材等数十本,先后获国家教委特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两次获国家体委一等奖。
1985年,习云泰被国家体委授予“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奖章,1988年获国家武术贡献奖。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先进工作者荣誉奖,同年当选为当代中国“十大武术名教授”,2010年获香港国际武术节特殊贡献奖。
习云泰现任四川省武术协会顾问,徐州市武术拳法研究中心顾问,峨眉武术研究会顾问,全球功夫网顾问,中国尚派形意拳联合会名誉主席,国际功夫联合会名誉顾问等职。
邹德发(1937-)
四川省自贡市人,笔名周华、蜀珍。中国武术段位制八段、国家级武术裁判,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副教授,曾担任四川省、成都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老年体协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俱乐部)主任、理事长、龙泉驿区青少年宫武术培训中心技术顾问。
1955年,邹德发考入成都体育学院,入院武术队。1987年3月晋升为体育专业(武术)副教授,主要从事武术教学和训练。1977年至1990年间先后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副、正主任和竞技学校技术教研室主任。邹德发自幼习武,曾参加1960年、1964年、1965年、和1972年全国武术比赛,获得醉拳三等奖、空手夺双枪优秀奖。
自1956年起数十次担任四川省、全国性大型武术比赛、裁判员、副裁判长、裁判长、副总裁判长、总裁判长、仲裁委员会主任等职。1986年9月至10月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员应邀出访日本东京、福岗、大阪,并担任第三届全日本武术太极拳比赛大会裁判长,表演八卦连环掌、对擒拿等拳艺,受到热烈欢迎。由于武术工作突出,1989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优秀裁判员”称号。邹德发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高级人才,如郭洪海、陈坚、任刚、李殿芳、熊长贵、彭英、刘小川等。
邹德发发表了《玄虎拳》、《浅谈几种峨眉稀有拳》、《峨眉派五龙拳概说》、《峨眉五虎拳》、《峨眉缠丝拳》、《浅谈峨眉派武术的技术特点》、《图说峨眉散手实战》、《八卦连环掌》、《八极拳》、《通臂拳》、《对擒拿》、《论峨眉武术(上下篇)》等论文、著作。
邓昌立(1940-)
邓昌立,四川重庆人,国家级武术教练。曾任四川省武术馆副馆长、省武协副主席,文革后任四川省武术队总教练等职。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顾问等职。邓昌立1956年入成都体院中专班专修武术,毕业后留本校附中任教,1964年调院武术教研室任教。
邓昌立自幼好武,1956年考上成都体育学院后,跟随郑怀贤老师学习形意、八卦,跟随王树田老师学习散手、刀、长拳,跟随兰素贞老师学习绵拳、查拳、剑。邓昌立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1976年,邓昌立被调任四川省体校武术教练。在任期间,该队在1980、1982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连获男子团体亚军;1986、1987又连获女子团体冠军;男、女队先后共获金牌39枚。曾4次任中国武术代表团教练,出访西德、日本、英国、马耳他、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5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三级奖章;1985年又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第六届全运会夺得了分量非常重的团体总分第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记大功一次。八十年代,邓昌立先生还参加过多部电影的拍摄,如峨嵋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峨嵋飞盗》以及《大凉山传奇》、《自古英雄出少年》等。
1993年,受援外办派遣,邓昌立作为专家赴印尼,援助印尼组建国家武术队并担任教练。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邓昌立执教的印尼队就在东南亚运动会中拿了四个第四,在世锦赛上拿到了枪术第五名。2006年3月,受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重竞技系聘请,邓昌立担任四川省武术队顾问兼队委会成员。
温佐惠(1952-)
温佐惠,女,成都体育学院教授,硕土研究生导师,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武术九段,首批武术套路国际A级裁判。曾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等职。曾为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带头人,首届教学名师,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武术》负责人,四川省体育学科教授任职资格评议组成员,成都体育学院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1975年考入成都体院,师从王树田、周德发、郭洪海等老师学习长拳、南拳、大刀、形意、八卦、太极、八极等各流派拳械,多次参加省市、全国武术观摩比赛、全国工人运动会武术比赛,获得了南拳、大刀、对练等金牌、一等奖。
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原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期从事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等层次的武术教学工作。2010年评为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三等奖。多次承担全国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的教学、晋级考试工作,并多次参与国际、国内武术规则制定与修改工作。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总裁判长工作(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并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武术十佳裁判员”。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芬兰、罗马尼亚、韩国、越南等国讲学、任教和裁判工作,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厅局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有《实用自卫拳法》、《巴蜀武术》、《飞叉》等武术专著。参编《体育与健康》、《中国武术推手》、《中国武术教程》、等十多部专业教材,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亚科会、第三届世界老年人运动会于健康论文报告会(芬兰)等国内外重大学术会议。
任刚(1958-)
任刚,重庆市人,国家级武术教练,中国武术八段,现任四川省武术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段位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
1972年起师从与武术名家王树田、习云泰、邓昌立、邹德发等老一辈武术家学习中国武术。1978年,任刚进入四川省武术队,1979年当选四川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任四川省武术队副领队、助理教练,1988年任四川省武术队女队主教练,1997年任国家武术队主教练,1998年任四川省武术队总教练,2001年12月任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2002年任国家武术队主教练,2003年4月任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主任,2003年3月任国家青少年武术集训队教练,2006年2月连任四川省武术队总教练,并任项目责任人、队委会主任。2006年3月,任刚任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重竞技系副主任,2007年4月任四川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2008年,任刚获中国武术八段。2010年至2018年,任刚任四川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四川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2011年8月,任刚被聘为国家武术队总教练,2012年6月,他再次任国家武术集训队总教练。
多年来共培养了3名世界冠军,9名洲级冠军,20余名全国冠军。三次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特等功);获得4次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国家体育运动奖章;获四川省政府奖励: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95年被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当代中华武林百杰”。
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特聘教授、内江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成都大学特聘专家。其科研成果主要有:国家武术院课题《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制胜规律》;个人专著《中国通背拳》、《通背拳连环秘技》,《太极道养生功法》;论文《武术套路的形式结构与意识结构》、《武术套路制胜的基本要素探析》、《竞技武术套路制胜因素与谋略的研究》等。
刘太福(1951-)
刘太福,成都人,中国武术八段、中华“武林百杰”、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协裁判委员会委员。曾任四川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川省武术馆副馆长、馆长、四川省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刘太福1960年开始习武,1974年考入成都体育学院,擅长“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武艺。1983以来,先后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武术决赛副总裁判长,第十一届亚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第五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副总裁判长,第三届东南亚运动会武术比赛副裁判长等。1985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裁判”。 1998年被四川省体委评为“四川省优秀武术裁判员”。1986年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武术遗产挖掘整理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世界武林百杰”。曾参与《中华武术》杂志、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峨眉武术行》专题片拍摄。曾参加编写《四川武术大全》与《四川武术拳械录》并任副主编。
肖家泽(1951-)
肖家泽,现任四川省武术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内家拳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武术协会王树田武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中国武术八段。
肖家泽自幼随吴振环习练峨眉武术及骨伤科。1966年,他又拜师胡子文为师,习练直隶派武功。1988年,肖家泽拜武术名家王树田为师学习形意、八卦、太极、查拳、八极等各流派拳械。2002年,他又拜吕紫剑为师学习八卦掌、九环八卦双刀等拳械及医术。1983年,参加四川首次武术散打比赛,获得无差别级冠军。2004年,肖家泽参加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八卦掌、岩鹰拳两块金牌。2005年,他又参加了中国传统武术节,获得了两项冠军。
1971年10月至1983年10月,肖家泽任电子科技大学校医院中医师。1983年至2004年2月开办四川省第一所私立武术学校——成都市私立武术健身学校,任校长、董事长。1991年,该校更名为“成都市峨眉武术学校”,在校生达两千多人,培养出了许多峨眉武术人才。1985年,肖家泽与马明贵等人一道倡议并筹备全国首届武术擂台赛,被省体委采纳,启动了全国首创的“蓉城擂台赛”。
肖家泽不仅武艺精湛,而且擅长中医、书画,被尊称为“三国(国术、国医、国画)先生”。同时,他还在宾馆、驾校、房地产、金融投资等领域均取得成功。
吴信良(1951-)
吴信良,中国武术八段,国家级散打裁判,现任中国体育学会武术分会委员、四川省武术协会传统委员会副主任、峨眉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峨眉武术联合总会秘书长、总教练。曾任四川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第一任散打教练等职。
吴信良自幼酷爱武术,幼年时受峨眉武术拳师田禾影响较大。后师承多家,技艺大进,终成一代峨眉武术领军人物。1965年,吴信良拜胡子文为师学习直隶门马派功夫。1971年,拜张传警为师学习军警实战格斗技艺。1972年,他又拜肖应鹏为师,专攻猴拳猴、猴棍等峨眉拳艺。1985年,他拜入赵子虬门下,学习峨眉化门武艺。1985年,他被林墨根收为门徒,主攻太极推手技艺。除此以外,吴信良还得到王树田等名师的指点,对八卦掌、八卦散手刀等拳艺有独到见解。
吴信良多次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曾获通臂拳银牌、醉拳金牌、醉剑金牌。同时,先后获省、市级武术比赛各单项冠军十余次。吴信良习武之余还钻研学术,著有《峨眉散打术》、《峨眉功实战精择》、《醉拳、醉剑和醉棍》、《实用女子防卫术》、《实用防身术》、《擒拿自卫》、《防暴格斗》、《实用摔法招招绝》、《实用拿法招招绝》、《世界搏击精粹》等13本个人专著。拍摄有武术教学片《峨眉散打术》4集、《中华武术实战教材》1集、《中华武术养生系列片》3集、《女子功夫》2集、《峨眉拳一、二路》1集等,并在各类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他还参加了电影《南拳王》的拍摄,担任电影《警官与侦探》、《布达拉宫秘史》,以及电视剧《古堡恩仇》、《江南试剑》、《恐怖电话》、《拳师恩仇记》、《妹妹呀你莫要慢些走》、《鬼城枪声》、《爱火情仇》等片的武打设计。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与国际频道、湖南卫视、北京卫视、湖北卫视、青海卫视等采访出镜。
赵斌(1966-)
赵斌,重庆人,教授,硕土研究生导师,中国武术七段,武术国际A级裁判。现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协会常委,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赵斌自幼习武,1983年考入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习,师从王树田、陈坚、兰素贞、叶道清、邹德发、郭洪海、温佐惠、周直模等老师。曾获得双刀全国冠军,通背拳全国体育院校比赛冠军等。198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武术教学、科研、训练与管理等工作。
赵斌多次承担全国散打裁判员培训班的教学、晋级考试工作,参与国际、国内武术散打规则制定与修改工作。多次担任国内外重大散打比赛的裁判长工作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裁判员”、“全国武术十佳裁判员”。
近年来,主持“繁荣发展峨眉武术文化的目标、方向与实施路径研究”、“四川‘峨眉武术’旅游品牌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等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4项。公开发表“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研究”、“关于峨嵋武术分类中五花八叶的历史渊源考证”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传统武术创新发展与现代健身的审视研究》、《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
刘志钢(1960—)
刘志钢,1960年6月出生,成都人。武术套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七段,国际A级裁判。现任成都市武术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钢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后到四川省原南部县体育局任武术教练,1984年7月调任成都市体育中心武术教练。 1986年1月其任成都市城北体育馆武术教练。1999年4月升任成都市武术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钢担任过世锦赛、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亚运会、世青赛、全运会、东亚运动会、世界武博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裁判工作。他为四川地区培养了大批武术后备人才,在任职成都市武术跆拳道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期间工作表现出色,为成都市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熊长贵(1961-)
熊长贵,成都人,武术高级教练。曾多次荣获全国比赛猴棍冠军,被誉为“第三代猴王”。1970年师从与武术名家王树田、邓昌立、邹德发等老一辈武术家,开始业余武术训练;1972年,开始参加全国武术比赛;1975年,选调四川省青少年儿童业余体校集训;1977年6月,四川省武术队正式成立。此后,代表四川省参加第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从1976开始连续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并在1978年参加第四届全运会,荣获棍术第四名,1980年在昆明全国武术比赛上荣获猴棍冠军。1981年,在福州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对练冠军, 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中荣获猴棍冠军,棍术亚军。全能第四。1984年湖北武汉全国武术比赛,猴棍冠军。同年,由运动员兼任助理教练,1985年,宁夏银川全国武术比赛中荣获猴棍冠军。1986年退役,担任武术对二队主教练,1987年当任新加坡国家武术队教练,所带队员陈娅兰获得首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剑术第三名。1987年底返回四川队,担任男队主教练一职到1998年,后到训练科。此后参加过多部影视剧的拍摄,譬如:《自古英雄出少年》、《神厨》、《新少林寺》、《海灯法师》。并荣获1988年全国第二届“十佳演员“称号,此外,在武术队期间,由于成绩突出,荣获省十佳运动员称号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三等荣誉勋章以及省体育局授予的一等功。曾多次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海外三十多个多家。2006年,再次担任四川武术队男队教练,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