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挪威人得知布雷维克案件将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很快便在该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很短的时间内,就有超过两万人联署反对影片拍摄。
2011年7月22日由安德斯·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发动的“独狼式”恐袭事件,是自“二战”结束以来,挪威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刑事案件。这个极右翼分子先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中心首相办公室附近引爆了汽车炸弹,造成9人死亡,30人受伤,随后转往奥斯陆附近的于特岛,袭击挪威工党青年营,导致68人死亡,66人受伤的惨案。
安德斯·里耶(上图)饰演布雷维克(下图为原型)布雷维克让挪威这个犯罪率非常低的国家遭遇了一场浩劫,许多人的心理创伤,并未因其被判处21年监禁得到缓解。这个背负77条人命的“杀人魔”,仍然时不时跳将出来,比如他公然在法庭上行纳粹礼,比如他抱怨在监狱内遭遇“非人待遇”(现实情况是挪威的监狱条件非常好),还比如欧美极右翼都将其奉为英雄。
因此,虽然客观从创作角度看,布雷维克案件非常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但它需要过两关:一是如何叙述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不被有些势力所利用或美化;二是如何过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关。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海报片名“22 July”(《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的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困扰,那便是该片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这位英国导演以其执导的《谍影重重》系列闻名于世,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专长——善于在一个密闭时空设定里拍出一部惊悚片来,比如讲述“9·11”事件的《颤栗航班93》、以伊拉克战争为主题的《绿色地带》、记述索马里海盗劫持人质的《菲利普斯船长》等。
许多挪威人担心的就是这位英国导演会将布雷维克案件拍摄成一部“消费”受害者的惊悚片。不过显然挪威人的担心有点多虑了,格林格拉斯这回试图用更宏大的尺度记录这起惨案,他运用的是戏剧里经典的三段式结构,用以讲述惨案本身,幸存者如何在生理和心理上复建,以及挪威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格林格拉斯(右)在片场所以,格林格拉斯这次并没有把电影拍成《颤栗航班93》,在那部电影里,详细讲述了美联航93号航班在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劫持后,机上乘客与机组人员与之搏斗,最终飞机坠毁在宾夕法尼亚的始末。
而在《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里,7月22日的故事差不多只有30分钟的篇幅,随后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与其说在讨论案件或者说布雷维克这个凶手,不如说它在试图探寻事件的根源,即欧洲的极右翼主义。
这种尝试并不能说是成功的,正如一些影评人指出的,该片的节奏感出了问题,或者这么说,由于存在多中心叙事,影片的故事线有些散。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当然,影片最后让受害者与行凶者两条线产生了交集,还是能够看出导演的努力。同时也能隐约看出,影片拍摄初期的那次联署反对运动,对于电影本身产生了影响,主创者多少有点缩手缩脚,陷入了必须还原现实的束缚中。
《我们中的一员》书影格林格拉斯多次在媒体上表示,他在创作这部影片时,主要参考了挪威女记者阿斯内·塞尔斯塔德(Åsne Seierstad)所著的非虚构作品《One of Us: The Story of a Massacre in Norway -- and Its Aftermath》(我们中的一员:挪威大屠杀的故事及其后果)。正因此观看《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总有一种观看纪录片的感觉。还有一点不可否认,格林格拉斯在1980年代曾在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担任调查记者。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入围了今年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很凑巧的是,另一部有关该事件的电影,《于特岛:7月22日》(Utøya 22. juli)也入围了今年第68届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
《于特岛:7月22日》海报相较于《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于特岛:7月22日》似乎更受到挪威本地观众的偏爱,这部电影在2018年的挪威国际电影节上收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女配角两项大奖(共获得8项提名)。
《于特岛:7月22日》把视角仅截取在布雷维克袭击挪威工党青年营的始末,导演艾瑞克·波普的大胆之处在于,他试图把这部90分钟的长片一镜到底,该片连续5天尝试一镜到底的拍摄,最终版本采用的是第四天的拍摄素材。
有关于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系列案件,未来还会有影视工作者尝试拍摄。因为这一次次的拍摄有助于让世人了解极端主义的危害,同时也是一种警醒。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战”结束百年纪念仪式上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完全相反,民族主义是对爱国主义的背叛。”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是马克龙在含蓄批评特朗普的相关言论,但这何尝不是对于欧洲日渐泛滥的纳粹思潮的警告,这种针对犹太人、同性恋、残疾人、罗姆人等少数族群以及外来移民的极端思潮,并没有因“二战”终结而消亡,如今基于对全球化的恐惧,这些极右翼思潮在大西洋两岸联合得越来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