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简单的题,给孩子反复讲不会,你可能陷入了「知识的诅咒」<怎么看孩子作业对错的题目>

简单的题,给孩子反复讲不会,你可能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看点    知识渊博的教授,可以在大众课堂上娓娓道来,但辅导孩子的题目时却很头痛。为什么家长认为理所当然的解题思路,孩子却难以理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带来的沟通不畅?其实,孩子和家长的知识储量不平衡,带来了“认知偏差”,而家长却忽略了知识背后的复杂性,很难切合孩子的角度......

文丨罗玲的空间   编丨小言   排版 | 袁梓曦

网上有句话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家长和孩子很容易发脾气的一个「战场」,就是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其中一个很常见的原因是,家长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反复教孩子,孩子依然不会。

出现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成年人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让家长上头的“元凶”「知识的诅咒」是指,一旦我们掌握了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别人不知道这个知识的状态。而由于彼此的认知级别不对等,我们也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全清楚地解释给对方。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牛顿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游戏研究。

 

她把参与人员分为两组,分别是敲击组和猜测组,两两配对。敲击组每位成员拿到一份有25首歌曲的清单,歌曲都是大家熟悉的,例如《祝你生日快乐》。每位敲击者从中挑选一首歌,叩击桌子,把节奏敲给另外一名猜测组人员听,猜测组人员要猜出是什么歌。游戏开始之前,敲击组成员对结果进行了预测,认为猜中很简单,答对概率应该在50%左右。而实际上,猜测组的成功率仅为2.5%。敲击组传递的信息,40次中才有1次被理解,但他们却认为2次就应该有1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源于敲击组和猜测组脑中的知识差异。敲击组知道那首歌的名字,比如《祝你生日快乐》,于是他敲击桌子时,脑海里一直在循环这首歌的曲调。但对猜测组来说,他不知道这首歌是什么,他们所能听到的仅是:嗒,嗒嗒,嗒嗒嗒……这样稍微有点节奏的敲击声。 作为敲击者,他们已经拥有的知识(歌曲名字),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当他们敲击的时候,他们想象不到听众听到的只是敲击声而不是曲子。这就是「知识的诅咒」。 通常,在这几个场景下,非常容易出现「知识的诅咒」:

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时。

别人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

我们教授别人知识时。

恰巧我们和孩子的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存在。于是,陷入「知识的诅咒」就很容易脾气上头。破除诅咒五步法,也是深度自我学习的好方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家也不用泄气。因为「知识的诅咒」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即使爱因斯坦也遭受过「知识的诅咒」。发表第一批相对论三年后,爱因斯坦去了瑞士伯尔尼大学任教。第一学期开课后只有三名学生报了他的课,第二学期的物理课程只剩下一个学生续报,于是这门课惨遭取消。在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里,作者也提到:「爱因斯坦从来不是一个会启发学生的老师,他的授课基本上杂乱无章。」或许在爱因斯坦眼中,很多基础知识不需要解释,但学生却云里雾里。「知识的诅咒」把最优秀的专家也变成了差劲的老师。但只要我们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与孩子的学习沟通中,就能避免无意义的情绪发泄,并且尽量减轻它的影响。

01 

ADEPT法

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认知科学教授Douglas提出了一种方法,能够让新手更轻松地理解专业知识,叫做ADEPT法。这个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我们辅导孩子的学习、以及给孩子讲解任何他还不明白的道理与知识上。ADEPT分别代表:Analogy类比:这个概念像是什么已知的东西?类比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让孩子将不懂的概念与已知概念联系起来,探寻各种事例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不仅能让孩子理解原理,还能提升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方式。在进行类比时,有两个关键:一是,一定要用孩子熟悉的东西做类比;二是,多个例子作类比,效果更好,更准确。Diagram 可视化:把这个概念画出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大脑的一般功能用于视觉处理,因此,图表可以让一半大脑活动起来。千言万语不如一幅画。一幅图形比一百句话更说明问题。我们可以使用自己制作的示意图,或者照片,来说明一个看似抽象的概念。

例如,如果是向人解释什么是正弦函数,没有比直接给出一个正弦函数示意图更直白明了的了。

Example 实例:有什么身边的案例?举例可以让读者或听众找到实际应用的例子,且可以自行体验,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为了解释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是弹簧振子。

一块有质量的物体固定在弹簧的一端,弹簧的另外一端固定在墙壁上。拉扯一下物体,让物体随弹簧振动起来,此时,物体偏离原点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就可以用正弦函数描述。

Plain English 大白话讲解:如何向一个小孩讲解这个概念?

通常,孩子的认知对比大人,要更加狭窄。只要能给一个孩子解释清楚概念,就非常地通俗易懂了。要达到这个效果,一个方式就是使用极简语言描述。把长句分成短句,短句中涉及的概念,加上类比和举例。

比如跟一个没见过柚子的人介绍柚子,如果说长得像你头那么大的橙子,别人可能就秒懂了。

Technical Definition:真正专业的定义和描述是什么样的?

有了前几步的铺垫,最后还需要把专业的定义和概念传递给孩子,这样才能对这个概念更加准确地理解。

例如,通俗地介绍完柚子之后,可以补充一句,柚子是芸香科柑橘属乔木的果实。

02

同频理解,缩小信息鸿沟

除了在讲解时,注意使用上文的五步法外。还可以做一些提前准备,让信息差的鸿沟缩小。例如,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要长期深入了解孩子学到什么程度,能够对新的概念理解到什么地步。并且,明确学习的接受对象是孩子,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讲解语言。以及学习前让孩子养成事先预习的习惯,在老师和家长讲述新的概念时,孩子的大脑中已经有了部分了解,就能让彼此的认知层次更加接近,吸收效果更好。小 结当然,无论如何去注意这个问题,知识的诅咒会始终存在。但下次再碰到给孩子辅导作业,至少可以认为这是个普遍现象,不用对孩子学不会过于气愤了。

发现优质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