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创业者谈硅谷AI人才争夺战:这里不看年龄、学历,只要技术过硬<硅谷初创公司的员工待遇>

创业者谈硅谷AI人才争夺战:这里不看年龄、学历,只要技术过硬

硅谷是新一轮AI革命的中心,为打破信息壁垒,搜狐科技「硅谷AI见闻」年度企划《10位华人的硅谷AI见闻》系列报道。未来,我们将与硅谷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投资人、学者展开深度对话,看看在埃隆·马斯克、山姆·奥特曼这些大佬的声音之外,Ta真实的水位和水温如何。

作者 | 任婧瑄

编辑 | 杨锦

运营编辑 | 王一晴

AI初创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在硅谷涌现。

三五个年轻人在咖啡厅里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撑起一家初创;也有些直接将卧室变成了小工作室,日夜兼程;还有些和Kevin Jiang的创业团队一样,在经历疫情等因素后开启了远程办公模式。

从年初的裁员潮再到最近的收购潮,硅谷大大小小的公司仿佛也迷上加班文化,“卷”了起来。我们是否正在见证一个新的硅谷时代?

00后AI创业者Kevin介绍说,湾区一直以来都是这般火热,几年前加密货币流行时也是如此。

如果不辍学,瑞典籍华裔Kevin现在应该刚刚从UCLA毕业。名校辍学创业的案例在美国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要么边创业边读书,要么先创业再辍学。Kevin在大二时却做了一个大胆且少有的决定:瞒着父母从校园“裸辞”。

从小就酷爱读科幻小说的他,辍学后从洛杉矶移居到了高科技巨头云集的硅谷所在城市——旧金山,一头扎进了热衷许久的机器学习当中。

2023年,刚刚20出头的Kevin进入了当时还很冷门的AI 陪伴赛道,创立了Azimov公司。

“当时还没有ChatGPT,所以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从零做起,所有的模型也都是自己研发训练出来的,这也让我们对AI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Kevin说。

Kevin向栏目描述,现在当AI创业者们聚在一起时,比较流行的两大话题一个是AI Agent,一个是构建端到端语音AI解决方案,这也是他的公司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它涉及到语言模型和语音模型,需要处理语音输入输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没必要每家公司都自己做。因此,现在有许多公司试图将整个流程打包,作为B2B解决方案提供给其他企业。”他解释道。

硅谷创投圈“AI+SaaS”的态势如火如荼,OpenAI、Anthropic等知名公司都将变现希望寄托于这一途径。和ChatGPT一样,Azimov也兼具B2B和B2C 业务。

Azimov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专有技术栈的定制解决方案,具体服务包括使用其API,设备集成、本地部署集成、定制模型等,协助企业制定或优化聊天机器人,通过虚拟人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To C 方面,Azimov 团队正在为它的一款娱乐类B2C应用——Otherhalf忙得不可开交。目前这款产品已完成Beta轮测试,正式版App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全球上线。

硅谷AI人才竞争激烈

重技术不重年龄、学历

年纪轻轻顶着CEO title的Kevin,雇佣“比自己聪明”、懂技术、经历更丰富的员工,一开始压力大到恨不得比求职者还紧张。

除了在时间上下血本之外,他最初的办法其实挺“愣”的,就是把招聘方法和选人眼光的格局都打开。比如,Azimov的第一个员工既不是在LinkedIn也不是在Glassdoor这种传统的北美招聘网站上招的,而是Kevin在Twitter上发现的一名不到20岁的产品设计师。

“他比我见过的任何资深设计师都要出色,这个人不仅精通UI(用户界面)、UX(用户体验)等其他产品设计领域,同时还擅长3D软件、掌握3D技术——我们的工作中就需要大量运用3D引擎。”他说。

不止Kevin,在硅谷,不少AI创始人的招人观念里,只要专业技术过硬,年龄、学历都不是问题。

在资金到位,团队和产品也慢慢有了雏型之后,Kevin的招人方法也更加老练——展示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和产品优势,以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某位拥有20多年行业经验的知名游戏公司前CTO,就是这么被Kevin吸引过来,担任创始工程师一职的。

不过,大多数AI创业者在招到人之后,又会面临一个新难题——如何留住人?

硅谷今年的AI人才争夺战尤为激烈。前有外媒曝光扎克伯格亲手写信挖DeepMind墙角,后有马斯克亲自认证战况发推:“这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人才大战。”

科技公司对初创下手抢人的事,Kevin也遇到过。他对搜狐科技坦言,Azimov不少员工都曾遇到其他企业提供更高薪酬待遇的事,但让他非常感激的是:“每个人都特别坚信我们的使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在未来充满问号的初创公司工作?计算机科学家Erik Meijer离开Meta时曾发文:“如果你想在大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些很酷的东西,那么待在大公司内部确实没啥优势。”

在硅谷的众多初创企业中,汇聚着一群对AI抱有强烈信仰,同时也对团队目标意志坚定、亲力亲为的年轻人。这种背水一战的氛围,在Kevin的团队中也不例外。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在OpenAI问世前,就从零到一搭建起自研大语言模型框架,早早踏上了AI创业之旅。

“以至于大家在一起都不觉得这是一份工作。”Kevin说。

IT圈内有句经典的老话“code, sleep, repeat”(敲编码,睡觉,重复),被问及这是不是他和团队的日常时,Kevin调侃到:“基本上是吧,还得再加上凌晨的好几顿麦当劳!”

显然,薪酬和巨头不再是AI人才们择木而栖的唯一标准,归根到底一句话,还是靠信仰。

GPT爆火后,

融资难度却加大了

“当时的AI普遍被视为一场巨大的‘赌博’。”

不同于最近两年才被裹挟进AI创业浪潮的年轻人们,Kevin决定AI创业时离ChatGPT发布还有一年。那时,即便是在科技前沿的硅谷,人工智能领域也相对平静,尚未掀起热潮。Kevin也因此被许多投资者以“看不到未来”为理由拒绝了投资。

虽然那段时间Kevin也因为融不到资极其焦虑不安、一度连续好几夜辗转难眠,但在不懈的奔波与沟通之后,他终于从一名谷歌前法务主管以及其他几位投资者手中筹得了130余万美元。

被问及募到这些钱对于硅谷的AI创业团队来说算不算多,Kevin表示,对Azimov来说算是个不错的数字,但算不上充裕。

“限制才能激发创新。我们当时没有像OpenAI那样的资源,所以我们学会了如何以非常节约高效的方式运行模型。” 他说。

ChatGPT横空出世后,人工智能投资热潮狂涌,但这对于早就入局的Kevin来说,其实弊大于利。

“融资难度确实加大了,因为投资者会认为领域已经饱和,他们手头有大量的人工智能项目可供选择。”他说。

在Kevin看来,现在虽然整个行业看上去很饱和、投资也很热,但其实有些投资人会将所有和AI沾边的东西都笼统视作AI公司,甚至将AR产品与AI混为一谈。他认为这“完全没有道理”,不仅过度简化了技术分类,还忽略了不同技术之间的独特性和价值。

据他观察,硅谷AI圈目前B2B竞争最激烈,B2C会稍微好一点,竞争程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