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道南学堂柳国隆: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

 

【图语: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

【立身国学教育网】(专稿 文/柳国隆)庄浪一中的中心花园高楼环矗,翠竹掩映,佳木葱茏,团花簇锦,虫鸟联唱的清幽环境中,安放着一尊孔子半身大理石雕像,是由七八级学子于庄浪一中六十周年校庆时捐赠的,雕像整体高三米,象征三千弟子;半身像体高72厘米,象征弟子中七十二贤;面南背北,示孔子有帝王之尊;像底座墨色大理石石板刻有魏体“克明峻德,格物致知”八个大字。底座下一圆一方,既暗示天圆地方又象征孔子圆融方正的人格。圆面漆成橘黄色,象征孔子曾讲学的杏坛。实际上,孔子像已不单是一座雕像,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底座上这八个字也不仅是八个字,而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缩影,它在立体地诠释庄浪一中“以人为本,内涵发展,追求卓越,锐意进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明德、启智、健体、卓越”的校训的同时,亦精当地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有教育家认为中国古代教育说穿了,应是“诚”与“明”的教育,而儒家经典《大学》卷首的这两句话八个字中的“克明峻德”即“诚”,“格物致知”即“明”。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所身体力行甚至不惜“栖栖”周游列国,宣讲的无不是一个“诚(德)”字,也无不是一个“明(智)”字,披阅孔子所修的《诗》《书》;所订的《礼》《乐》;所序的《周易》,所作的《春秋》,你会隐隐感到,不论这位“大成至圣先师”,这位世界顶极文化名人做什么,说什么,都无不以弘扬道德为己任,也无不以开启智慧,唤醒学子乃至整个社会人的理智为指归。“克明峻德”旨在“明道德之广崇”,亦即道德之发扬光大对个人、国家、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万物的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只有有了道德,人才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既有利于一己,又有益于他人的真正大写的人;国家才会成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岁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的国家;也只有道德,世界才能成为祥和安宁的世界,大自然也才能成为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唯其如此,呼唤道德良知便成为孔子毕生的使命。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德。”孔子所倡导的“忠孝仁悌”也罢,“仁义礼智信”、“文行忠信”也好,都是孔子一生风度、性格、修养的写照,也是他身教言传的典范。儒家的教育一言以蔽之,便是这个“德”字。故《经解篇》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孔子德教的具体内容有孝敬父母(孝),对朋友,他人心怀宽容,扩而至于爱国家乃至博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忠);讲信用,不自欺更不欺骗他人(信)等,孔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健康心理素质上的从容与淡静。黄仁宇说:“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凡事从容,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心态去保持他的悠闲”。遗憾的是,一般人总把目光死盯在孔子为宣传他的德政主张“匆匆如漏网之鱼,忙忙若丧家之犬”的一面,甚至把它和急功近利联系在一起,却无视他对安贫乐道的颜渊,对“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皙的赞许,以及对野心勃勃声言要做大国宰相的子路的批评。忘记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教诲。即使在周游列国,几遭险衅时,孔子也从未改变他“凡事从容”的主张。而正是“凡事从容”才成就了他“不惑”、“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智大勇的伟大人格。毫无疑问,孔子的“凡事从容”是建立在“不汲汲于功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断抵御各种私欲对心灵侵蚀的基础上的。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开宗明义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说“物格而后知(智)至,知(智)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在孔子看来,无论是治学、穷究物理,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先从修心养德开始,只有不遗余力地修心养德(明德),使之达到亲和万物(亲民)、“至善”境界,你的心思才不会烦乱。你的智慧才得以开启。大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之目的,是使人平时有一种履练,心所欲做而禁其不做,心所不欲而强其必行;俾使临事不致措置失宜,而能理智地去治学,做事。使自己成为象水一样悠然安详活活泼泼,利万物而不争——仁者乐水;又象山一样沉稳崇高,伟大的仁者,智者——智者乐山。孔子勉励弟子做学问要有“学而不厌”的态度,所谓“学而不厌”,南怀瑾认为不应解释为学习时不自满,而应解释为应有一颗宁静的心态,凡事我曾尽力,成败不必在我,保持一颗平常心,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学习的时候学习,做事的时候做事,任用自然,不假矫饰亦不粘着,心无旁骛,意不他驰,更不可急功近利,而应默默领会,精思慎取,务求真谛;孔子勉励从教者要有“诲人不倦”的品行。孟子认为育人者最大的乐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陶行知认为教师应有“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的佛教领袖舍身饲虎,入海救人,爱人爱世的献身精神,这也许是对“诲人不倦”的最好诠释。这种淡泊宁静,舍身忘我的精神,正是“格物”的目的之所在,“格物”一词,长期被人误解为“穷究物理”;“致知”也被解释为“获得知识”。但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许多古代、现代、当代著名学者却有另一种诠释:“格物”即消除物欲,情欲等各种私欲对人性的侵蚀。“致知”的“知”是通假字“智”字,即“智慧”,二者的关系即是通过消除私欲,培养祥和宁静的心理素质,以最大限度地开启智慧。这不但和前文所引《大学》中“大学之道……”一段话意思完全一致,而且与老子“有为而无以为,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乃至与佛教“诸恶勿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戒、定、慧”的传统哲学思想如出一辙。这种建立在“明德”、“积善”、净心净意等贤良方正的人格基础之上,被称之为“诚”(德)与明(智)的教育,道出了“智”之由来——只有不断清除心灵污垢,自觉抵御人欲、物欲的诱惑——“格物”,才能最终获得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智慧。否则,如一面镜子(喻智慧)上落满了尘土(喻各种私心杂念),再明亮的镜子也会失去其照物的作用。成语利令智昏,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足见孔子德育教育实则为启心益智的教育,他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前提,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伟大教育思想俭以修身,静以养德,格物以致知(智)的论述,其正确性早已被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科研成果所证实,世界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C·H鲁宾斯坦,沙洛维、戈尔等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事业成功,只有20%依赖于先天遗传的智力因素,80%则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所谓情商(EQ),即建立在无私无畏,果敢顽强,锐意进取,百折不挠,慈善博爱,豁达大度,质朴诚恳,明察秋毫,处事有度,乐于助人,勇于改过,知足知止,淡泊宁静等道德素养基础上的情感智力或情感智慧,此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诠释“克明峻德”、“格物致知”,正是为了阐明孔子教育思想的内核,引导学子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对当前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思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学子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尽最大的努力钻研后仍百思不得其解,我是不会引导他深入一层的。这句话用当代流行的教育术语说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满堂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孔子启发子路、曾皙、公西华等各言其志以及教子贡全面发展即是证据。

孔子并不否定人智商的差异,尤其强调环境污染对人本质智慧的障蔽,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力不同科”(《八佾》)的“因材施教”(朱熹语)原则,主张根据学生的智商、兴趣、知识层次,实施不同教育。孔子在教育弟子时从来不是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是认真听取他们的“言”(观点),观察他们的“行”(一举一动),然后根据各人的实际决定答疑时的难易、深浅、详略、繁简,因人而异,如对“仁”的讲解,于樊迟则言“爱人”,对颜回则言“克己复礼”。他对学生可谓了如指掌,“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直”(《论语·先进》)。正因为了如指掌,能根据各人的实际采用应机教育,使学生听他的课有如坐春风的感觉。这一点,真使我们今天大喊平等对话、分类推进,我是学生友,实则连自己学生姓名都不知道, “一视同仁”“千法一教”的“良师益友”们汗颜。

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孔子尤其重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境界,使学生能自觉地“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志),甚至可以“旁若无人”地“鼓瑟”,其气氛之轻松愉悦,学习兴趣之浓厚,与今天的应试教育“凡事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我们真有一种可望而不可求的感觉。爱因斯坦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当今的教育中,如何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一个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此外,孔子有关“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以求“寡尤”“寡悔”的教育;“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恭教育;“欲速则不达”的做事从容不迫的教育;“温故而知新”的反复学习教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育,无不闪烁着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育人成才的智慧之光,是我们搞好今日素质教育的指南。

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云集巴黎,通过一项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江泽民、胡锦涛提出“以德治国”、“八荣八耻”,深得孔子思想要义。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心向往之’。”南怀瑾在其《论语别裁》书序中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身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他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站在孔子像前,瞻视这位伟人睿智的“目光”,从容的神态,看云卷云舒,听鸟语啁啾,吟一首宋儒“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诗句,想想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算不辜负捐像者、立像者的一片拳拳爱校爱生之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