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9期文化产业评论
今天,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事件81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整理出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名单。收集了自1982年至2018年上映/播出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34部,并针对题材和制片地区进行归类,以此来寄托对死难同胞的哀思,悼念过去,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继续前行。
作者 | 温雯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邱继贤
正文共2882字 |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12月13日,是中国政府设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年的12月13日是第五个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剧后的第81个年头。九九八十一,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太过沉重。
历史不能遗忘,文化工作者们以那段沉痛的历史为题材,创作了一批又一批电影、剧集、纪录片等文化产品,用各种视角阐释着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燃烧过的火,流淌过的血。泪的背后,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整理了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作品名单。
以此悼念过去,铭记过去,珍惜现在,继续前行。
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收集了自1982年至2018年上映/播出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34部,这些影片大多数来自于中国大陆、香港、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导演和制作单位,我们为那些真正纪念的影视人献上我们的敬意。
纪录片:数量居多 真实还原
经过统计,南京大屠杀影视题材中,以纪录片为内容类型的影片共计22部,纪录电影、纪录短片较多,共计17部,纪录剧集5部。这些纪录片大多以事实调查为形式,采用亲历者讲述、一手史料整理分析、学者与文化研究人的讲解等方式再现南京大屠杀事实。
例如2014年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是由国家档案局牵头制作的纪录短片集,本片选取了中央档案馆等8家国家级、省级档案部门收藏的史料,这些档案包括了侵华日军当时的新闻报道、照片、信件摘录;中国当时的新闻报道、亲历者日记、南京有关方面收埋尸体的记录等。
除了中国政府官方的权威档案外,一些爱国人士和外籍人员同样也贡献了许多。例如2002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是由专门制作历史纪录片的美国友人陆达路,在美国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多方收集资料制作而成,该片动态记录当时侵华日军的恶行,其中很多镜头为首次公开,包括以中国百姓为靶子做刺刀练习的镜头。据报道这些镜头由当年留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所拍摄。
△《南京 Nanking》
2007年上映的纪录片《南京 Nanking》则相对而言流传的更广,这部由美国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曼制作的纪录电影用信件、日记、照片、影像资料客观真实的为西方观众再现了南京大屠杀惨剧,在豆瓣上本片以获得1万个评论,并获得当年圣丹斯电影节的纪录片剪辑奖。
剧情片:小视角,大题材
统计得出,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视为12部,其中包括近年来大众耳熟能详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等影片。在剧情片上,这些影视人力求在真实的基础上,以更特别的方式切入主题。
△《金陵十三钗》
最早的影片当属1987年上映的《屠城血证》,该片由老一辈导演罗冠群执导,翟乃社、陈道明、雷恪生主演,影片讲述了大屠杀期间一位中国医生获得了一组侵华日军恶行的照片,为将日寇罪行公布,拼命保护照片底片的故事。结合近年来日本方面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掩盖和欺骗,这部32年前的电影在今天显得意味深长。
△《屠城血证》
一些导演则用南京大屠杀的局部事件来展开剧情,例如2009年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以南京方面宋锡濂部的巷战、金陵女子学院事件、舞女小江的故事,从军人、知识分子、外籍人士等视角切入讲述南京彼时发生的惨剧,而该片当年票房也达到1.5亿的成绩。更为典型的案例当属取材于真实事件的《栖霞寺1937》,该片于2004年发布,导演为国家一级导演郑方南,编剧则是曾在栖霞寺出家学习、现为南京九华山玄奘寺住持的传真法师。该片讲述了1937年大屠杀期间,以寂然法师为首的栖霞寺僧人与日寇斗争的故事。
△《南京!南京》
△《栖霞寺1937》
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的《拉贝日记》则是德国商人拉贝先生的传记为主要内容,讲述了拉贝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与日寇斗智斗勇的故事。其故事内容堪称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本片于2009年上映,在中国地区获得了889.58万票房。
△《拉贝日记》
制片地区:正义无处不在,欲盖必将弥彰
从制片地区来讲,中国在南京大屠杀题材上的影视数量最多,共18部;欧美地区为10部,日本则为7部。
和总榜不同,中国在南京大屠杀题材上的剧情片要比纪录片稍多,为10部。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在中国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主要以国家事业单位和国家官方媒体为主,其目的主要在于历史教育。例如1982年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南京大屠杀》、2017年国家档案局出品的《南京大屠杀档案选萃》,以及央视出品分别在2014年和2015年出品的《1937·南京记忆》和《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的国殇,更是世界的悲痛,海外文化工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也不容忽视。
欧美导演拍摄的剧情片以《拉贝日记》和2007年拍摄的《南京浩劫》为代表,后者由中美英三国投资,总投资近5000万美元,其中美方投资2500万美元,也是我国首部与好莱坞全面合作、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影片。该影片以一个中国家庭的视角看南京沦陷的一系列历史。另一个案例是2008年澳大利亚罗杰·斯波蒂斯伍德导演的《黄石的孩子》。该影片并没有过多着墨于南京大屠杀,而是在剧情中通过主角的心理状况来间接展现日寇的暴行。
△《以天皇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