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农民的开放性
王凤仪是我国清末民初东北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没有念过书,却成了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虽然在历史上不太知名,但我认为他对于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于偶然原因,认识了王凤仪的后裔王元午女士。王元午女士原来是一名普通的职工,为了研究和宣传王凤仪的思想,她提前退休。她送我了好几本王凤仪的书。读了这些书,感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隐隐的触动。
王凤仪在信仰问题上,没有偏见。他不批驳任何宗教,也不专信奉某一宗教。他说:“真理唯一,但其道路非一。”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会说,但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说出这样的话:
1、善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却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恶人。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占便宜就乐,吃亏就生气,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学道,也算是个善人,他存的粮多,天旱粮涨价,他就乐啦;下雨粮价落,他就愁啦,哪有一点善心呢?
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
一个冬便是一个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个世界。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当好人,岂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时候,你再想好也来不及啦!
2、掌圣
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念“输”啦!圣人要把书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学古(圣贤)人,将来世人就得念你。给后人做个榜样,人人都跟你学,那就是念你。念书学道贵乎实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灵),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像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今人念了许多书,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没有看上,一位也没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没有去学。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气,不知足,这又使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我从小没念过书,也不识字。听说哪位古人好,我就学哪位古人。若见今人好,我就不离开他,看他怎么行。多知一个人就多知一条道。我初学“羊角哀舍命全交”去救杨柏,次学“杨一守坟”给我爹守坟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学一位古人,那古人的灵就来助我。这就是我的“学而实习之”,正和圣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学,遇见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学没习。
念书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时念书,每人一本,会念不会用,书是书,人是人,那是“一本散为万殊”。现在我们不用书,光讲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实行,这是“万殊仍归一本”。一是天道,这是念天。
念书不如念人,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字,把一家当作一句,把一村当作一章,把一县当作一本,把—省当作一部。一个字有许多讲,一个人也有许多事,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对我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我说:“你读了很多书,实行了几句呢?你若不照书行,不是古人骗了你,是你把古人骗啦!”
我们认识一个人,也不过认识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谁,又哪能把他的肢体毛发,处处辨认清楚呢?明道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能把《大学》头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头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为圣为贤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务广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愿“老安少怀”,光(只)说没有做到。我立了许多安老院和怀少园,是替孔子还了大愿。孔子传道,光(只)教男子,没教女子,我办女学是补孔子的漏。
3、不怨人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账,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
4、不生气,不上火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气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气火就都消了。
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它就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
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动性(耍脾气)是火,心里生气才是气。佛说“七处心灯”,我说不如掐死一头。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争贪的念头就生出来了。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就是富贵,也没乐趣。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说把心掐死,多么省事!
5、找好处,认不是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是“收藏”。“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藏”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知道认不是。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民国奇人”曾把女义学办到大连
发明“性理疗病法”、办义学、创办“新农村”,王凤仪一生堪称传奇:
在中国近代宗教史上,王凤仪是一位非常奇特的宗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祖籍在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出生于热河省(现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树林子屯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里,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王凤仪本是一个农民,家里非常贫穷,自幼不曾读书,生平讲道,全是由实践得来的。“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他倡导女学,在东北各地先后建立六百多所女子义学。晚年,他又提出“储金立业”,创办“新农村”。他还独创“性理疗病法”,医好无数人的病,也教许多人同样用“讲病”的方法,为人治病。
自幼喜欢琢磨别人的心理
王凤仪从14岁时给族人王树德放牛,便显露出善良的天性,放牛三年从未损伤一牛。对病弱之牛还进行单独放养,母牛在严冬产犊时,他常将牛置于伙房喂养,以求“母子平安”。他一边放牛,一边观察人生,对那些常人看来是“正常”的琐事也加以深思。一次叔伯姐姐吵骂祖母,伯父在一旁观战,不管教女儿,也不安慰母亲,别人却没有把这当成大事。幼小的王凤仪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17岁开始,王凤仪随父耕田,学做各种农活,从19岁开始给人扛活,一直干到二十八岁。从给人扛活时间开始,王凤仪就注意留心考查东家的心理和活计的做法。这种善于观察别人、琢磨别人心理的习惯,为以后从事社会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1898年,王凤仪35岁。这一年发生一件对他后来的事业以及他的整个学说体系的完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月初二,王凤仪借寻牛的机会,在二道沟内弟白勤家,听杨柏、白勤、白俭等人讲《双受诰封》一篇。当听到三娘教子夜读一节时,王凤仪恍然大悟:“啊!古代贤人争的是过,今世愚人争的是理,越争越生气,怪不得我成愚人了。”他觉得心里亮堂了,立刻跪到院子里,喊着自己的名字,大声呵呼道:“王树桐,就是兄弟耍钱不对,那么你生气就算对吗?兄弟耍钱,你可劲生气,气出病来了,他们就不耍了吗?”因而顿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的道理,而沉痛后悔自己的过错,觉得心平气爽,患了十二年的疮痨,竟在一夜之间,霍然痊愈。从此,他知道去病的根源了,这便是他后来发明性理疗病的根源。
发明“性理疗病法”
1901年10月,王凤仪的父亲病逝,为了实行守孝三年的封建古礼,搭草棚于墓侧,饭时必祭、祭而后食。每次外出或归来,必到坟前叩拜。在背山面水、环境清幽的山林旁,开始了恬淡虚无、凝神静思的生活。他曾自述当时的情景道:“我守墓时,在山的阴坡,冬天很冷,我在那里住着,人都替我愁,我却很坦然地日日寂然悟道,我感到我的小屋真温暖如春。经过守墓时期的具体实践,王凤仪的“性理疗病法”愈臻成熟。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人们的疾病,多数是由于心性中的阴浊之气的积累而未得发泄的结果。所谓阴浊之气,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气火。由于气火长时间在人体内作乱,便使人产生疾病。“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王凤仪认为,这种气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王凤仪发现,人的个性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气质。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作为代表,来说明人个性的阴阳顺逆、生克变化,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一般人不是单纯一种性,而是数种性兼有,不过有所偏重而已。后来为巩固和扩大性理疗病的成果,彻底解除人们精神之痛苦,王凤仪又发明了“性命”学说。其核心内容是:性、心、身为三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志、意、心、身为四大界。而这三界、五行、四大界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性命”学说是王凤仪学说的主体,社会上的每个人无不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而一个家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人的质量问题。所以,王凤仪又将“性命”学说应用到家庭上,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家道伦理问题,也就是大家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
让“女义学”遍布东北
通过实践与观察,王凤仪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社会好,必须有好的国民;欲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母亲。但良母的形成,又必须从姑娘时期做起。所以他常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但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创办女义学难受之大可想而知,首要的问题便是解决师资问题。1905年春,王凤仪便四处打听哪里有女学。听说义县杂木林子宣讲堂有一位宋督讲,他有两个寡妇儿媳。
督讲招收十几名女生,督讲先教会儿媳,然后儿媳再教学生。王凤仪听说后,便托邱老伯劝妻子白守坤去念书,她不允。后来连劝几次,守坤方知丈夫主意已定,不去不行,才答应了下来。当时,家里人谁也不赞成王凤仪的主张,儿子也反对。这年九月初一,王凤仪送年已三十八岁的妻子上学。守坤骑毛驴,他步行,村人都出来送别,问什么时候能回来。王凤仪从旁答道:“不出息,不用想回来!”
1906年2月,王凤仪开始在锦县十里台张士俊家办女学,白守坤教女学,其子王国华教男学。两校只隔一壁,守坤于有不明白的字义,王国华负责为她解释,有时写在纸上,通过墙缝传过去。白守坤因教学相长,学业日益进步,王凤仪办女学的宿愿,迈出了可喜第一步。1908年王凤仪已办学三年了,共有女学七处,学生三百名左右。1910年,白守坤在朝阳府立女学校任教。她深感自己学力不足,又入江屯高等学校念书三个月。朝阳府设立女学校,没有女教师,白守坤被请去任教。这时候王国华考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有母亲的薪金供才得以入学。在两千多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后来,王国华为女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927年,复县(瓦房店)的于仙舟经营苹果园致富后,很想做慈善事业,听说海城县女义学盛兴,学生品行端正,淑贤贞静。于仙舟便赴淑贞母校考察,确属名符其实。于仙舟回家后便独资创办复县女义学,请阎海川任主任,并逐渐向熊岳、大石桥、普兰店、金州一带扩展。到王凤仪1937年去世时,在他的影响下,女义学已有760余处,托老所(敬老院)60余处,幼儿园144所,识字班650处。他自己也被称为“大善人”。
王凤仪去世后,儿子王国华继承父亲的遗志办了朝阳凤仪女子师范18年,自任校长,自立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鄙视日伪推行的奴化教育。日本人给凤仪女师施加压力,设置障碍,王国华冲破重重困难办学。在日伪的官场,王国华从不穿日式“和服”。他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忌恨,1942年,王国华不幸遭日寇暗算,年仅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