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鱼山路5号,中国海洋大学最具文化底蕴的校区。行走于这所邻海而建的校园,吸引眼球的不仅有美丽的环境,还有弥漫其中的浓烈海洋气息。逸夫楼里“飞翔的海鸥话剧周”正在上演、水产馆里养殖爱好者协会的同学们正在探讨海豹的生活习性、六二楼里海洋营养家协会的成员正在制作海洋美食、教学楼前海洋协会正在招募新成员、图书馆前海洋环保协会的志愿者们正在宣传海洋环保知识、运动场上成排成列的海军国防生正精神抖擞的演练阵型……好一派“海味”十足的校园文化风景图。
文化育人:海风劲吹,潮流欢涌
五月的中国海洋大学梧桐泛绿、海风习习。上世纪30年代,杨振声、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老舍、洪深、沈从文等一批蜚声学界的文学大师曾聚集于这所美丽的校园讲学论道、以文会友,并积淀成就了这所大学的深厚文化底蕴。
如何把前辈们留下的良好文化传统继承下去,并有所创新突破,一度是摆在新时代海大人面前的难题。
“对于我们这样一所理工见长的大学,要想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异峰突起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毫不避讳这里面的压力。
“作为一所战略性大学,在海洋强国建设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文化的熏陶至关重要。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主打‘海洋’这张牌。”吴德星说道。
如何让这股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之风在校园里吹拂起来,学校领导班子首先想到的是要固化于制,优秀的文化只有依靠完备的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校训乃一校之魂,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经过广泛征集和深入研讨,学校最终确立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期许学子们既要有容纳百川溪流之水的气度和胸怀,也要有志存高远、探索不已、勇攀高峰的精神追求。
“仅有这些还不够,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战略性工作来抓,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负责,各单位齐心协力,全校师生广泛参与,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于志刚道出了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力度和决心。
2012年12月27日,酝酿已久的《中国海洋大学关于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的意见》顺利出台。“我们主要围绕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4个方面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如制定实施《中国海洋大学章程》、组织创作并发布《中国海洋大学校歌》、编纂《中国海洋大学校史》,依据“海洋·人类·和谐”的理念,制作海洋景观、海洋名师塑像,深入挖掘“一多楼”等历史优秀建筑和文化名人故居的文化价值等。这一战略是海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饱含着我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美好期许,是路线图,也是指明灯。”学校文化引领战略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现任组织部部长丁林说。
“以前家在内陆,没有机会接触到大海,通过三年的学习,加深了我对海洋的认识,懂得了我们国家海洋权益的维护、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环境的保护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开拓,去奉献。这也更加坚定了我献身国家海洋事业的信心和决心。”还有一年就要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张晓林满眼期盼。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制定出好的引领战略只是开始,而如何把这些美好的构想落到实处,转化为一件件喜人的文化成果,并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还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氛围养人:海味熏陶,润物无声
为了突出海洋特色,让学生在“海味”文化的熏陶中学习成才,中国海洋大学多措并举,屡出奇招,营造了一个“知海、爱海、懂海、学海”的育人氛围。
位于该校崂山校区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是海鸥剧社排练和演出的舞台所在,这一成立于1932年的学生社团,80多年来创作并演出了一批批以海洋为题材的经典剧目,如《海之魂》、《山海情》、《海之微尘》等。其中,《海之魂》就是以本校青年教师王成海在进行海洋资源调查时为营救同事而不幸牺牲的英雄事迹改编的,每次演出时都深受师生的喜爱,并激励着青年学子献身海洋事业、造福人类的斗志。“因为故事讲述的就是海大人自己的事,在舞台上我与剧中人物心有灵犀、融为一体,走下台来我将沿着自己老师从事的海洋事业继续前进。”参与剧目演出的同学说。
鉴于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独特育人功能,2006年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其“全国优秀高校学生社团标兵”称号,2007年海鸥剧社网站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学生社团十佳网站”称号。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里像海鸥剧社一样“海味”十足的学生社团还有很多,如大学生海洋协会、极地协会、海洋环保协会、海洋生物科技协会、海洋营养家协会、“观海听涛”大学生记者团、“视频海大”学生社团等。“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成才方面功不可没。” 校团委书记林旭升说。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里有一个扎根南沙20余年,守卫祖国蓝色国土的大学生军官李文波,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海味”文化熏陶出来的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员。2013年4月学校把这位校友请回了家,让他登上了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八关山讲堂”,用他的英雄事迹感染这些正年轻的师弟师妹们,引导他们与海结缘,以海为伴。此外,一些参与北极科考、“蛟龙号”载人深潜的科学家也曾走上这一讲堂为同学们讲述那神奇而富含魅力的海洋世界。类似的海洋品牌类文化活动,中国海洋大学还有很多,如“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未来海洋讲坛、海峡两岸海洋海事大学蓝海策略校长论坛、海洋文化哲学论坛、海之子讲坛等,它们不仅是海大特色校园文化展示的窗口,也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支撑。
2011年6月8日适逢第三个全国海洋宣传日,当天中国首个建在高校的海权教育馆在中国海洋大学揭幕。开馆3年来这座以“知我海权,建我海洋强国”为主题的教育馆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青少年海洋观教育培训基地。总之,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中国海洋大学充分发挥了像中国海权教育馆这样海洋特色鲜明的科研场馆、基地、院所的优势,如中国海洋发展研究院、海洋文化研究所、生物标本馆等,为学生知海、爱海、懂海、学海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为了重振学校人文辉煌,学校聘请当代著名作家王蒙为学校顾问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依靠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陆续邀请了铁凝、毕淑敏、余光中、张炜、迟子建、贾平凹、莫言等当代文坛明星来校讲学论道,并创设了“名家课程体系”和“驻校作家制度”,还盖起了作家楼,让这些文化名人生活在学校、工作在学校。“此举不仅提升了学校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也给学生创造了与作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宣传部部长陈鷟说。
2008年11月8日,校长吴德星为著名作家莫言、王海颁发了驻校作家聘书。他说,在王蒙先生的积极倡导下,在海大人的共同努力下,海大崇文尚文的文化氛围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海大重现上个世纪30年代文学光辉的时代也即将到来。
实践立人:海水浸染,风吹浪打
在“海味”文化育人的探索中,中国海洋大学不仅提炼形成了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行为文化,让学生在海水浸染、风吹浪打中磨练成才。
在中国的高校界,自己拥有科考船的很少见,更别提拥有一支科考船队了。可中国海洋大学就有一支由“东方红2”、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的“海大号”、“天使1”组成的船队。多年来,依托这一硬件优势,一批批热爱海洋的学子们搭乘着一艘艘流动的海上实验室巡海阅洋,茁壮成长为祖国的海洋栋梁。
海洋文化本就是一种颇具开放性、包容性、交流性的文化,为了把这一特性发扬好。中国海洋大学积极延伸校外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海洋知识进社区、进小学,海洋科普、环保宣传,贵州支教、甘肃支教、西藏支教等系列海洋主题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让一批批海大学子学以致用,把这种“海味”文化带出了校门、带进大山、带向高原,直至传播的很远很远。
4月25日,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盛大开幕。在琳琅满目、万紫千红的展馆中,有一个以打造“海底森林”为特色的海洋植物展区,沧海桑田、潮间生境、珊瑚世界、蛟龙入海、深海漫步等如梦如幻的奇特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这一展区就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宫庆礼教授带领学生设计建造的。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学校的海洋科技文化优势,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提升的空间,同时也延伸了该校“海味”文化育人的链条。此外,在2008年奥帆赛、2012年亚洲沙滩运动会、2013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等海洋特色鲜明的大型赛事和活动现场也活跃着海大学子的身影。“让学生参与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既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课堂所学,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交流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校对外展示育人成果,宣扬‘海味’文化的示范性窗口。”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张静阐释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有所成日,即是远行时。在学生的毕业环节上,中国海洋大学依然不忘对学生进行海洋文化的熏陶。据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介绍:“每年学校都会在应届毕业生中选取30多名同学聘任为教育教学信息员,他们不仅担负着在工作地宣传海大、展示海大毕业生良好形象的任务,还承担着为学校收集就业信息、招生信息的职责。”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还依托广大校友的力量,陆续在祖国各地乃至海外组建了校友会,并使之发展成为联接学校与社会各界的重要桥梁。
“成千上万的毕业生犹如我们播撒在世界各地的一粒粒海洋的种子,即使他们不直接从事与海洋相关的职业,但四年‘海味’文化的熏陶,已经使其领悟了海洋的精神,具备了海洋的品格,沾染了海洋的气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会谨记一名海洋人的责任和担当,心中永存那份海洋强国的梦想。”于志刚说。
多年来,在海洋氛围的养育中,在“海味”文化的熏陶中,在浪花的拍打中,一批批青年学子在这里学有所成,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成长为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
记者: 刘博智通讯员: 冯文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