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详细盘点俄罗斯“米格”系列战斗机!<米格21pfm>

详细盘点俄罗斯“米格”系列战斗机!

       “米格”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1937年前苏联的两个飞机设计师。他们一个名叫“米高扬“,另一个名叫“格列维奇”。1937年,米高扬调到前苏联的一个歼击机研究设计室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沉着稳健的格列维奇。很快他们就成为一对理想的合作伙伴。他们两个人姓氏的开头字合起来便是“米格”。闻名世界的“米格”这个飞机名称就这样诞生了。

       米格飞机最早在1938年由前苏联飞机设计师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开始研制,他们在1940年成功试飞了第一架米格飞机米格-1。他们合作成立了米高扬公司,原称米高扬-格列维奇公司,是俄罗斯主要的飞机设计与制造商,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建立,以生产米格飞机而闻名。

米格-1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战斗机,1938年开始研制。当时,前苏联空军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研制一种新型高速战斗机,著名的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提出的方案赢得了广泛支持,随后该机被赋予了I-200的研制代号。这种战斗机安装米库林设计局的AM-35A型水冷发动机,设计指标为7000米高度最大飞行速度67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爬升到5000米高度耗时4.6分钟。但是由于波里卡尔波夫本人当时正在全力进行I-180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加之I-200被认为不够先进,所以该机的研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后来为了和雅克福列夫的I-26战斗机竞争,波里卡尔波夫设计局加快了I-200的研制进度。1939年12月初,I-200的初步设计基本完成并获得了苏联空军司令和航空工业人民委员会的认可。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该计划,前苏联当局决定成立一个由米高扬领导的新设计局。

        新设计局成立后,拥有丰富设计经验的格列维奇和罗莫丁成为了米高扬的副手。I-200 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合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米格-3

       米格-3战斗机是前苏联在二战中使用的一种单座活塞式战斗机。1941年2月,生产型米格-1战斗机被移交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同时移交的还有一批改进后的米格-1战斗机,这些飞机后来被称为米格-3。由于重量增加了256千克,米格-3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I-200略有降低。米格-3海平面最大速度为495千米/小时,7,800米高度时最大速度640千米/小时。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千米,未能达到设计要求的1,000千米。

       米高扬对试飞结果很不满意,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千米的航程。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仍存在很多问题。但米格-3战斗机是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唯一大量装备的新式战斗机 。

米格-5

       米格-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于1942年首航,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8060公斤,空重为6540公斤,使用两台1700马力的ASH-82F十四气门星形发动机,装备两门23毫米机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并且破天荒地装备了雷达,主要用作远程轰炸机的护航。在试飞中达到了61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公里。尽管这些设计指标很先进,但却这些好高骛远的性能要求超出了当时苏联红军的实际需求,加上问题多多,数次试飞后并未能投入量产。由于当时在役的彼得里亚科夫的彼-2已经可以较好地完成侦察、巡逻、轻型轰炸任务,彼-8 又被取消,米格-5也就没有获得准生而流产了。

米格-7

       米格-7战斗机是前苏联研制的一型活塞式螺旋桨战斗机。米格-7的研制编号是I-220,1943年首航,装备一台1700马力VK-107A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70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是针对米格-3的改进型号,进一步强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使米格-7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使该机成为了性能优秀的高空战斗机。

米格-9

       米格-9(也称伊-300)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架喷气战斗机.生产型米格-9 采用了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 -20)。该机气动布局为单座、双发动机、机头进气、中单翼平直机翼,机上装备一门37毫米机关炮和两门23毫米机关炮,作战半径小,仅不到400公里--“仅能保卫己方机场的围墙”。 米格-9战斗机于1946年4月24日首飞成功,1947年正式投入生产,总计制造1000架。该机除装备前苏联空军外,还出口到中国。前苏联的米格-9战斗机1952年全部退役。

米格-13

        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 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它翼展11.05米,长8.7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装备3门20毫米机炮,火力强大。米格-13于1945年3月首飞,在试飞中达到了825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创造了前苏联活塞式飞机的最好纪录。二战结束后,世界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米格-13小批量生产后就被放弃,成为了前苏联最后一型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并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

米格-15

       米格-15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8000架,是前苏联制造数量最多的一型喷气式战斗机。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未装备雷达,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1950年我空军装备了改进后的米格-15比斯在鸭绿江以南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使美国人惊叹,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变成了主要空军强国,装备技术水平就达到了世界一流。

米格-17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目前,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我国于1956年开始由沈飞仿制米格-17,国内编号歼-5,从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产,到83年底共生产974架,目前歼-5已全部退出现役。

米格-19

       米格-19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喷气式后掠翼战斗机,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进入批量生产的超音速战斗机。该机爬升快,加速性和机动性好,火力强,能全天候作战,主要用于空战,争夺制空权,也可实施对地攻击。米格-19的气动外形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机长14.64米,机高3.89米,翼展9米,最大起飞重量883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440千米,实用升限17500米,最大航程2160千米。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中国产的米格19的国内型号叫做歼-6。

米格-21

       米格-21是60年代前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拥有大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安装一台R11F-300发动机;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一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米格-21PFS,PF的改进型;米格-21FL,PF的出口型;米格-21PFM,PFS的改进型;米格-21PFMA, PFM改进的多用途型;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米格-21SMT,MF的改进型;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中国歼-7就是根据米格-21仿制的。

米格-23

       米格-23是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种可变后掠翼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是20世纪70-80年代前苏联国土防空部队的主要装备。米格-23战斗机是前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也是阿尔乔姆·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米格-23战斗机采用单座可变后掠翼气动布局,安装一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该机的突出性能是飞行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千米/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该机有三种主要改型,其中米格-23是原型机;C/MΦ型是制空型;У型是双座教练机;MC是C型的出口型。

米格-25

       米格-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狐蝠”(Foxbat)。动力为两台R-15BD-300涡喷式发动机,翼展14.02米,机长19.75米,机高5.14米,最大时速M2.8(有资料称曾达到过M3.0以上)。爬升率208米/秒,最大升限28000米,作战半径13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3750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可挂AA-7、AA-8、AA-6等多种空空导弹,米格-25的雷达功率十分强大,据说在地面开机可以杀死1公里内的兔子。

      米格-25设计飞行速度达到M3.0,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铝合金因为耐热能力差已经不合适使用。钛金属耐热能力和重量方面都符合要求,但价格昂贵,且前苏联对钛合金的加工技术并不成熟。经反复考虑,当时的项目负责人格列维奇决定用钢。虽然钢的比重是铝合金的三倍,但在耐高温方面也是铝合金的三倍,且焊接技术成熟。为了减轻结构重量,设计师们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减了结构件的厚度。原型机80%的材料是钢,8%是钛合金,11%是高温铝合金。机翼前缘采用钛合金,其余翼面采用D19。大量使用钢材顺利解决了突破热障的主要问题,同时高速飞行的机体强度也得到了保证,试飞中曾顶住了11.5G的高过载。

米格-27

        米格-27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米格-27有7个、个别型别飞机有9个武器挂架。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改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米格-27的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7K、米格-27M、米格-27D和米格-27MD。

米格-29

        米格-29是前苏联历史上第一款从设计思想上就被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型号,其原型机于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乘员1人,动力为两台RD-33涡扇式发动机,每台推力5100公斤,加力8300公斤,翼展11.36米,机长17.32米(含空速管),机高4.73米,最大时速2450公里,巡航时速950公里。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2900公里。作战半径123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1848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主要武器装备包括:23毫米双管机炮1门、7个外挂点,可挂多种空空导弹或炸弹、火箭弹以及反舰导弹等。

       米格-29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好,超视距格斗能力强,能下视下射全天候作战,同时还可用于对地攻击。米格-29因价廉物美先后出口到20多个国家,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9K、米格-29M、米格-29S等等。

米格-31

       米格-31战斗机,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串列双座全天侯截击战斗机,由米格-25战斗机发展而来,故气动外形与米格-25战斗机很相近,采用上单翼、双垂尾、两侧进气道。长度22.69米,翼展13.46米,高度6.15米,装有两台D-30-6加力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51.9千牛,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2.83马赫,作战半径72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实用升限24000米, 续航时间3.6小时,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6-7小时。米格-31速度快、载弹大、截击能力强。尤其是装备了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预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并可以充当空中指挥机使用。多架米格-31之间还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逻时几架米格-31的探测范围就可以覆盖宽阔的正面。

       米格-31于1976年以前开始研制,1983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主要改进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主力战斗机之一。

米格-35

       米格-35是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术基础上的发展机型,在俄罗斯的分级中,被列为4.5代战斗机,目前唯一的原型机是利用原先供应米格-29M2的验证机机身经过三次改进而成。米格-35的最大起飞重量较米格-29M2增加了30%,因此被列为中等重量的战斗机,超过了原先的分类标准。该机依飞行员座舱布局可分为单座版米格-35和双座版米格-35D共两种型号(统称米格-35),研发目标是改进俄制战斗机的操控性能、扩大用途和增强作战效果 。凭借最新型的航电设备和先进的武器系统,米格-35已具备了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包括与国外的第四代和第五代战斗机对抗并夺取制空权;拦截现役和在研的空袭兵器;全天候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对地面和水面目标进行防区外打击;使用光电和无线电技术设备进行航空侦察;参加编队行动并作为空中指挥飞机对空中编队进行指挥。

       米格-35战斗机于2007年开始研制,2008年装备新型雷达试飞,2011年在印度舰载机竞标中失利,2018年开始少量装备俄罗斯空军。

米格-AT教练机

       米格-AT是俄罗斯米格-MAPO集团研制,并采用了法国斯奈克玛、透博梅卡、赛克斯坦公司及俄罗斯航空系统研究院和“星”研究和生产公司提供的先进的发动机、航空电子及机载设备的一种先进的多用途教练机。米格-AT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设计,1992年法国公司参与合作。于1996年3月16日米格-AT原型机进行了首次试飞。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空军(前苏联)用米格-AT来取代了L-29和L-39“信天翁”教练机。

米格-1.44

       俄罗斯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俄罗斯第五代(相当于西方的第四代)双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普遍认为其是空中堡垒和MIG-31战斗机的结合体,也成为了代表苏联的“无敌”终极秘密武器之一。米格1.44战斗机于2000年2月29日首飞,并成功达到最高时速4120千米/小时的极音速纪绿,但生产费用庞大(一架需20亿美元),在极音速飞行下严重受损,维护费用昂贵,所以目前只生产了1架技术验证机。据俄罗斯官方宣称采用了先进的光学迷彩等离子体隐形技术与SWBM-B型振波导弹,并把米格-31的缺点改善,解决了在战斗时过份依靠地面能量而进行光学迷彩隐形飞行,改良后可以不靠地面能量而进行光学迷彩隐形飞行。但未能解决耗油量过大的问题,在空中不可以飞行超过1.5小时,该计划在2009年已中止。

       前苏联米格系列战斗机是苏联空军的骄傲,和苏霍伊系列飞机几乎成了前苏联战机的代名词,构成了前苏联空军和国土防空军前线歼击机群的主力,而且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空军中担任重要角色。

       但在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主要军事强国都注重多用途、长航程、大载荷战机的发展。大背景下,苏霍伊的侧卫战斗机脱颖而出也就成了必然。所以,米格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只是身处其中的人内心是难以接受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