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读《蝇王》让我明白,真正的野兽,来自于人本身。<蝇王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

读《蝇王》让我明白,真正的野兽,来自于人本身。

文/艾尼

2月读书群共读的最后一本书,作者戈尔丁写的《蝇王》用了二天时间读完。

将一群人置于荒岛上,观察他在原始状态下的变化,这近乎于一场人性实验!

2018年上映的《一出好戏》中,也有类似的场景:人人都在渴望一个文明的生活,可人人都在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驱使。在无人约束的环境下,人的残暴和贪婪在逐渐的滋生,而他们所用来判断是非的依据,也仅仅是领头者之间的强弱。

文明的程度,就是人从动物身上挣扎出来的程度。”我很认同这句话。

丛林法则告别我们生存的要义、弱肉强食始终在生存的字典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弱者只有依附强者才能有生存的空间,没有实力的反对最终结果就是消亡、毁灭。同时它让我们明白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小事。明白人中的黑暗本质,对现在的生活有着非凡的意义。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哲理小说。

人们不禁要问:《蝇王》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它又为什么会在西方引起如此的重视呢?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了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这群孩子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野兽”分裂成两派,一派人性,一派兽性。

在相互残杀中让读者看到了文明与野蛮的决斗。那场面用丧心病狂”这一个词来形容并不过分。

小说命名《蝇王》似取意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归根结蒂,不是什么外来的怪物,而是人本身把乐园变成了屠场。

由此可见,人性本身既有善也有恶,好人之所以变坏就是因为人性中“恶”部分的激发和膨胀所致,杰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恶存在于孩子们的内心,也就意味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作者的目的也许是,想通过一群接近天性的孩子,来挖人恬背后所隐藏着的每个阴暗面以及人类极力克制的兽性。

戈尔丁说:

“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

所以,与其说《蝇王》向我们揭示了人性中的邪恶,不如说是作者在作品中将邪恶的本质暴露出来让我们一览无余。

《蝇王》揭示了一部人类进化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彼岸信仰的背弃史。

恩格斯说:

“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

现实也许远比小说更精彩,荒岛求生可以更残酷。人类的本性,从来都没有变过、你看到的改变只是在法制的控制下。

明白了人性,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真正意义。也就明白了这个世界并非你想象中的美好、一成不变,所有的这一切,我们所现在享受的这一切,是很多人用生命才换来的。

而我们所探讨的人性本质,它不仅存在于哲学思考中,还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明白了这一点,才有可能打破我们幻想出来的天真善良的童话。

所谓“适者生存”。我们要去适应的是环境自然,而非善恶。重建自己的心灵家园吗?真正的野兽,来自于我们本身。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心中的野兽。让自己的心渐渐强大。

我们曾为自己的乐善好施而沾沾自喜,却不曾看到自己的冷漠坚硬;我们都努力成为天使,却忘记我们隐藏到阴影里的沉睡的野兽。

《蝇王》也是想实实在在的告诉我们,除去心中野兽,即是净土。在生存面前,人性善恶己不重要。

窗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