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蓄势而“蛰”,伏久飞高;应时而“惊”,一鸣惊人<形容为以后准备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蓄势而“蛰”,伏久飞高;应时而“惊”,一鸣惊人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古人认为,到了惊蛰节气,天气回暖,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万物开始复苏。

在古人的想象中,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惊蛰平地一声雷,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古时候人们在此日,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处角落,用香味来驱虫和去除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后世“祭白虎化解是非”和“打小人”的习俗。

谚语说:“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天进入温风如酒的醉人时节。

唐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民们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惊蛰时节,春耕之后,要挑选各种作物的种子。一个种子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种子在秋天的时候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一个种子就是天地间的一个生灵,它会在今后的风雨里,艳阳下,把自己的生命征途上演,以一颗感恩的心,来告慰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人类的辛勤劳作。

我们也合着自然规律的节拍,随着时光的流转,用充满希望的心,创造美好的生活。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布谷鸟)。”

仲春时节,春和景明,气象万千。春风更加温暖和煦,桃花红,梨花白,黄鹂鸣,燕飞来,鸟语花香,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田野里日渐丰满的小河边,风姿绰约的垂柳打扮成待嫁的新娘,羞答答地站在那里,心事在初春的枝头优雅生长,每一个绿色的眉眼中,绽开的都是满满的笑意。

在这万物繁衍生长的时节,曾经喜欢捕杀的大鹰,感受生育之阳气,也变得慈眉善目起来。

古人传说,惊蛰过后,大鹰就会发现自己的嘴变得柔软无力,利爪也变得纤细柔弱,失去了捕杀的念头,变成了准备预报播种的布谷鸟,默默等待着用叫声呼唤人们耕种。

惊蛰不但在物候上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节气,而且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振聋发聩的启发意义。

人不可能生来就有超人的才能和智慧,都有一个沉潜学习的过程,炼成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思贵专一,学贵沉潜。十年磨一剑,才能“十步杀一人”!

沉潜的过程,按《周易》上的说法,叫做“潜龙勿用”“君子藏器于身”。一旦有了超人的才能和智慧,还要等待时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蓄势待发,按《周易》上的说法,叫做“待时而动”。

古人云:“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要懂得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

沉潜和待时的过程就是“蛰伏”,《周易》上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人在低处,要懂得蓄势蛰伏,保全自身之后才能有大的发展。

《菜根谭》:“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蛰伏”不是半途而废,而是水滴石穿;“蛰伏”不是贪图安逸,而是磨砺自强;“蛰伏”是为了将来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一旦时机来临,“蛰伏”者应时而动,应势而为,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施展抱负,放手一搏,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种状态在《周易》上叫做“飞龙在天”。

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物蠢蠢欲动。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在眼前这样的大好时光里,在身边这个写满奋斗的日子,我们画出心中的美妙画卷,重拾青春年少的心,把自己的人生路大步走下去,直到理想的彼岸,心中的天堂!

人生的惊蛰,是这样的时刻:回眸红尘世事的繁华落尽,品味无法捕捉的楚楚动人,陪伴至美至深的简静无言,邂逅一份真实的优雅美丽,诠释一种心动的春暖花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