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

岭南文明史开始于广东粤北地区,韶关在唐宋曾为广东的文化中心。从宋代开始,珠三角

地区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的文化中心。广州作为广东的省城,与其他省份一样开始确立了其他府城无法撼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粤东地区得益于江西学派南下和闽学西进,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革新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学术

汉代时期,陈钦、陈元父子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经学家,陈元更设馆于洛阳,传授《春秋左氏学》,被誉为“岭南之儒宗” 。

宋代,广东出现了林巽、冯元、王大宝等一批经学大师。南宋时期,南宋名臣崔与之与弟子李昴英在广州创立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是当时岭南学术的主流学派。

明代,广东大儒陈献章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清代,广州形成了以陈澧为代表的“东塾学派”。同时广东也出现了以朱次琦、简朝亮、康有为为代表的“九江学派”,他们提出经学与史学结合,以及强化史学的独立。清代岭南的理学名家有冯成修、劳潼、曾受一、郑之侨、胡方等;著名学者有陈昌齐、冯龙官、曾钊、李黼平、林伯桐、侯康、徐灏、黄培芳等。

鸦片战争后,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容闳、何启、胡礼垣等力主变法强国和教育改

革,提倡西学,主张兴办学校。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研究维新变法理论,重要门生有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文学

东汉时,岭南文学家有陈元、杨孚。晋代广东文学代表人物一为黄整,一为王范。南朝陈代,有南海郡人刘删。岭南文学从唐代开始兴盛,当时以广东粤北地区为中心,代表人物有张九龄、邵谒等。张九龄是岭南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宰相,也是第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张九龄走上诗坛,进而走上政坛,成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宋代,珠三角地区逐渐取代粤北成为岭南文学中心,崔与之、李昴英、余靖是当时有全国影响的人物,崔与之更是开岭南宋词之始。

明代,广东以南园前五子、南园后五子诗社为代表的文人社团盛行。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多位青年诗人在广州南园创立南园诗社,对明代岭南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代表人物有孙蕡、黄哲、王佐、李德、赵介,人称“南园前五先生”(南园前五子)。明代岭南文学家还有梁储、丘濬、伦文叙、王佐、唐胄、翁万达、黎贞、黄衷等。

清代,广东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包括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程可则、王邦畿、方殿元、方还、方朝、张维屏、梁鼎芬、宋湘、黄香铁等,使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岭南三大家”的诗作在清代诗坛享有极高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居于重要地位。近代,珠三角地区仍保持宋元以来的中心地位,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此外粤东还出现了黄遵宪、邱逢甲等有影响力的人物。据统计,从西汉到近代,广东境内有籍贯可考的、有文集行世的文学家近1800人。

绘画

岭南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明清的代表人物还有颜宗、何浩、张誉、谢兰生、罗天池、陈璞等。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独树一帜,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杨善深等。

书法

从明代开始,广东涌现众多知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陈白沙是当时广东的大书法家,门下弟子甚众,自成一格,形成“白沙书派”,开岭南书法之先河,陈白沙晚年以茅根作笔被称作茅龙笔。“白沙书派”代表人物有湛若水、赵善鸣、邓翘、萧文明等。明代中叶的代表人物有黎民表、黎民衷、黎民怀三兄弟,黎民表在德庆锦石山(华表石)绝顶壁上的手迹“华表石”三字,是广东金石中的著名遗迹。

明末至清代是岭南书坛的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王应华、邝露、陈子壮、屈大均、陈恭尹、彭睿、苏珥、黎简、宋湘、吴荣光等。彭睿被人称为“草圣”,其书画人称“竹本派”。鸦片战争后,岭南书法风格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苏引寿、苏仁山、苏六朋以及朱次琦、陈澧、李文田、康有为等。李文田自创具有岭南特色的碑派书法,对广东及整个岭南书坛作出重要贡献。岭南碑派的领袖应推康有为,其门下子弟甚多,最著名的有梁启超、崔斯哲、江孔殷、张柏桢等,其中成就最大的应数梁启超。

民国时期的岭南书法名家辈出。除康有为门下弟子外,还有王为、叶恭绰、胡汉民、林直勉等。在帖学书法上的名家有潘飞声、程景宣、商衍鎏、桂坫等。建国后,除了老一辈的岭南书法名家如商衍鎏、叶恭绰、容庚、商承祚、祝嘉等外,一些书家更是收徒教学,形成几个岭南书艺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吴子复、秦萼生、麦华三、李曲斋等。20世纪六十年代活跃在岭南书坛的书法家还有侯过、伍根天、阮退之、佟绍甲等。七、八十年代中青年书法家纷纷崛起,如莫仲予、曾景充、陈景舒、黄子厚、关晓峰、李纬、卢有光等。

音乐

岭南古琴从汉代便逐渐发展起来,历代都出现不少有名的琴人,写作了不少琴学的典籍,创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和琴谱。早在南北朝时期,广东曲江人侯安都就有很高的琴艺造诣。南宋末年,金元入侵中原,南宋皇帝被迫南迁至广东冈州崖山,中原琴艺也在冈州留下一批琴谱,相传《古冈遗谱》就是在当时遗留下来的古琴谱。明代时,著名琴人辈出,有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藏琴丰富,有琴曲流传至今。著名曲目有《碧涧流泉》、《水东游》、《双鹤听泉》、《渔樵问答》、《鸥鹭忘机》、《平沙落雁》、《乌夜啼》、《神化引》等。

马兰谣

李思琳 - 岭南之歌

近代,岭南音乐界的代表人物有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等。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了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涌现了严老烈和人称“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名家,以及“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等音乐人才,创作出《平湖秋月》、《旱天雷》、《倒垂帘》、《杨翠喜》、《雨打芭蕉》、《步步高》、《蕉石鸣琴》、《赛龙夺锦》等著名乐曲。20世纪40年代后,不少广东音乐名曲更成为了国宴、迎宾音乐而被誉为“国乐”。广州番禺区沙湾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

渔歌

朱龙涛 - 岭南风 弥渡山歌(葫芦丝)

潮州音乐既有传统古乐之遗制,又有本地的创造发明,形成一个成熟、丰富的多乐种、多形式的地方音乐。由于符合潮人对音乐的欣赏习惯和心理素质,不仅在文娱演出、节俗礼仪活动中广泛应用,而且以“闲间”、家庭合乐等方式融入民间的日常生活中。潮州大锣鼓以其花式丰富、气势磅礴而著名,列为中国三大锣鼓之一。潮乐中以椰胡为流传最广泛、民众最喜爱的特色乐器。潮州筝艺是当代中国古筝的一大流派。

家乡有条风雨桥

黄红英 - 又唱新山歌 饶荣发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主要流传于梅县、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生动通俗,讲究押韵。客家山歌曲调丰富,大致有号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本来简单的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而且因为在山地唱歌,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戏曲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珠三角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粤剧演员有被称为“粤剧四大家”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等。红线女所创的“红腔”影响近半个世纪。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潮剧渊远流长,在潮安县出土的明宣德年间剧本《新编全相志孝刘希必金钗记》,是国内出土最古老的南戏演出本,戏文语言中已加进一点潮州方言,这是南戏、正字戏传入潮地后开始发生地方化的本子。明末清初潮州戏渐趋成熟,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有200家潮州戏班。在潮汕民间旧时还流传着用潮汕方言诵唱的说唱本子,称为“歌册”。潮州歌册广泛传诵于妇女间,现存歌册最早创作年代为明代。歌册的体裁为两类,一是传奇故事体,一是歌行体。潮州歌册刊刻在清代甚盛,现存传统本子有数百部,流传至东南亚及内地,流播甚广。

汉剧是客家地区流传的地方剧种,有源于湖北汉剧、徽班、秦戏班底,湖南祁阳戏各说。客家汉剧传统剧目据称有800多个,完整剧本有300多个,唱、做、念、打(舞)表演艺术丰富,武打戏还把南派武功融于其中。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公、婆、乌净、红净七行,唱腔音乐有二簧、西皮、大板等各种声腔,成为广东地方一大剧种。客家地方戏剧还有采茶戏和花朝戏,都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客家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多数为风俗道具舞,较为著名的有船灯、鲤鱼灯、采茶扑蝶、席狮舞、杯花舞等。岭南的戏曲剧种还有采茶戏、雷剧、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等。

建筑

岭南建筑主要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建筑和客家建筑。

广府民居的代表是镬耳屋,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

客家建筑的代表是客家围龙屋。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土楼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

园林

岭南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岭南四大园林分别是清晖园、梁园、余荫山房、可园。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

岭南园林的营建,最重视的是选址,而选址也最能表现出建园者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意趣。岭南的建园原则是尽可能离开闹市,把园林宅第建在真山真水的大自然环境中,甚至降宅园融入大自然,成为其中一部分。建园者崇尚自然,追求平实,不太重视人工制造的假山流水,也不羡慕江南园林那种在咫尺中营造山林的巧构。保留至今的岭南四大园林,清晖园、梁园建在小镇边缘,可园、余荫山房则建在乡村,以求得良好的环境条件。

岭南盆景

岭南盆景又称广东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扬、川、徽、岭南)之一,岭南盆景有“活的中国画”美誉。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所以,岭南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岭南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琼州府志》记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难长,选最短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盆盂之于,有寿数百年者。

工艺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品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三雕一彩一绣”是广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代表,即广州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木雕、广彩 。广绣。广府工艺品还有石湾工艺陶瓷、佛山剪纸、佛山秋色、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阳江风筝、佛山醒狮、朱义盛首饰、木版年画、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广雕雕刻艺术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按雕刻的质体分类,可分为广州榄雕、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砖雕、骨雕等。广雕是指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广雕中最负盛名的是广州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木雕。

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广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成为朝廷贡品,到明代中期已扬名海外,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有收藏,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广绣的优秀作品。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产生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广彩是运用中国织锦图案的手法,以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著称,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显得是那么光彩夺目、富丽堂皇。作为外销瓷,广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有“世界官窑”之称,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广彩瓷品。

潮州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两大民间木雕体系。潮州金漆木用于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以及案头摆设。现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开元寺的大殿龛桌和圆雕贴金千佛塔;较完整的建筑有晚清时期的潮汕“已略黄公祠”等。潮汕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体雕和通雕等。

饮食

粤菜是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岭南。粤菜由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三种风味各具特色。广州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关、湛江等地,用料丰富,选料精细,技艺精良,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还兼容许多西菜做法,讲究菜的气势、档次。潮州菜发源于潮汕地区,汇闽、粤两家之长,自成一派。以烹制海鲜见长,汤类、素菜、甜菜最具特色。刀工精细,口味清纯。东江菜起源于广东东江一带,菜品多用肉类,极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锅菜见长,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饮茶文化

“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

民俗

广府地区的节俗有除夕花市、番禺飘色、生菜会、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佛山秋色、鱼灯、乞巧、中秋灯会、元宵灯会、重阳登高、凤舞、八音锣鼓、木鱼歌、龙舟、北帝诞、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鱼花诞、田了节、盂兰节、龙母诞、木偶戏、卖身节、阳江风筝节、羊城荷花节、年例等。潮汕地区节俗有营老爷、烧塔、出花园、赛大猪、盐灶拖神偶、汕头迎春联欢会;客家地区有梅州国际山歌节;广东连南瑶族地区有盘古王诞(耍歌堂节)。

宗教

宗教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

语言

客家话

刘晓勇 - 醉客家

粤语、客家语、潮州话。粤语是澳洲第五大语言,粤语在香港、澳门享有官方语言地位。粤语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并且有一说法,把粤语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

侨乡文化

广东是岭南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广东也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是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 广东华侨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侨文化的本质特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一部“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更关键的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质,这是华侨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

商业文化

岭南商业文化是近代中国商业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近现代岭南商业文化对内产生辐射力的重要原因在于粤籍商人的实力,以粤港华资金融为核心的“华南财团”财力雄厚,外地粤商社团组织活动能量相当大,不论是对先进的大都市上海,还是内地一般城市,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港澳文化

近现代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是指以使用粤方言为语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及其周边的粤西、北部分地区的民系文化,在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

潮汕文化

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的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即为"潮汕文化",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其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通常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潮州文化具有民间性、兼容性、精细性、开拓性等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潮州功夫茶, 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中国茶道形式。

广东客家文化

是以梅州市为中心的粤东和粤北地区,以客家人为主题的区域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最富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很大,其明显特色表现在:团结和奋进的客家精神让客家先民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保持着自给自足、特立独行的气质,克勤克俭的性格和风尚;客家人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不忘祖宗盛德;具有坚韧的开拓创业精神;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具有很高的传统文化素质。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客家话又名客话,个别地方又名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客家方言是汉民族中最具稳定性的方言,客家语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客家围屋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完全依照"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的古制"六礼"。

客家童谣

李秋林 - 客语民谣

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客家童谣,词句长短不定,句式简短,韵脚多变,节奏明朗轻快,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即席歌唱,随口而出,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是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文化特质

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

岭南文化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

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

主编:李欣荣查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