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方号

知方号

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常熟是市级行政区吗>

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虞山石室土墩

  位于虞山东岭仲雍墓起,西至小石洞止,在全长约10公里的范围内,共发现有200座左右。石室土墩沿山脉走向,以3个或5个成品字形群组分布于山脊顶峰及山坡交叉要道等处,大墩直径约20至15米,高8至5米。小墩直径约8至5米,高3至2米左右,其建筑结构系采用本山长条石块、石片垒成下宽上窄之长方形洞室,以大石块封顶后再用山泥堆成馒头形、覆船形等状,在一端筑有甬道,口朝西向为多。1982年,常熟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重点发掘了维摩寺南侧一大墩,出土了原始青瓷碗、豆、罐等器物。考古界对其性质有墓葬、军事设施、祭祀、房屋等多种说法。2000年,常熟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联合发掘虞山西岭最高处的吴王点将台,是目前已知江浙地区所发现的最大石室土墩。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运河琴川

  琴川运河西起镇海门(水北门),经孝义桥,南达显星桥,基本横穿邑城会琴川七弦之水,东出迎春门(小东门),西注翼京门(南门)水关,为邑城泄水及粮运之通渠。自北往南,河上依次架有水北门桥、盛稼桥、仓桥、通江桥、瞿桥、醋库桥、方塔桥、琴川桥、迎恩桥、湾湾桥、兴贤桥、显星桥等。清咸丰时疏浚河道。新中国成立后,全部浚通河道并于1980年筑通江桥至瞿桥石驳岸170米。1981年翻建两侧驳岸达1700余米。琴川运河为邑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城建构筑之一,对研究常熟城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研究常熟城区的交通运输具有一定的价值。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墩

  位于常熟市辛庄镇欧阳村,村以墩名,系人工堆筑而成,墩高约4米,直径约10米,墩土及四周散布有唐宋陶瓷片。此墩对研究历史上的墓葬制度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常熟地区的墓葬文化。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虞山城垣遗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抵抗倭寇侵犯,由时任常熟知县的王鈇筹资率众重建。建成后,城周长约5000余米。高2丈4尺,基宽8尺,并建城门7座。迄清代,城基变化不大并屡有修葺,民国间,亦曾修,但有改建或拆除。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被陆续拆毁,仅剩目前的残存城垣。城垣遗址对研究明代的城垣构造及规格和常熟的城墙历史及其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石营遗址

  位于虞山东岭辛峰亭前至虞山公墓间山坡上。系清同治元年(1862)四月,太平天国常熟守将钱桂仁为防御清军攻城而筑,其用山石垒成城墙形式,依山势设内外数层,称头营、二营等,坚固异常,易守难攻。今遗址尚存总长约近百米数处石垒,石营遗址对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军事斗争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丰富了太平军史料。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钱底巷遗址

  位于常福街道毛桥村,系一块高出地面约2米的台地,南北长395米,东西宽210米,总面积约80000平方米。1988年9~10月,由南京大学考古专业与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发掘432平方米,共出土了以崧泽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各类器物200余件。同时还发现了灰坑、灰沟、墓葬、房屋遗迹等。文化层丰富,上下延续时间较长,上限可达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晚期,下限达良渚文化早期。该遗址对研究环太湖地区的史前文化演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南方新石器考古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于1989年8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罗墩遗址

  位于尚湖镇练塘镇罗墩村,系一座高出地面约4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的土墩。1993年,常熟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良渚时期墓葬十座,人骨架4具以及玉器为主的随葬品200余件。罗墩遗址对揭示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序列,探讨良渚社会结构乃至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于199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章墓

  位于虞山东岭言子墓西侧。历史上屡修,1984年重修。墓坐西面东,处半山坡,占地面积295平方米,墓冢封土平面呈圆形,底径3.5米,高1.5米,外设罗城、拜台及墓门柱等,墓道石级长18.5米。冢后竖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裔孙周士烈、周祖烈等修墓所立“古吴王周章陵墓”碑一通。 周章,生卒年不详,仲雍曾孙,周武王灭商后,封爵吴君,为西周时吴开国国君。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印应雷墓

  位于虞山街道练塘建华村,为一巨大土埠,高约3.5米,周长157米,俗称“印家山”。坐南面北,原甚具规模,设有石兽、石翁仲及神道碑等,后毁。今尚存“静海县开国伯印公之墓”碑一通。现立亭子一座,名为“印山亭”,居墓冢东侧,系本村邑人缅怀其而建。明弘治间桑瑜《常熟县志》载:“两淮安抚制置使印应雷墓,在尚湖南滨”。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印丞相应雷,南宋时敕葬堰泾河处尚湖之南,年祀辽远,墓旁地悉为他姓所侵。明天启间司成许士柔力为修复,重刻石法。”按其时所镌墓碑称,印应雷子德传,孙肖翁、述翁,曾孙振之俱仕元。传至三十世孙祖朝无嗣,遗命以赘婿徐应任之子嫡甥文学为嗣,岁时享祀。 印应雷(?—1273),字德豫,号习隐,原籍静海郡(今南通市),寓居常熟。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抗金名将,官至兵部侍郎。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缪仲醇墓

  位于城区中山南路北端舜过泉南侧。墓坐南朝北,背靠虞山。墓冢封土直径2.6米,高1.3米,后立1986年重修时所立“明代名医缪仲醇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墓道长约32米。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山人缪希雍墓在破山。”《苏州府志》云:“缪希雍无后, 尝施田於兴福寺僧为守墓。”缪仲醇(1546—1627),名希雍,号慕台。明代名医,东林党人,著有《本草经疏》、《先醒斋广笔记》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翁咸封墓

  位于虞山北麓秦坡涧下单家弄西。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海州学正赠大学士翁咸封墓在顶山祖茔之右,海州知府唐仲冕铭”。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晋,号潜虚,大学士翁心存之父,历官海州学正。其墓背山面北,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封土直径2.5米,高1.2米,外设罗城、石栏、拜台等,墓道长约24米。1984年修墓时重立“清海州学正翁咸封之墓”碑一通。北侧有清代中期建五开间硬山顶祠堂一座。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翁心存墓

  位于虞山西麓鹁鸽峰下,与其子翁同龢墓并列于“翁氏新阡”内。翁心存墓处于翁氏墓群的中间。翁心存(1790—1862),字二铭,号邃庵,清道光进士,历官礼、户、工部尚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同治帝师,卒谥文端。该墓冢封土直径约6.2米、高1.5米,围以罗城,外设墓门、拜台、石凳等。后竖同治间所立碑一通。墓道口立1984年重建单间冲天式花岗石坊一座,额镌“翁氏新阡”。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爵墓

  位于虞山北麓破龙涧畔。清光绪庞鸿文《常昭合志稿》载:“湖北巡抚翁同爵墓在兴福寺西山坡上。”其墓坐西面东,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封土直径3.2米,高1.3米,墓道长26米,设有拜台、罗城。内竖1924年所立碑一通,正中镌“清湖北巡抚翁同爵之墓”,右下角镌“甲子夏重修”。1984年重修。原有石刻牌坊等,在上世纪60年代中被毁。 翁同爵(1814—1877),字侠君,号玉甫,翁心存次子,官至湖北巡抚。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晋墓

  位于虞山西北麓玉蟹泉下左侧。坐南面北,背倚虞山,占地面积约153平方米。封土平面呈圆形,底径2.8米,高1.2米,围以罗城,竖有1988年重修墓时所立“清画家杨晋之墓”碑一通,墓道长10余米。杨晋(1644—1728),字子鹤,号西亭。清初画圣王石谷入室弟子,工山水、花鸟,尤善画牛,曾随王石谷入宫绘制《康熙帝南巡图》。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山人杨晋墓在中峰西,近玉蟹泉”。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重修。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蒋元枢墓

  位于虞山林场白云管理区南侧。墓坐南面北,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封土底径5.2米,高1.3米,冢后竖有 “清台湾知府蒋元枢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墓道长10余米。蒋元枢(1739—1781),字仲升,号香岩,清东阁大学士蒋溥次子,官至台湾知府。据清乾隆间言如泗《常昭合志》载,其“俸满归卒”,但从其子继鳌、继煃、继倓所立墓碑铭文,则称“卒于闽”。新中国成立后,墓冢一度被毁。1984年在山麓发现墓志铭,载葬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嵇璜撰文,陈桂森书。1986年重新修复。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魏浣初墓

  位于虞山林场白云印刷厂南侧,204国道北侧约20米处。魏浣初,生卒年不详,常熟人,文学家,官至广东参政。其墓封土底径约3米,高约1米,墓北侧约0.55米处立有石碑1通,石碑高1.9米,宽0.4米,厚0.14米,碑上所刻文字模糊,无法完全识别。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洪培墓

  位于虞山西麓宝岩湾。坐北面南,背倚虞山,整个墓群分两部分,系唐洪培家族墓地,建筑总占地面积约为140.83平方米。唐洪培墓处墓群东侧,为其与妻合葬之墓,且独置罗城。其封土为水泥筑砌,高1.5米,直径2.5米,冢前竖“顯祖考唐公子良、妣余太夫人之墓”碑一通。墓道长30余米,立有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及碑亭一座。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虞山传教士墓

  位于虞山半山腰晏家山山坡上,坐西朝东,此处为明万历以来天主教教友墓地。虞山传教士墓指中国天主教史上几位重要人物贾宜穆、鲁日满、何云汉、贝少刀,他们在清康熙初至乾隆初葬于此处。罗城内三冢呈品字形排列,罗城外另有一墓冢,总占地面积约222平方米。正中一冢封土直径4.2米,高1.5米,二侧之冢封土直径均为2.5米,高1米。前竖有高1.1米、宽0.6米青石碑一通,碑上部镌刻“耶稣人类的救世者”拉丁文缩写字母与由十字、三铁钉所组成之耶稣被钉于十字架上图案,下部镌刻诸神父之拉丁文原名及生卒年份。外设罗城及墓道。冢前5米处原竖有高约6米石刻十字架一座,“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月河桥

  位于梅李镇南街月河之上,故名之。其始建于宋,明弘治间曾更名紫薇桥。今桥系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墩基及部分桥面用武康石筑,拱圈采用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形制极为古朴,应属明弘治间拆宋代原构重建。桥中宽3.1米,矢高4米,全长15.8米,两堍各设20个踏级。在拱底南端镌“紫薇桥”三字和荷叶图案,北端嵌砌石碑一通,上镌:“典史徐让、仪官吕唐监工,石工高永吉,大明弘治九年拾贰月重建”等题记数行。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读书台

  位于书台公园内,相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该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十二年(1533)复作新亭,亭柱均石构,设磴道石阶。万历间邑人严澂增建外门。清期间多有修缮。今台基用山泥夯筑,上有长方形石亭,卷棚顶,坐北朝南,通宽5.5米,通进深4.6米,高3.5米。亭壁嵌砌碑三,中为“读书台”碑,右为石刻昭明太子像、《读书台铭》,左为《重建昭明太子读书台记》。亭中央石台端面镌刻《虞麓园记》。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荫远堂

  位于城区焦桐街25、27号。现存两所,均坐西面东,左右并列。通面阔5间15米,通进深8.2米,脊高5.1米,木构用斗栱及月梁,柱下为石础,上加木质础。其中右厅明间主袱上用沥粉堆塑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工艺精湛。厅系何人所建,已无考,据70年代虞山镇古建筑普查资料载:“按房屋结构,属明代建筑,为沈氏住宅。”其中27号厅曾名“荫远堂”。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维摩寺

  位于虞山中部箬帽峰下。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原名石屋维摩庵,宣德四年(1429),寺僧昙敷建四天王殿并筑石路,改名为“维摩寺”。万历间,寺僧法乘造金粟堂、不二门、方丈禅堂。时与兴福、三峰两寺齐名。后渐圮。清康熙、乾隆年间,邑人陆瑞升、屈成霖等捐资建大悲殿、殿堂轩阁、僧舍库房、山门廊庑,并在寺后建亭台池榭,辟为园林。山门悬曾怀撰书楹联“大观江海合,杰构宋梁余”。寺居山顶,南可览尚湖,登“望海楼”可北望长江,风景殊丽。清光绪间寺僧一煦募资重建,屈氏后人亦助修重建望海楼。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寺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荒芜,“文化大革命”中毁废。1983年改建后命名为维摩山庄。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辛峰亭

  位于虞山东岭。始建于南宋嘉泰二年(1202),万历间萧应宫建阁二层,以后屡有修葺。因位于城西,而“辛”指西位,故更名“辛峰亭”。今亭保持清乾隆间大修后的六角形制,木构砖砌,单间重檐式攒尖顶,外观为二层,内不分层,两壁夹回廊。内六边形每边长1.92米,外六边形每边长3.32米,东西向设门洞。亭高6.92米。“辛峰夕照”,为虞山十八景之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言子故里亭

  俗称十里亭,其址原在距城南5千米之莫城元和塘东岸。清乾隆初知县陈■(上荀下大)纕立言子故里碑,乾隆三十八年(1773)建亭。知县刘沅题“邑里崇名迹,东南钟大贤”楹联。1994年, 亭迁建于城区人民桥、元和桥之间沿河绿化区。为花岗石筑,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4米,宽深各3米,亭柱上镌刻刘沅所题楹联,亭中竖青石碑一通,上镌“先贤言子故里”六个大字,旁镌小字“赐进士出身知常熟县事滇南陈■■乾隆乙丑岁次仲夏月吉立”(乾隆乙丑为1745年)。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言子旧宅

  位于城区东言子巷13至17号。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存东西二组平房。东组属17号,有四进,头进与第二进为三开间,第三进厅通面阔5间17.5米,通进深9架梁8.8米,厅后天井东侧为言子墨井。第四进在天井围墙之外;西组属15号,仅存第三进后堂。靠东组陪弄内有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兵部侍郎珂兴阿所立御祭碑一通。堂后天井围墙上嵌砌乾隆及光绪间镌碑刻三块,分别为一松山房四止图、言子墓图、言子像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名“言子故居及墨井”根据《重修常昭合志》卷十二载,乾隆时期七十五世孙言如泗“重修言子旧宅记”,2017年5月更名为“言子旧宅”

  卫氏义庄

  位于辛庄镇张桥卫家塘村,为清咸丰邑人卫肇吉所建。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原建筑有轴线两组各五进,现西轴线四进,依次为前厅、大厅、二厅及后楼四进。东轴线存正厅及后楼。建筑占地面积1073.69平方米。大厅通面阔5间17.8米,通进深10.2米,檐高2.8米,木构用月梁,有前翻轩,青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游文书院“四照堂”

  位于城区书台公园内常熟市书画院。系雍正三年(1725)粮储道杨本植所建,后屡次重修增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改办常昭学堂,后改名常熟公立高等小学西校,宣统二年(1910)停办。现房三间,坐北朝南,硬山顶,通面阔18.2米,通进深7.8米,中间为一厅堂,即“四照堂”,抬梁式,木构用月梁。游文书院旧址现为石梅小学及常熟市书画院。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徽州会馆

  原址在城区西庄街,2007年迁建至常熟市古里镇文昌街。系清代中期寓居常熟的徽州商人集资购地而建。光绪间曾大修。原占地约10亩,围以高墙,内筑厅堂、月河、石桥、假山诸景观。有河道可通尚湖,并可借景虞山,景色优美。民国后渐圮。今存房屋三进。第二进之正厅,坐北朝南,通面阔及通进深均约13米,檐高8.5米,木构用斗栱及月梁,墙上有福康寿图案砖雕。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孙氏祠堂

  位于尚湖南岸钓鱼渚公园内,又名树德堂,系清同治年间布政使衔署理直隶津海道会稽人孙士达建。该祠坐北朝南,前后两进,硬山顶,四合院式,两侧置有厢房,为客堂及起居室,并设回廊相通,占地面积约1127平方米。第一进门房,通面阔5间20.9米,通进深7.4米,檐高4米;第二进为大厅,抬梁式,通面阔5间20.7米,通进深8.5米,檐高4.3米。建筑用材硕壮、讲究,梁架及装修均用南洋硬木,花岗石方形柱础,外设封火墙。该祠堂原址在虞山镇北门大街6号,1990年按原貌迁建于此。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义庄

  位于城区东门横头街7号,系清同治年间邑人李芳年所建,1987年重修。现存三进,占地面积约754平方米。头进为门屋,硬山顶,设砖刻墙门。正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5间7架,通面阔16.4米,通进深11.9米,高6.1米。梁架扁作,用材壮硕,设斗拱,外设封火墙。第三进后堂楼,共两层,5间7架,通面阔17.2米,通进深7.7米。设围廊作半转楼,并有砖刻浮雕等。该房屋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且体量较大。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石谷祠

  位于城区北门大街言子墓道北侧,原址在城区北门大街,现为王石谷纪念馆。系清代建筑,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整体建筑由主厅与其两侧的回廊构成,建筑面积为112.24平方米。主厅名为“来青阁”(现已辟为王石谷部分作品的展览室),硬山顶,单体五开间,通面阔18.4米,通进深8.6米。王翚(1632—1717),字石谷,名翚,号耕烟散人、清晖主人等,常熟人,清初著名画家,为“四王”及“清初六大家”之一,虞山画派创始人。曾应诏入宫主绘《康熙帝南巡图》。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翁心存故居

  位于城区翁家巷门2号。原为明弘治、正德间桑姓住宅,后数易其主。道光十三年(1833)翁同龢之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购下,作孝养母亲之所,称“綵衣堂”。后经修扩,建成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建筑分东、中、西三大部分,沿中轴线共七进,正厅“綵衣堂”为第三进。现存大小房屋百余间,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1991年11月,以綵衣堂为中心建成“翁同龢纪念馆”对外开放。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氏宅园

  位于城区县南街43号。系清末漕运总输唐一葵私家花园。占地仅半亩,然构思精巧,景象玲珑,亭、台、轩、榭,一应俱全。小池居园之中心,上跨三曲石桥,四周堆假山,植花木。沿墙筑回廊。其北隅筑旱舫半截及半亭多处。新中国成立后,为县图书馆使用,原有景观大部保存。1989年改为市国家安全局办公处后,曾对原建筑加以修缮并增辟景观数处。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荷香馆张宅

  位于城区荷香馆4号,系清代张姓宅第,现为“虞山派篆刻艺术馆”。 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四进,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占地面积约643平方米。第一进为单层5间5架,通面阔14.1米,通进深4.5米。第二进为一厅堂,名为“方寸乾川”,3间7架,两侧为单间两层辅房,通面阔15.3米,通进深5.7米。第三进亦为一厅堂,3间7架,两侧为单间单层辅房,通面阔19.4米,通进深9.2米。用月梁及斗拱,花岗石柱础,前设翻轩,后设廊。现第二、三进已被辟为篆刻艺术展览室。第四进为单层,5间7架,通面阔18.2米,通进深8.6米,布局上其与左右两侧厢房和前一进成四合院式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常熟大户人家的宅院。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赵氏雕花小厅

  位于城区午桥弄16号,系清代晚期邑人赵氏所建,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三进,均为单层建筑,建筑面积为115.92平方米。第一进通面阔6.2米,通进深4.8米,其梁上存有彩绘。第二进通面阔和通进深分别为8.2米和2.8米。第三进为雕花小厅,通面阔7.8米,通进深8.0米,其木、砖、石雕,做工精致,技法精湛。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石友宅

  位于城区翁府前38号,原为清康熙间刑部尚书翁叔元故宅,后为沈氏所有。系清代建筑,其宅原有四进,坐北朝南,第一进为门厅三间,五椽袱,硬山顶。第二进已在“文化大革命”中拆除改建。第三进为三间七架梁人厅一座,硬山顶。第四进为偏房。第四进左面为“笛在月明楼”,三间,歇山顶。现存轴线一组,共两进。沈石友(1858—1918),字公周,名汝瑾,常熟人,著名藏砚家,著有《沈氏砚林》传世。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笛在月明楼

  位于城区西仓前下塘13号。系清末常熟著名收藏家沈石友庋藏文物和会友唱和之所。沈与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为至交,常与吴在楼中彻夜饮宴,楼中藏百余方古代名砚,较多由吴为之刻铭。金石家赵石亦曾在此楼中为沈石友刻砚达数年。楼共二层,坐北朝南,歇山顶,通面阔3间8.4米,通进深8.9米,上檐高5.9米。上层用落地格窗,花岗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蒋泂宅

  位于城区辛峰巷30号,与燕园相邻。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两进,后进楼房通面阔7间23.4米,通进深8.3米,下檐高3.25米,所用月梁等结构粗壮,檐柱下置有木础,其余均为青石柱础。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屯田侍郎蒋泂宅在炳灵公殿西,从子台湾知府元枢亦居之。”蒋泂,字恺思,清云贵总督蒋陈锡次子,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领侍郎衔。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庞鸿文宅

  位于城区南泾堂36至40号。建于清同治间,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五进,占地面积约919平方米。其中第二进为大厅,抬梁式,通面阔5间17.8米,通进深8米,脊高6.5米,构筑用月梁及花岗石柱础;第四进为一两层楼,通面阔5间18.5米,通进深7架7.4米,前设廊。民国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载:“庞文恪公钟璐宅在望仙桥”,此系其居宅之一部分,庞鸿文为其长子。庞鸿文,字伯絅,号絅堂。光绪进士,历官湖北学政,太常少卿,通政司副史,撰有《常昭合志稿》。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忍堂张宅

  位于城区南泾堂42号,系清同治间以同知衔两浙金山场盐课大使、邑人张治所建的居宅,名“永忍堂”。其长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系清代建筑,宅坐北朝南,共有四进。第一、二进布局上成四合院式。第三进为大厅,硬山顶,通面阔5间22.7米,通进深11.5米,设前翻轩,花岗石柱础。第四进为两层楼房。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屈成霖宅后堂楼

  位于城区南门大街34号。今存后堂楼一座,系清代建筑,坐南面北,硬山顶,二层,通面阔5间18.2米,通进深11.3米,内屋顶及上层结构以全木料铺设,用材甚巨并较为少见,底层明间有青石所雕莲瓣纹柱础,取“连登”科名之意。屈成霖,字启商,常熟人,乾隆丙辰(1736)进士,历官景州知州。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爱日精庐

  原址在城区西门大街187号,现已迁建于梅李镇聚沙公园东侧。系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藏书家张金吾宅及其藏书处,为歇山顶,砖木结构,通面阔9间34.2米,通进深11架11.8米,前加廊。张金吾(1787~1829),字慎旃,一字月霄。常熟人,少学古诗文,及长,读书于祖父张仁济“照旷阁”藏书楼,校《太平御览》诸书。清嘉庆十四年(1809)补博士弟子员,不久弃去。又潜心经术、目录学、训诂学、金文学。致力于藏书,积10年,合先人旧籍,计8万余卷(一说10万4千余卷),藏于“爱日精庐”中。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氏虹隐楼

  位于支塘镇何市荷花街,系清末翰林、藏书家徐兆玮之故居。今宅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硬山顶,抬梁式,通面阔4间12.5米,通进深7架7米,脊高约6米,花岗石柱础。宅约建于清同治间,原有临街门屋、大厅、后楼等三进。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为桂村书院,后又作桂村两等小学之校舍。楼厅中靠东侧屋为其藏书处。新中国成立后,楼厅改造为二层4开间,1993至1994年间又落架重修成现状。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顺民桥

  位于城区北门外福山塘上。因明尚书李杰居此,又名李家桥。明弘治间都御史侣钟建。因江潮冲刷,几经兴废,今桥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上相庙僧实明募建。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花岗石砌筑,矢高5.8米、中宽3.5米、桥堍宽5.2米、跨径10.6米,全长25.5米。东西两侧金刚墙上分别镌“大清乾隆岁次壬辰哑僧实明募建”、“壬辰年重建造,哑僧实明募建”。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

  位于城区南门上塘街南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成于五十九年(1720),由督粮道马逸姿捐俸及里民汪晋卿助捐建成。今桥系三孔拱桥,东西走向。中孔矢高6.4米,顶宽4.5米,桥堍宽6.2米,跨径28.6米,全长41.3米。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小孔7节,中孔11节。在两侧明柱上分别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楹联。石栏板上刻题记数十行。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寿桥

  位于虞山锦峰(俗称祖师山)拂水岩上,跨于两崖之间。该桥为明嘉靖间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邑人严讷在拂水岩上建真武院同时建造。清光绪十九年(1893)藏海寺主持道机重修。今桥系单孔平桥,东西走向,青石作墩基,桥面用3根花岗石条并列架成,全长15米,方形桥洞净跨4米,宽1.5米,矢高4.9米。南面梁端镌“长寿桥”三字,旁刻小字:“明严文靖公建,光绪癸巳重修。”。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香花桥

  位于虞山锦峰(俗称祖师山)拂水岩上,跨拂水涧。清光绪十七年(1891)藏海寺主持道机募建。系单孔拱桥,花岗石筑砌,南北走向,矢高1.6米,中宽3.25米,全长8.5米。两边设16个踏步,东西明柱上各镌一副楹联,东为“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西为“雁齿横排云烟出没,虹腰高卧泉石奔腾”。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甸桥

  位于城区西门外甸桥村山前塘。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里人吴峻基、周明孝等人曾捐资修桥,1919年又修。因桥西为大小湖甸,改称“甸桥”,俗称“头条桥”。今桥系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墩基用青石,桥面为花岗石,矢高5.6米,中宽3.2米,全长34米。拱枕石上镌刻“甸桥”二字,两侧明柱上均镌“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始建年代不详,据其石质及形制,应为明代始建,基础尚存明代痕迹。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程家桥

  位于城区西门外甸桥村,跨山前塘。因桥畔原有明工部尚书程宗祠墓而得名,俗称“二条桥”。始建年代不详,据桥基石质可推为明代。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里人吴峻基、周明孝等曾修,咸丰间又修。今桥系单孔拱桥,青石夹花岗石砌筑,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矢高7.2米,顶面纵2.9米,宽3.3米,跨径10米,全长约30米。枕石上有石刻一方,系清嘉庆间吴峻基等重修时立。两侧明柱上各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联。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拂水桥    位于城区西门外甸桥村三星村的山前塘上。原名福庆桥,因正对虞山锦峰之拂水岩,故改拂水桥;又因是山前塘上西向第三座桥,俗称“三条桥”。明万历间姚宗仪编纂《常熟县私志》曰:“名福庆,俗呼三条桥。”今桥系单孔拱桥,南北走向,青石夹花岗石砌筑,矢高4.6米,中宽3米,全长约30米。枕石上镌“福庆桥”三字。始建年代不详,据其石质及形制,当为明代,重建于清代中期。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嗣桥    位于城区小东门外莲墩浜上,又名退戌戊桥。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邑人薛苞九独力捐修。民国初,桥面倾圮,1919年邑人钱宗瀚等募资修缮。1988年曾大修。今桥系单孔拱桥,南北走向,花岗石筑成,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矢高6.3米,中宽4.2米,顶面纵2.3米、横3.3米,南坡长10.4米,北坡长12.2米,全长25.6米。拱枕石上镌“广嗣桥”三字。东西明柱上各镌楹联一副,东为“百尺长虹横雪浪,半轮皎月锁寒烟”,西为“西挹吴山朝气爽,东延沧海暮澜回”。北堍及南堍金刚墙上分别嵌砌乾隆间重修广嗣桥记碑一通及民国间修桥碑记一通。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钓渚渡桥    位于沙家浜镇红石村沙家浜风景区内(又称云庆桥)。东西走向,《重修常昭合志》载:“钓渚渡桥在云庆庵前,亦名云庆桥,士人呼为大桥,明崇祯间范弥恬兄弟重建,沈颢有记。清康熙、嘉庆间修之。”该桥系拱形三孔,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青石夹花岗石砌筑,矢高6米,中宽2.9米,跨径中孔9米,左右小孔各5米,全长40.5米。两堍各设30级踏步。枕石上镌“重修云庆桥”五字。护栏板上镌“钓渚渡桥”四字,东西两侧明柱各镌一副楹联。该桥原址在张桥卫浜村,2005年迁建于沙家浜风景区内。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迎阳桥    位于尚湖镇王庄集镇区南面,横跨王庄河。据桥形制结构和桥南侧石碑题记所载,桥为清代中期所建。今桥系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花岗石砌筑,矢高5.3米,中宽3.1米,全长25.1米。拱顶石板上镌云龙太极图,梁枕石上镌“迎阳桥”三字。桥柱上所刻楹联,“文化大革命”中被人用水泥涂没。1999年,重修时将原来的坡形踏步改为基本平面,两堍均设29级踏步。栏板延伸,栏杆雕有狮子。重现两副楹联,东面楹联左右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西面楹联为“远吞湖色浑如镜,近挹山光尚带香。” 于1982年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灵公殿戏楼    位于城区辛峰巷18号。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弘治间毁,正德二年(1507)重建,其后多次修建。现存建筑为太平天国时重建,作为演戏宣传之所,太平军将领李远继设公馆于殿内。今尚存门楼一座,坐南朝北,平面成“T”字型,歇山顶,共二层,上层即为戏楼,抬梁式,通面阔3间15.3米,通进深5架10米,高约6米,前设翻轩,象鼻昂,青石柱础。前檐枋上饰有木雕云鹤、人物等图案,沿后檐一周在砖上刻出斗栱形状等,天顶设镏金双龙图案,工艺极其精湛。灵公殿亦为常熟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曾在墙壁中发现过十字架、耶稣像等。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军侯裕田公馆    位于城区山塘泾岸80至92号。系清代曾氏宅第,清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初年为太平军常昭监守侯裕田驻扎公馆。公馆坐北朝南,现存建筑共有三路。东路前后两进,后进大厅通面阔3间10米,通进深8.2米,檐高3.6米,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础。中路有前后二进,通面阔14米。西路存前厅及后楼二进,前进大厅通面阔3间11米,通进深加出廊11米,檐高3.2米,梁架亦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础。于1982年11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巷明厅    位于城区太平巷6号。坐南朝北,砖木结构,该厅历史无考,据其结构型制,应为明代中、晚期建筑。现存二进,建筑面积约189平方米,保存较完好。第一进为单层,通面阔3间11.7米,通进深6米。第二进大厅为单层硬山顶,通面阔11米,通进深10.8米,木构上有精美彩绘。 于199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辛峰巷清代厅堂    位于城区辛峰巷14-1号,原为曾姓住宅,后售予熊姓,系晚清时期所建。现存一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通面阔3间16.87米,通进深7架15.73米,设前翻轩,木构用月梁,花岗岩柱础,枋上刻有镂空图案,主檩下斗栱镌刻有双凤图案,斗栱处均覆有各式雕花并置有翼形栱雕饰,精美异常。于199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聚福桥    位于城区水北门大街福山塘口。始建于明代,原为木桥,俗称北高木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县令陶环改桥墩为石构,题名“福履桥”。乾隆三十三年(1768)秋塌损。三十七年里人金见龙捐资重建,更名“聚福桥”。今桥系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花岗石砌筑。矢高5.5米,中宽3.1米,全长约21米。南北两侧明柱上分别镌楹联为“商楫往来皆倍利,农耕万物永丰登”、“四海清宁庆大有,万方和泰乐升平”。于199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阳桥    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横街东头,跨金庄浜,俗称金庄浜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2004年重修。南北走向,今桥系单孔拱形,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花岗石砌筑。矢高4米,中宽2.9米,跨径8.9米,全长24.5米,两堍各设27级踏步。桥楣上题额“华阳桥”三字,东西两侧明柱各镌一副楹联。该桥整体结构保存完整,有着浓郁的常熟古桥梁的风格。于199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某宅(虹桥下塘明厅)    位于城区虹桥下塘35号,为明代遗构,原为唐姓住宅的正厅,其坐南朝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一大厅,通面阔为12.1米,通进深为10.7米,建筑面积为136平方米。大厅体量大,构架完好,工艺精湛,大梁上仍留有包袱锦彩画,甚为珍贵。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乐贤堂徐宅    位于城区午桥弄42号,为徐姓居宅,堂名“乐贤”。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三进,其中第二进正厅为明代建筑,第一、三进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第一进单层、3间7架,通面阔11.3米,通进深为7.8米。第二进正厅,3间7架,通面阔12.3米,通进深7.2米。第三进为两层小楼,通3间7架,通面阔10.4米,进深8.2米。前设檐廊和翻轩。布局上第三进与其左右两侧厢房和第二进成四合院式结构。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闾庆堂贾宅    位于城区小榆树头10号,原为贾姓居宅,堂名“闾庆”。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四进,保存完整,构架无损,工艺较好,建筑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第一、二进均为单层、4间7架,通面阔和通进深分别为15.2和5.4米、18和7.3米。第三进为一单层厅堂,通面阔17.6米,通进深6.6米,前设翻轩。第四进为两层小楼,3间7架,抬梁式,通面阔11.3米,通进深6.9米。其用材壮硕,青石柱础,斗拱雕花,前设檐廊,后置石门。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曾朴故居    位于城区山塘泾岸94号,即曾之撰、曾朴故居。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二进,建筑面积为400余平方米。第一进为两层小楼,通面阔18.1米,通进深8.8米,其后之砖雕门楼,技艺精湛。 第二进为单层,通面阔12米,通进深11.8米。整体建筑结构保存基本完好。曾朴(1872—1935),号小木,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等,晚清文学家,翻译家,著有《孽海花》等书,并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庞薰琹故居    位于城区南泾堂24号。系清代建筑,为庞氏老宅中的东宅,原称望仙桥堍庞宅。1989年经修缮对外开放。著名书法家陈叔亮为故居题书匾额。现庞薰琹故居为两进,共223.04平方米。门厅内以图文资料介绍庞薰琹的家庭和简历,以及他在艺术事业上的贡献,其西间书房原名“铜鼓轩”。庞薰琹(1906~1985),原名蓥,字虞弦,笔名鼓轩。常熟人,庞鸿文之孙。1924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次年赴法国研习绘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教务长。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办人,历任教授、第一副院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又必须不断吸收、融化和创新。擅长油画、水彩画及白描,均融入中华民族特色,其各个时期的题材和画风则常变化。于2004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照山桥    位于虞山街道元和村段头浜,又名下斜桥,跨斜泾,东西走向。为明崇祯间祭酒邑人许士柔建,清代屡修。今桥系单孔拱桥,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桥面为花岗石,桥基为青石叠砌,矢高3.65米,中宽2.58米,跨径6.3米,全长19.6米。拱梁上镌“照山桥”三字。两侧明柱上各镌“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楹联。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集贤桥    位于支塘镇东街白茆塘与盐铁塘交会口,跨盐铁塘,因当地原为双凤乡集贤里而得名。明嘉靖间里人沈定始建木桥,后里人侯峰宏易木建石桥。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桥面塌陷,曹颂僖、周公锡等人合力重修,桥拱底所镌铭文记其事。今桥系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墩基面为青石,桥面为花岗石,拱圈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法。矢高3.4米,中宽2.4米,正中长2.6米,全长约13米。拱枕石上镌“集贤桥”三字,原两侧明柱上有楹联,已磨蚀不可辨。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义蜂蚁节孝坊    位于常福街道大义蜂蚁村北庄桥。坐北朝南,居一间为其所建的房屋之中,为单间冲天式石坊,系清乾隆五十二年江苏巡抚奇丰、苏州知府胡世佺、常熟知县黄元燮等立。节孝坊为花岗岩材质,高为4.35米,阔为3.88米,厚为0.33米。坊额正中上部立有“圣旨”牌,额正中镌刻有“皇清旌表已故儒童范显汉妻査氏节孝之坊”十八个大字,两边数列小字,并围以石刻花纹图案。两坊柱之间立有两块门枕石,石上刻有“三狮滚绣球”等图案,是常熟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节孝坊。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市河俞宅    位于城区东市河22号(含东市河三弄9、13、15号和东市河26号),即俞钟颖、宗秀松、俞炳元故居。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现存中轴线三组,东侧两组均存三进,保存基本完整;西侧一组现存一进。三组建筑通阔约为30米,通深约为21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700平方米。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李刘神堂    位于梅李镇东街109号。据《梅李镇志》载:供刘、季、周、金四神,故又名“四神庙”;另据当地居民相传,刘神堂是沿街乡邻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刘錡(1098-1163)的地方。何时创建已无考,清初曾重建,太平天国时被毁。清光绪己丑年(1889)里人募捐重建。为平房,砖木结构,共两进,计10间。主屋檐有三国故事精细木雕照枋。照枋雕刻精美,体现了当时江南木雕技艺水平。于2006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敦厚堂    位于古里镇文昌街东。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敦厚堂”原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教堂等,面积应有2500平方米。现存二进,占地面积283.7平方米。第一进为三间八架,第二进为四间八架,均为硬山顶封火山墙,四周以廊道相通,成走马楼式,具有典型的苏南明清私家园林式建筑风格。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支塘姚厅    位于支塘镇东街68号,集贤桥东首。建于明崇祯年间,距今约有400年的历史。现存一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抬梁式,通面阔3间9.3米,通进深7架11米,前设廊及翻轩,木构用月梁,并覆有雕花,厅内的苏式彩绘和木雕古朴庄严,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支塘张宅

  位于支塘镇东街68号,集贤桥东首,为张青莲故居(张青莲高祖从姚姓人家处购买)。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现存第二进(米圣堂),为3开间正厅及两侧各有一间厢房,坐北朝南,硬山顶,通阔12.7米,通进深7架8.2米,前设廊及翻轩,置翼形栱雕饰。该厅古朴庄严,木雕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平墅桥

  位于辛庄镇张桥平墅村,又名雷尊殿桥。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现桥为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重建,跨张朝河。明万历姚宗仪《常熟县私志》载:“平墅桥载南乡平墅,跨张朝河。”桥东西走向,为纵联分节单孔石桥,桥基、桥拱由石灰石砌成,桥面用花岗石构筑,具有明代风格。桥矢高4米,顶宽2.3米,桥堍宽约2.8米,全长13.1米。两堍各设踏步。桥面两侧石条上刻“平墅桥”三字。拱圈端部嵌7块石刻题记,记载了历次重建事项。明柱上原刻楹联,已泐不可辨。该桥为常熟少见的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石拱桥,其结构坚固,造型优美,用料考究。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泾堂庞宅

  位于城区南泾堂。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现存主体建筑四进,建筑面积776.87平方米。第一、二、三进均为单层硬山顶,第一进由左、中、右三部分构成,通面阔和通进深分别为22.6和5.1米。第三进为双层硬山顶,其前东西两侧为双层厢楼,与第二进一起构成了四合院式,通面阔和通进深为19.7和8.0米。第四进通面阔和通进深为17.6和6.4米。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泾堂翁宅

  位于城区南泾堂。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该宅现存四进,占地面积约754平方米。其中第三、四进加两侧厢房成四合院式布局。第三进为一大厅,硬山顶,抬梁式,通面阔5间21米,通进深10米,花岗岩柱础。第四进为一两层楼房。

  

  午桥弄1号民居

  位于城区午桥弄。系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现存三进,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面积为405.30平方米。布局上三进建筑坐北逐渐朝向西南,呈弧形。第一进为单层,通面阔为11.7米,通进深8.5米。第二、三进西侧山墙相接,均为双层楼,通面阔分别为12.6和13.7米,通进深分别为6.6和9.1米。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杨沂孙故居

  位于城区紫金街29至39号。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布局上29号和39号东西并列二路,均存二进,其第一进单层与第二进两层小楼与其左右两层厢楼构成四合院式结构。37号现存一进,并列于29号、39号之中。现存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体保存基本完好。杨沂孙(1813——1881),字咏春,号子舆,晚署濠叟。常熟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官至安徽凤阳知府,擅书法,尤爱“篆镏之学”,为清代有突出成就的书法家。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巷缪宅

  位于城区中巷。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三进,建筑面积约960平方米。第一、二进均为单层,通面阔分别为16.3和17.6米,通进深分别为5.2和8.1米。第三进为两层楼,通面阔17.6米,通进深9.1米。而布局上第二、三进及其左右两侧两层厢楼构成四合院式结构,楼间外设回廊相通。其中第一进后砖雕门楼,第二进梁上彩绘图案及第三进白色吊顶花纹等都保存完好。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弄钱宅

 位于城区街道庙弄,其坐西朝东,硬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现存二进,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积为约900平方米。第一进为门房。第二、三进布局上成四合院式,其中第二进设前廊,内设过道;第三进通面阔5间18米,通进深18.3米。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庙弄周宅

   位于城区街道庙弄,其坐西朝东,硬山顶,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现存三进,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建筑面积为621.68平方米。第一、二进均为单层、砖木结构,其中第二进为厅堂,通面阔5间15.7米,通进深8米。第三进是三层楼,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部分为砖石结构,通面阔19.1米,通进深10.9米。楼廊外侧存有精美的木质雕花。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胜街沈宅

    位于城区街道大步道巷,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为清代建筑。现为三进四园,建筑占地面积为 706.35 平方米。第一、二进均为单层、三开间,通面阔分别为11.9和11.3米,通进深为17.4和11.9米。第三进为两层小楼,四开间,与第二进有回廊相连,通面阔和通进深分别为18.8和10.2米。三进房中,在其门檐、梁、枋和石础等处留有精美雕花。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河强宅

    位于城区街道西南河,其坐南朝北,硬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现存主体建筑二进,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其右侧有部分建筑,约60平方米。第一进为单层,通面阔为18.4米,通进深为5.4米。第二进为两层小楼,通面阔和通进深分别为18.4和8.9米。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塘街马宅    位于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常熟市南门坛上上塘街85号,其坐东朝西,为清末民初建筑。现存建筑五进,由门厅(门屋)、前厅(轿厅)、正厅、内厅(过堂)、楼厅(楼厅)及书房等组成。第三进(正厅)和第四进(内厅)的南侧现存有一段陪弄。修缮前总占地面积约为1225.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273.47平方米。建筑结构形式均为传统砖木结构,纸筋粉刷墙面。马宅整体风貌粉墙黛瓦、朴实无华,为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居建筑。整座房屋共有五进,体量较大,对于研究清末民初常熟富裕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建筑格局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支塘北街24号民居

    位于支塘镇北街,现存二进,坐北朝南,硬山顶,成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约138平方米。第一进门房,通面阔3间8.4米,通进深5架4.9米,后设砖雕门楼。第二进为厅堂,抬梁式,通面阔3间7.9米,通进深7架8.4米,前设翻轩,斗栱雕花,木构用月梁。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墓桥

    位于尚湖风景区内,南北走向,为清代所建,系花岗石砌筑方型三孔条石穿板桥。今桥矢高3.5米,桥面中段有1块石板和2块水泥板拼铺而成,两端桥面则保持原状,由2块石板,中间铺于多块石块而成,面宽为1.7米。桥墩有多块石条堆垒而成,侧面成梯形。东西桥堍宽为5.2米,跨径20米,全长约31米。两堍均设有17级踏步。桥南堍东西两侧镌楹联“滚滚风涛东通琴水,尚湖隄畔示我周行”。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焦桐街周宅

    位于城区街道焦桐街,为周姓居民所住。其宅为一进两院。入门处有雕花石制门墩一对,上雕有麒麟,梅花鹿,植物,宝葫芦,祥云等吉祥图案。其后有一砖雕门楼,门楼正面已无任何纹饰,后面雕刻保存基本完好,门楣正中雕有清乾隆年间进士言朝标所书“庆协攸宁”四个楷体大字。字下还有百余行书文字,书写遒劲有力。周围四方还饰有花鸟,梅竹等浮雕装饰。门楼后两院之间有一“回”字型楼房,通面阔3间8.73 米,通进深7架16.65 米。木质楼梯,门窗、地板、墙面皆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大街钟宅

    位于城区街道东门大街,其宅原为3进3院,现存2进2院。其宅现分为3大部分,沿河东街有一厅堂系清代所建,通面阔3间19.16米,通进深7架9.13米。现仅有木质梁架保存完整,梁上雕有仙鹤,祥云等吉祥图案,雕刻手法精美。南面朝向有一民国2层小楼,通面阔3间21.39米,通进深9架16.54 米。石板老地,木质楼梯。一楼有槅扇门一组,门上有方格镂空图案,并有花草等精美雕花。西面朝向为一民国时所建平房,通面阔5间9.6米,通进深7架13.41 米,硬山顶,圆形柱础。平房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第二进院中有一古井,保存较好。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之园

    位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俗称“翁家花园”,系清光绪间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园内曲水回流如“之”字形,故名。园原占地20余亩,由水面、住宅、园林三部分组成。池水与城壕相通,环水筑园,以水中小岛及四面厅为中心,列建松茅亭、船厅、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轩、半溪亭、花房、依绿草堂、垂虹桥、木香棚、漾碧桥、荷池等。住宅在东北隅,有内外之分,外宅有门厅、大厅、书房、花厅、洋书房、轿厅等,内宅有平房、楼房共三组,为卧室,设回廊,通池中之阁。其砖刻门楼上镌“城市山林”额,两侧镌联:“廿年缔构,一水澄清”。园中“之福堂”、“之园”、“挹爽轩”、“半溪亭”诸题额均为园主叔父、两朝帝师翁同龢所书。抗日战争中,大部景观被日军纵火烧毁,仅存回廊、大厅、六角亭、水榭等处。1953年辟为第一人民医院。院方在所存遗构基础上,有所修建,部分复原了旧景观。园内今存树龄逾一、二百年的古树甚多,均为之园遗物。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贤楼

  位于沙家浜镇唐市东北街,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现存一幢两层小楼及左右两侧厢楼,布局上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积约198平方米。通面阔3间14.95米,通进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岗石柱础、方砖铺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雷故居

 位于沙家浜镇唐市北新街,系明嘉靖年间邑人、名医李雷旧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现存楼一幢,占地面积约95平方米,抬梁式,木构用月梁,通面阔3间9.1米,通进深7架12.6米。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支塘周家陈楼

 位于支塘镇北街71号,原为支塘陈氏一族之故居,光绪年间,陈楼主人无后人,由周姓外甥周仲根入继。后周家陈楼房屋拥有产权人员皆不在周家陈楼居住。原有房屋主体已经荒弃,2007年,支塘镇镇政府出资收购了周家陈楼,并进行修复。现房屋为支塘镇文化站所用。房屋共有三进三院,三进房屋皆为二层小楼。第一进房屋通面阔5间14.1米,通进深5架5米。第一进院中有方型石墩一对,石墩后有一砖雕门楼,为2007年时复建。正面无图示,背面有花草,蝙蝠,祥云,武将战争场面等图案。门楼正中刻有“温厚和平”四个楷体大字,大字左右分别有“光绪”和“十四年”两处落款。第二进唯一厅,通面阔3.8米,通进深6.7米。梁架结构且保存基本完整,房屋前部设有翻轩,上雕有动植物造型。厅中立有四根立柱,圆型柱础。第三进房屋通面阔5间13.4米,通进深7架6.6米。整栋楼房墙面,地面,门窗皆为新造。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淦昌故居

 位于常熟市支塘镇南街44号。王淦昌青年时期出国前、回国后,回支塘探亲一直住于此,直到1936年。此房院落比较完整,现存三进三院。第一进为一门房,通面阔三间8.22米,通进深7架5.62米。第二进为一厅,通面阔3间6.73米,通进深7架6.92米。木质梁架结构,保存较完整。梁为扁梁,用料壮硕,梁上雕有蝙蝠,走兽等纹饰。第二进院中北侧有一偏房,为一二层小楼。第三进为一座二层小楼,通面阔3间7.82米,通进深7架7.42米。整座房屋有着明显的晚清风格。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对其进行整体修缮,现辟为王淦昌纪念馆。

  支塘东街姚家祠堂

  在支塘镇东街66号,原为姚氏祠堂,房屋最后一代主人为姚旦生。现今无人使用。此处房屋现存两进一院。房屋座南向北。第一进为门房,通进深7架10.1,通面阔3间18.91米。木制梁架,且整体梁架结构保存完整。第一进院中有东西两侧各有辅房一间。第二进为一厅,通面阔5间19.45米,通进深7架7.78米,垂梁式木结构梁架,整座厅体量较大。整处房屋皆为双檐,鳌头型斗拱,外部设有封火墙。房屋的地面和部分门窗经过翻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问村薛家大院

  位于碧溪新区问村老街,坐北朝南,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现存三进三院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外设封火山墙,平面布局对称,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头进为门房,第二进前厅,重檐,抬梁式,通面阔4间12.1米,通进深7架7.1米,后设砖雕门楼,上镌“四箴贻训”四大字;第三进正厅,通面阔3间19.6米,通进深7架9.1米,厅前并设二层厢楼,后砖雕门楼上镌“吉祥如意”四大字及图案。其中内院组合考究,厅、室、房俱全,天井院墙错落搭配,花园、鱼池仍见踪迹。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市顾宅  位于董浜镇徐市西街9号,清代官式建筑,共三进,第二进正厅,三间七架,前设翻轩,后设砖雕门楼(己未年1859),扁作抬梁式造,主桁底部有铜质“平升三级”吉祥图案,有较高的建筑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丁祖荫宅(缃素楼旧址)位于城区西仓前上塘30号。丁祖荫(1871~1930),原名丁祖德,字芝孙,号初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庠生,中国近代知名官吏、学者、文学家。民国初年,任常熟民政长、吴江县知事(均为今县长)。1917年参与重修《常昭合志》,出任总编纂。毕生从事常熟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著有《丁芝孙日记》、《一行小集》、《松陵文陵》,辑《虞山丛刻》、《虞阳说苑》等。所居原为“壶隐园”旧址,园中“缃素楼”为其藏书处。现仅存建筑三进,木架结构独特,保存较为完整。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市繁荣街51号  位于沙家浜镇唐市,清代建筑。现存房屋两进,为走马楼式,占地面积约208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通面阔18.5米,通进深18.2米,飞檐、雀替雕花、青石柱础。两楼之间置回廊相通,并设廊轩。 现为杨彝纪念馆。杨彝(1583~1661),字子常,号谷园,明末常熟唐市人。明崇祯八年岁贡,为松江训导,擢知县昌都,引疾弗赴,杜门却扫,一意著述。早为钱谦益门下,与太仓人顾梦麟合称“杨顾”,后在凤基园创“应社”,与太仓顾梦麟等讲论经义,门下学士盈门,史称“唐市学派”。著有《图书说约》、《谷园集》、《复社事实》等。该建筑为常熟乡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商业建筑,其用料考究,结构合理,建造精美,对于研究清代常熟乡区商业的发展及古代商业建筑的布局有一定的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湧金桥位于梅李镇何村集镇中部,习称佛堂桥。桥面由两条石为梁,中铺长方形石板。巧置响板,行人过桥踏响板会作声,令摸黑过桥者勿相撞。全长14.4米,面长5.6米,宽1.8米,条石厚0.3米,桥脚高2.15米,桥两侧为踏跺式坡道,长4.5米,坡脚宽2.85米,桥面两侧正书“大清乾隆二十三年新建涌金中桥”14字题记。相传“涌金桥下一捧雪”即指此桥。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总管庙大殿位于方塔园内,清代庙宇大殿。五间十四架,单檐歇山顶,飞檐起翘,正脊两端置鸱鱼,脊中饰龙纹。排山垂脊端有四大金刚像,戗脊有走兽。大殿通面阔16.98M,通进深14.45M。青石台基高0.73M,前檐标高4.40M,前后檐台基下设三级垂带踏跺。建筑梁架为圆作造,用草架,方砖铺地。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接轩,雕有花山雾云。次间梢间之间的排架为一桁一株式。南面一排檐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明间两石柱刻有对联,其余为圆木柱,一柱一斗。前后檐下为五踩双下昂斗栱,有补间,雕花栱眼壁。两柱间平板枋上及山墙檐下均有一斗六升斗栱。前后轩轩梁、月梁、雀替、棹木、短机均有雕刻。目前为“常熟名人馆”。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崇兰草堂 位于方塔园内,明代单体建筑。三间四架带一架前廊,硬山顶,扁作造,明代梁架。通面阔10.84 M,通进深7.50 M。正间为抬梁式,五架梁有苏式包袱锦彩画,绘有菱形“万”字格纹、“寿”字纹、六方六出锦纹等;三架梁箍头西番莲卷草纹清晰可见。次间抬梁式,中柱,月梁、川枋也有苏式包袱锦彩画,川枋箍头有“宝瓶”、“书卷”纹饰,月梁袱边有“花卉”纹。露明脊桁标高5.08 M,前檐标高3.42 M。该建筑原为俞姓住宅大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从南门大街迁建至方塔园内。而“崇兰草堂”为常熟籍画家陆抑非书房名,其建筑原在老县场前辛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方塔街拓宽期间被拆除。后应其家人要求,市政府将此建筑辟为“崇兰草堂”,并在此展览陆抑非画作的复制品。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梅李东街张宅 位于梅李镇东街11号,明代建筑。系修职郎、镇江府训导张尹宾宅,其女即为赠封孺人,才德双全,治家有方,培养了日后成为帝师的翁心存、翁同龢的张太夫人。该建筑现存一路三进两院,第一进为门房,大部分辟为理发店,仅留三分之一作通道,第二进三开间,通阔8.9M,通深5M,为抬梁式,第二、第三进的院内西侧有厢房,第三进为穿斗式梁架,四间通阔14.9M,通深7.6M。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支塘中兴桥 位于支塘镇区盐铁塘上,清,花岗石砌筑方型单孔石板桥。桥建于清代,后屡有修葺,矢高2.8M,桥面由13块花岗石块拼铺而成,宽1.5M,东西桥堍宽约3.2M,跨径5.9M,全长约15M。两堍均设有6级踏步。目前为常熟市控制保护建筑。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施家桥 位于辛庄镇张桥社区张家桥村,桥建于清光绪年间,何人所建无考。跨施家桥河,南北走向,系单节平板石桥。桥矢高2.7M,中宽1.6M,桥堍宽1.9M,桥面由三块石板组成,石板厚0.28M,跨径3.7M,全长9.4M,两堍设有踏步。桥面石条东、西两侧均镌刻有“施家桥”三大字,及“光绪丁亥孟春”和“张義荘重建”。南、北桥堍下沿河道内侧,均嵌有两块青石镌刻和提及数十行,其中北桥堍东侧的一块石板上自东向西刻有“施家桥”三大字和题记数十行,其余石板上的字已泐不可辨。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桥张家村西桥位于辛庄镇张桥社区庙桥村西桥组,始建年月不详,清康熙44年重修。东西走向,系三节平板石桥。桥面由两块石板构成,立有两座桥墩,桥墩由两块长方体石条并立而成。桥矢高2.1M,中宽1M,桥面石板厚0.26M,全长12.2M。两座桥墩南侧石条上均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和莲花图案;两座桥墩北侧石条上分别刻有“张□□,翁□□□发心捐此建造”和“康熙肆拾肆年叁月仲春、履庆堂□□□重建,□□叁伍年季春□”等字样。于2013年6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旺文桥

 位于辛庄镇张桥社区欧泾村,建造于乾隆七年(1742)。此桥是当时张桥居民往返常熟最西的市镇杨尖(今无锡市锡山区羊尖镇)的必经之路。该桥系花岗石砌筑方形单孔条石穿板桥,东西走向,桥面由三块石板拼铺而成,宽约1.5米,厚约0.2米,跨径4.3米,全长约15米。桥面丰水期距水面约2.5米。在东桥墩金刚墙上嵌青石功德碑一通。上款为“建造旺文桥助银众姓开刻”,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壬戌季冬穀旦”额。于2017年5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安桥

 中安桥位于张桥镇中安村,南北走向,今存桥系花岗石砌筑的方形单孔条石穿板桥。桥梁板原有3块,现仅剩2块。桥面西侧镌刻有“中安桥,诒德堂陈重建”字样。桥北侧金刚墙上的铭文碑字迹,已泐不可辨。于2017年5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孝子庙

 周孝子庙位于南门坛上花园浜附近,原建筑共两进,正厅为三开间殿堂,前有翻轩,檐口较高,木材用料细长。

 周孝子,姓周,讳容,南宋乾道年间常熟唐市人。事父母极孝,父亲早丧,孝道义行为人称道。先母亲卒。降于家中告母曰:儿已成神,当护佑朝廷,尽力乡里。于是乡里立庙祭祀,之后其庙遍布常熟城乡,不可胜记。是庙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共两进,三开间,保存完整。2016年经大修后恢复为周孝子庙。于2017年5月公布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山摩崖石刻

 位于海虞镇福山铜官山。其南麓有巨石,高2米余,宽约5米,呈长方形,两头狭尖如船形,俗称“石船”。上刻《铜官山石船诗》七律一首,明隆庆间洞庭汪氏作,明书法家、邑人严澍于万历间书。诗曰:“闻道岩阿有石船,登临始信不虚传。帆凭老树风前挂,缆籍闲藤雨后牵。亘古未经江面浪,至今犹宿岭头烟。缘何不泛桃花渡,停泊山溪几百年。”因年久风化,字迹已磨损。此处石刻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桃源涧摩崖石刻

 虞山北麓桃源涧,此涧长百余米,临涧峭壁直立,岩石上,分布明万历年间至1927年的石刻七八处。其中较显著的有明万历年间画家孙克弘所书“飞寒”二字,字0.42米见方,隶体;清道光十七年苏州知府王梦麟、常熟知县蓝蔚文、昭文知县金咸等同游题名,题刻为两处,一处文10行,行10字,楷体;清光绪十六年江苏布政使杨敬传行书“寒泉古月”及光绪间书法家陶浚宣魏碑体“桃源涧”等。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剑门摩崖石刻

 在剑门左右峭壁及西下磴道岩石上。镌刻题记十余处,今存:“剑门”、“奇石”、“果然”、“烟岚高旷”大字楷书;“龙飞道光十有七年,岁次丁酉孟夏,婺源齐庄槐、嘉善尚安涛、常熟蒋因培、新城陈延恩记”六行和“孙云鸿题记”七行小字楷书;“去思石”、“仰止”大字隶书;“康熙御览之宝”印和葴雯所作魏碑体《游山记》。其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虞山东麓摩崖石刻 

  包括小三台、石梅及书台公园石刻组成。小三台有“初平石”、当时多位邑人石刻。石梅有康熙五十九年邑人言如泗楷书“山辉川媚”;乾隆十一年苏松常粮储道程光炬所书“蒙泉”两字及言如泗行书“松风水月”;《石亭铭》;“五福石”;稍前一巨石上,西向刻“适可”两字楷书并“昨夜飞来”四小字行书,系近代藏书家瞿启甲所书;往东石洞上,镌“磊壁”两大字楷书及“乐乎”两小字;石梅园山壁上,刻锡山顾文耀“石某”两字隶书。集雅亭座落在虞山东麓石刻群中,该亭系明弘治年间常熟知县杨子器建,坐北朝南,平面3.45米见方,高约5米,歇山顶,清嘉庆十九年邑人蒋因培重建,1985年在原址再重建。此石刻群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屋涧

  位于虞山北麓维摩寺后山腰处,因临涧有石屋洞而得名。涧长约80多米,下接桃源涧,上有石崖突出如屋,名为“石屋洞”,相传太公望避纣时曾隐居于此,石崖长约31米,高4.7米。屋檐上镌“天际幽月”四字,每字高0.2米,宽0.18米,行书体。室内有晚清吴树芬题四言诗一首。文12行,满行5字,楷体。于2011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岗石刻

  青龙岗石刻包括巫相岗石刻和龙门石刻,位于虞山小石洞东南上侧半山腰处,虞山中路路北侧。

  巫相岗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2米、宽6米的形如龙首的巨石之上,有用双勾法镌刻的“巫相岗”三个钟鼎文体大字,字径高约1.8米,宽约1.5米。巫咸系商初太戊帝(前1638-前1563)时候的贤相。汉《越绝书》载:“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殷贤臣也……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明邓韨《常熟县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子贤亦葬其侧。”宋王爚为县令,尝修其墓。县令孙应时撰墓碑云:“墓在邑之青龙山嘴。”今虞山北端之小山村,又称商相村,传为巫咸父子之故里。 龙门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3.6米、宽9米的形如龙首的巨石之上,阴刻隶书“龙门”二字。其中“龙”字高2米,宽2.7米;“门”字高1.55米,宽2.6米。与其下方之“巫相岗”三字相互呼应。该石刻字体巨大,为虞山已发现诸石刻之冠。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两处石刻,规制宏大,非古代一般个人所为,应为南宋庆元年间常熟县令孙应时发现“商相巫咸冢”古碑之后所镌凿。于2017年5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活动旧址

  在城区通江桥路12号,原系中共常熟特别支部成员曾雍孙住宅中的一间书斋,名“亦爱庐”。为第二进东厢房,平面呈凸型,九架梁,卷棚轩,通面阔4.7米,通进深4.55米。旧址基本保持原貌。1926年2月,共青团江浙区委候补委员、中共党员曾培洪(李强)受中共江浙区委指派,返回家乡常熟发展组织,建立了常熟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即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党团混合),此处为特支经常活动之处。该处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

  虞山北麓兴福寺后山腰处的联珠洞。洞口高1.74米,洞口宽3.60米,洞深达15.5米,洞内宽11.78米,洞内高1.77米。洞顶有孔漏下终年长流之山泉,四散如珠联贯而下,故名。洞口镌“联珠洞”三字。洞前本有清同治间所建联珠庵,已毁。1928年7月,中共常熟县委曾在洞中秘密召开代表大会。同年8月,中共京沪特委在此秘密召开过澄、锡、虞三县农运负责人联席会议。此处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谭震林召开何市各界人士代表会议会址

  在支塘镇何市中心小学内。原为桂村公园中的一幢大厅,俗称“四面厅”。歇山顶,厅通阔13.1米,通进深11.7米,檐高3.3米。1985年重修,现为何市中心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面厅”匾额系邑人周文在将军所书。1940年盛夏中,谭(化名林俊)率领新四军“江抗”部队到达常熟何市,晚上在“四面厅”召开了何市各界人士代表会议。此处建筑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虞山东麓桃源涧下。1984年奠基,1988年清明节落成开放。占地面积70亩。门楼镌刻叶飞将军题书“浩气长存”额。入园过平行的石拱桥,即为祭扫广场。广场上矗立着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碑系钢筋混凝土结构,以花岗石贴面,高11.7米。碑后为象征性的大型群体烈士墓。其后为烈士墓区,共12座墓分成4行安置。陵园北侧建有屋顶由琉璃瓦铺设、具民族风格的革命烈士纪念馆。此陵园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会址

  位于董浜镇徐市寺泾桥村。为徐姓住宅,原有建筑5进,今尚存平房4间(含东侧单间厢房),坐北朝南,硬山顶,通面阔13.7米,通进深7架7.7米,檐高3.1米。1984年全市文物普查中确认其为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会址。1940年8月2日,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吴市周家桥附近召开。经过一天会议后,移至此处续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以任天石为执行委员会主席、李建模为监察委员会主席的领导机构。这是常熟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权,也是苏南地区最早诞生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新四军“江抗”东路指挥部负责人谭震林出席了会议。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县立图书馆

  是苏南地区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存建筑二栋,均为坐北朝南,两层砖混结构,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占地面积共约890平方米。一栋位于石梅广场,平面成“T”型,为外廊式建筑,通面阔7间33.5米,通进深16米,设联券拱廊。另一栋位于书台公园内,平面成拉长“凹”字型,通面阔7间29米,通进深7.6米,前设廊道。两栋建筑结构匀称,形态优美。此处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荡13号(杨宅)

  位于城区草荡街,坐南朝北,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砖石结构,是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原为杨氏住宅,现为市虞山镇政府方塔办事处。整栋建筑为两进,平面成“回”字型布局。第一进为混合式三层楼;第二进与其东西两侧建筑均为两层楼,通面阔为25.9米,通进深为55.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790平方米。底楼与二楼均有回廊相通,进门两侧设有螺旋型楼道,房内设有吊顶,并镌刻有各式图案。此处建筑于2004年6月18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银行常熟支行旧址

 位于城区主商业街方塔街,新福地广场北侧。现为中国农业银行营业所。其坐北朝南,砖混结构,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建筑为单体、平顶,为两层主楼及两侧单层辅房,通面阔71.3米,通进深15.9米,占地面积约为1155平方米。整幢建筑整体完整,结构对称,外形美观。该房屋于2007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李抗日碉堡 

 梅李抗日碉堡建于1936年,由国民政府军张治中部5军87师522团二营驻防梅李时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建。当时在梅李地区主要交通要道共有大小碉堡5座。现存2座,一座在聚沙园内,另一座在镇南街宫前桥旁。两座碉堡形状大小基本相似。碉堡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长2.5米,宽2.2米,壁厚30厘米左右,高2.5米。两座碉堡于2007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里十八抗日烈士墓

 在古里镇北烈士陵园内。坐北面南,占地约四千多平方米。主体为纪念碑,正面镌文“革命烈士纪念碑”,后为中共古里镇党委、古里镇人民政府所题的祭文。墓地入口处设有墙和门柱,墓门上端镌“烈士陵园”。安葬的范金山等18位于1939年抗日中牺牲的烈士遗体。墓地分别于1966年初和1983年重修立碑和修缮。2002年迁入古里烈士陵园中。此处墓葬于2007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朴墓

 曾朴墓位于虞山西麓宝岩湾大鹏山麓。曾朴(1872—1935),号小木,字孟朴,笔名东亚病夫等,晚清文学家,翻译家,著有《孽海花》等书。并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其墓坐北面南,背倚虞山,处其父刑部郎中曾之撰墓昭(左)穴。封土直径约3米,高约1米,墓道长10余米,总占地约121平方米。冢前竖有1980年重立“晚清作家东亚病夫曾朴先生墓”石碑一通。2002年,墓地新筑石亭一座,亭柱上镌“野史一篇传孽海,文宗千古仰虞山”楹联一副。  此墓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义士墓

 二义士墓在虞山北麓寺路街南侧,墓坐西面东,二冢并立,占地约45平方米。封土直径约4.5米,高1.4米,设有砖砌罗城。冢前竖有1947年4月所立花岗石雕纪念塔一座,通高2.5米,上镌“救火殉职二义士纪念塔”。二义士为祝三山(1911-1936),刘耀东(1913-1936)。两位是民国间城内东北区的义务消防员,因扑救1936年11月4日新县前纸盒工场火灾而殉职。此墓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石墓

 在虞山西南麓烧香浜,赵石(1874—1933),字石农,号古泥,近代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弟子。该墓坐北朝南,占地约100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2.2米,高1.2米,竖有其女、书法家、金石家赵林所书“先父赵古泥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及墓门。墓道长约20米。现其右侧立有其女赵林之墓亭一座,墓亭为石筑,方形,宽深均1米,高为2.1米。赵石墓原在西门口吴王庙山麓,因开山取石,一度湮没。1984年全市文物普查中重新确认,1988年在原址恢复。2000年7月迁至今址。该墓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瞿启甲墓

 位于古里镇钱仓村。瞿启甲(1873-1940)系民国初国会议员、著名藏书家、清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第四代传人。墓坐东面西,占地约223平方米封土直径3.1米,高1.3米,冢后竖有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墓门柱,墓道长17.50米。此墓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鸿墓

 位于虞山北麓兴福寺西罗汉桥畔,张鸿(1867—1941),字隐南,号橘隐、燕谷老人。清光绪进士。历任日本长崎、神户、朝鲜仁川领事。著有《续孽海花》、《成吉思汗实录》、《蛮巢诗词稿》等书。该墓坐西朝东,依山临涧,占地面积650多平方米,封土直径约3.2米,高1.3米,后立有“燕谷老人张鸿墓”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1966年曾遭破坏,1984年重修。此墓于1989年8月31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邵松年墓

  邵松年墓位于虞山五丈涧上,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89.41平方米,墓冢平面成圆形,封土底径6米,高1.5米,后立“清邵松年太史之墓”碑一通,外设罗城、拜台,墓道已残损。

 邵松年(1849-1924)字伯英,号息庵。常熟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七年任河南学政,曾创办明道书院,并辑印《续中州名贤文表》68卷、《中州试牍》2卷。三十二年任常昭学务公所总董,总揽常昭两县学务。擅书法,精鉴藏,著有《续虞山画志》、《一斑吟草》、《古缘萃录》;刊《澄兰堂法帖》、《兰雪斋石刻》。诗文手稿,在抗战中大多散佚。该墓对于邵松年的生平研究及地方志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该墓于2007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横板桥(支弄)程宅

 位于城区街道西横板桥支弄,坐北朝南,为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今建筑为单体式两层楼,砖混结构,平面成“凹”字型,通面阔3间13.4米,通进深13米,前设廊,圆形廊柱,后设木质螺旋型楼梯,底铺木质条形地板,置白色吊顶。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市老宅楼(中厅)

 位于唐市飘香园内,坐西朝南,系一座两层小楼,硬山顶,砖木结构,通面阔3间14.3米,通进深7架9.8米,门窗具有民国时期风格,二楼设廊,围栏雕花。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得意楼旧址

  位于城区君子弄和南新街交界处,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本邑邹姓所建,为一座砖木结构的楼,三层,临君子弄街一面,其通面阔3间11.7米,临南新街一面,其通面阔5间19.7米,该楼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楼东北脚上镌 “得意楼”三大字,新中国成立后曾翻建,门面建筑结构为新置。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对其进行落架大修。

  引线街沈宅

  位于古城区引线街,系沈姓居宅。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晚期及民国初期建筑。原房屋四进,现存房屋三进及西侧辅房,整体房屋结构保存基本完整,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原第一进因泰引线工种拓宽已拆除,现第一进为原第二进主楼及西侧单间辅房,双层,抬梁式,月梁,通面阔6间18.9米,通进深7架9.2米,前设廊置廊轩,方形廊柱,花岗石柱础,木质雕花门窗。现第二进通面阔3间12.0米,通进深7架7.1米,雀替雕花。现第三进后堂楼,双层,抬梁式,通面阔5间15.8米,通进深7架9.6米,前设廊,后设木质楼梯,木质雕花门窗,方砖铺地。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弦河宗教(基督)建筑

 位于城区七弦河与琴川河交汇处,又称“景道堂”。原在城区北门大街,2005年迁建至此。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寓居常熟的会稽籍名人孙思敬赠地并捐款始建礼拜堂。今存房屋建筑5幢,主建筑系一座讲堂,坐西朝东,砖石砌筑,总面积约1160平方米。通面阔15.4米,通进深35.5米,脊高11米。置西洋式门窗,正门之上端镌刻“景道堂”三字。其南侧立有钟楼,东侧及北侧建有民国时期的三幢西洋式别墅。为常熟重要宗教建筑。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茆闸

  位于碧溪新区东张办事处三江村,建于民国25年(1936年),该闸身雄伟高大,闸柱高大稳重,横梁雕有云纹,远望犹如华表,由当时杨子水利委员会承担建造。该闸南北走向,宽43米,高约30米,闸分五孔,每孔闸门宽8米,着重为苏州地区水利、航运服务,并起排涝泄洪、引水灌溉等作用。现该闸已停用。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山南街赵宅

 位于海虞镇福山南街,系赵姓居宅。坐东朝西,硬山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现存房屋三进,均为单层,占地面积约608平方米。第一进门房,通面阔5间15.2米,通进深7架10.7米,后设砖雕门楼,外设封火墙。第二进主房,通面阔5间16.7米,通进深7架8.9米,设前翻轩。第三进后房,通面阔5间19.3米,通进深7架7.8米,前设廊,花岗石柱础。于2009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众报》创刊发行地位于徐市西街2号。《大众报》是在“江抗”西撤,江南抗日局面一时转入低潮时,中共苏南东路特委为冲破日伪对苏常沦陷区内的新闻封锁,加强抗日救国宣传而公开发行的油印报纸,1940年2月8日,首期油印的八开《大众报》在此创刊发行。《大众报》被誉为东路敌后抗日的号角,该报对于研究常熟近代报业史以及抗日战争宣传史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统局”常熟县室旧址位于城区紫金街36号,民国建筑。“中统局”常熟县室成立于1945年9月,为国民党在常熟的“中统”特务组织,1946年2月搬迁至此。县室中除了主任、督导外,设有总务、组训、情报、侦行等股及一个警卫班,下设沙洲、大义、练塘、浒浦、支塘、西塘桥及南门等中心组,在城区东门及福山、东唐市等地建立了小组,广泛地进行情报搜集,破坏我革命组织的活动。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侵华日军野猫口登陆点徐六泾口是 1937年11月13日日军进犯常熟时的登陆地点之一。常熟市人民政府于1991年11月立“毋忘国耻”碑以示纪念,碑位于碧溪新区徐六泾口西侧,该碑坐南朝北,面对长江,花岗岩砌筑。碑呈警钟形,高2.57米、宽1.9米、厚0.26米,碑座高2米、宽2.67米、厚1.18米。碑正面为江渭清题“毋忘国耻”四个大字,背面为碑文。该碑保存完好,题刻清晰,具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有着一定的保护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谢桥三烈士墓位于常福街道明晶村青松苑内,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之墓,并立纪念碑一座。碑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型,顶端呈尖顶,花岗石做成。正面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下面有着花圈型浮雕。背面雕有“中国共产党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管理区工作委员会”、“常熟市虞山镇谢桥管理委员会”、“二零零五年十月一日敬立”等字样。纪念碑下面设有八级花岗岩台阶。纪念碑两侧设有刘震、陆恒昌、钱二二等烈士的墓地。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市桂村大街徐宅位于支塘镇何市桂村大街16号,为民国时期建筑。现存建筑二进,坐北朝南,硬山顶,均为二层加左右两侧厢楼,平面成“回”字型布局,并设廊道相通,占地面积约232平方米。第一进通面阔5间14.6米,通进深6.4米,后设廊,二楼设前廊,木置围栏,镌有雕花。第二进通面阔5间14.5米,通进深7.5米,设有木质楼梯,门窗及楼梯等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风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辛庄抗日碉堡群位于辛庄镇华欣村和合泰村,原有四座,现存3座(合泰村1座、华欣村2座),3座碉堡的建造样式相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约5米、宽约4米、高约3米,厚度约50厘米。其均邻河而筑,面向河道面设有方形射击孔,背面开有小门,高1.8米、宽0.8米,供人员进出。据考证该三处碉堡系1935年国民党军36师某部所建,后由国民党军88师在此驻守看护。为常熟地区较为重要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建筑,对于研究常熟地区抗日战争史以及军事建筑史有着重要的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应慈墓位于虞山北麓破龙涧西南侧,距兴福寺约200米。墓塔坐南朝北,为墓塔群内南起第二座,系花岗石筑,平面成六边形,底边长0.7米、高2.6米,正面镌“传讲三议华严座主南岳下第四十六世天字法显兴福分燈应慈亲禅师之塔”,后刻“师生于同治十二年夏历二月初五日午时,寐于公元一九六五年夏历八月初五日丑时”。墓塔外设罗城,墓道长约30米,道口设三间冲天式石坊一座,坊额嵌“人天共仰”,坊柱上镌楹联“祖德巍巍高建法幢接引后辈,悲心切切深入苦海善济舍灵”。应慈(1873~1965),法名显亲,别号华严座主、拈花老人。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江苏东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普陀山披剃出家。二十六年在宁波天童寺受具足戒。1914年协助月霞在上海创办华严大学。1917年到常熟兴福寺。1922年赴杭州菩提寺闭关潜修。1925年前往常州创办清凉学院。1939年在沪创立华严速成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圆寂后归葬于常熟兴福寺前的虞山上。著述主要有《心经浅说》、《正法眼藏》、《八识规矩颂略解》等。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抗东路活动旧址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金桩浜街东端,俗称“东土地堂”。遵照江抗副总指挥叶飞的指示,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的江抗部队在此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由夏光担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林震负责后方医院,该建筑为江抗东路的活动点之一。旧址为房屋二进,门房、厅堂加两侧厢房。2000年翻修。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第一进为门房,通面阔3间15.1米,通进深5架7.5米,前设砖雕门楼,前镌“福隆方隅”,后镌“俾尔寿康”。第二进为厅堂,抬梁式,面阔3间及南侧单间辅房,通面阔15.6米,通进深7架7.9米,前设廊,花岗石柱础。该建筑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在常熟沙家浜地区重要的活动地点,对于研究沙家浜地区的抗日战争史以及常熟地方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常熟县邮电局唐市支局旧址位于沙家浜镇唐市中心街126号,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单体两层楼,系民国时期建筑。现存楼一幢,占地面积约73平方米,通面阔2间6.4米,通进深11.3米,楼设走廊,并置雕花,白色吊顶,木质地板。于2011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神庙弄9号民居

 位于城区街道周神庙弄原第五人民医院内。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为民国时期建筑。整体建筑为两层小楼,平面成“凹”字型结构,正面为全木构两层半小楼,一、二层有木质连廊通两侧厢房,连廊装饰精美,厢房为仿西式砖混结构,存有线脚、拱券等装饰元素,建筑形式中西合璧,较为难得,对于研究本地建筑形式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于2017年5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zi9903@fox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